兩個單親媽媽組成「育兒搭子」,不是隻有婚姻才叫家

劉瑞今年四十多歲,單親媽媽,一個人帶著女兒生活。
養育孩子這些年,她逐漸意識到,育兒是一個人很難承受的「生命之重」。當沒辦法從傳統的家庭模式中獲得支援後,她轉向了陌生人。
去年,她認識了另一位帶著女兒生活的單親媽媽,組成一個「全女之家」。她稱呼對方是「育兒搭子」,然後把一起生活的日常分享在社交平臺上,得到很多女性的關注。
在先後經歷了婚姻中的孤獨痛苦、獨自帶孩子的艱辛後,劉瑞意識到,媽媽需要搭建自己的關係支援網路,孩子也需要一個「家」。
這個家裡得有玩伴,彼此看見和支援,有愛的家庭氣氛,但不一定要有血緣和婚姻。
但這種家庭模式能持續多久,劉瑞也不知道。
以下是劉瑞的自述:
01
「我倆好像兩口子啊」
我和搭子一開始是合租認識的。去年我女兒轉學到一個私立小學,位置比較偏遠,為了陪讀我就搬到了附近,正好我搭子的女兒也在這個學校,她也是一個人帶著孩子。於是我倆一拍即合,住到了一起。
今年年初我隨手發了一個帖子在小紅書上,感慨我倆「好像兩口子」。沒想到那個帖子一下就爆了,後臺湧入好多留言,都在鼓勵我們。
我記得最高讚的留言是:「一個家沒有爸爸就像魚失去了腳踏車,完全不影響。」還有一個女孩分享,她就是這麼長大的,和媽媽、阿姨、哥哥(非親生)一起生活,完全不用擔心。
我才意識到,原來大家都這麼想啊,只是以前(沒有網路)大家沒辦法互相交流,才會覺得家就一定要由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
劉瑞在社交平臺釋出的日常
為什麼說我倆像兩口子呢?的確是超出了一般的室友關係。我們合租一套三居室,一家一個臥室,孩子們會竄來竄去地串門,就像住在四合院。我做了飯就邀請她們過來吃,她做了好吃的也會給我端過來。
因為孩子是同一時間上學放學,誰有事了就會拜託另一個媽媽接送。我管孩子有時候兩個都會帶上,比如提醒她們要拿書包了,要開始洗漱了,反正捎帶手的事。
我們之間會互相學習。我從小是獨生女,不太擅長做家務,但我搭子衣服洗得特別乾淨,她給孩子買的衣服全是那種淺淺的顏色,我就跟她學,哪個洗衣液好用?特別髒的汙垢應該怎麼辦。只有近距離一起生活,你才能看到一個人這些細微的閃光點。
我們還經常一起去看中醫、針灸,因為女性在產後會有很多身體遺留的問題,我們知道女性的這些痛點,能彼此理解。可能這也是我們能相處融洽的原因吧,都是單親媽媽,有相似的經歷,知道育兒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同理心會更強一些。
我的天才女友4
像兩口子就意味著也會有摩擦。我搭子是南方人,特別喜歡吃辣,我是東北人,有點吃不慣。但這些都不是什麼大問題,我們能遷就對方,比如她做菜少放點辣椒,我也會誇獎她做的好吃,偶爾我還能陪她吃一頓辣火鍋。
我們的性格脾氣、育兒觀念也有差異,這個其實是最大的挑戰。
搭子有時候面對孩子會有點著急,說話就不大好聽了。記得有個週末,我倆女兒都在家,搭子那兩天脾氣不大好,「作業寫完沒?」「你是聾了嗎!」「洗澡要等到猴年馬月啊!」孩子們嚇得躲進房間暗自神傷。我知道她是月經前有點難受,加上這段時間有各種不愉快,可總這麼說娃也不合適啊。
後來等她情緒稍微緩和一點後我們聊這個事,她有點哽咽地說:「我以前不這樣的。身邊朋友都說我怎麼結婚生孩子以後完全變了一個人,沒了以前的靈氣」。
我當時也愣住了,秒懂,她原本也是充滿靈氣的少女啊。《紅樓夢》裡賈寶玉的那句話馬上閃出「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
她回了房,我隨手發給她原文,說太多女人被婚姻瑣事磨去了少女的靈氣,我也想幫她把靈氣找回來。
劉瑞在社交平臺分享和搭子的聊天
所以我們的相處是有邊界感的,我們都非常理解,自己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所以不太會干涉對方,頂多提醒一下。
可能在很多傳統家庭裡,邊界感是沒那麼清晰的,大家都會覺得我說得對,我為了孩子好。如果育兒觀念差異比較大的話,就很容易激化。
這種模式還有一個重要好處在於,孩子有了玩伴,就不用一直纏著大人了,育兒能簡單很多。
我女兒和搭子的女兒差一歲,性格也敏感,搭子的女兒性格有點強勢,一開始她經常來找我告狀,氣得不行了還會哭鼻子。後來慢慢彼此熟悉了,關係就好了,她們可以一起玩,一起寫作業,一起看電影。這個學期開學以後,她倆甚至常常一個鼻孔出氣,聯合起來對付媽媽們。
現在的孩子是比較缺少深度友誼的,我以前一個人帶著女兒的時候,她每天晚上都要拉著我聊天,聊得都不想睡覺,因為沒有伴兒,很多心裡話沒人說。但我也有一堆事,平常沒太多時間陪她聊天。
我愧疚,她也孤單但現在她有了好朋友,開心了很多,我也能喘一口氣了。
孩子們正搶著吃飯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小家整體氣氛是比較融洽的,不管是我跟搭子,媽媽和孩子之間,還是兩個孩子之間。
大家心情愉悅,彼此之間有關心,也願意付出,都在努力營造這個家的氛圍。
所以我發的那個帖子下面,很多留言會說「覺得好幸福,好溫暖」。有一些家庭,可能爸爸媽媽都在,但如果氣氛不融洽,其實也沒有家庭的溫暖。不在於這個家庭是什麼成員組成的,而是你家裡的溫度。
02
太多媽媽們的「孤軍奮戰」
我是三年多前成為單親媽媽的,還有一個大孩子跟著爸爸,女兒跟著我生活。我不到 30 歲就生育了第一個孩子,可能無知者無畏吧,完全沒想到帶孩子會這麼累,生活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開始我父母來幫忙,孩子爸爸情緒很不穩定,經常和我吵架,有時候半夜都吵,把我父母給氣走了。主要是我一個人帶孩子,孩子爸爸參與不多,偶爾會幫個忙,比如抱著孩子去一下醫院。加上總吵架,他的支援遠遠比不上給我帶來的麻煩。
我當時患上了嚴重的產後抑鬱。其實我一直是個生性樂觀的人,記得高考前一晚上,我想明天要是考不上怎麼辦?我可不復讀,考不上就上班去唄。然後 10 分鐘就睡著了,很少有心事。
那個時候我們家住高層,我有時抱著孩子,望著窗外,真想跳下去。我是不會抱著孩子跳的,他還那麼小,但我是獨生子女,跳下去了父母怎麼辦?我走了的話,孩子誰管?這事往下一想就不行,特別難受。
後來情緒慢慢好一點了,但生活是回不到從前了。我之前看過一個社會學研究,結論大意是生孩子多少都會影響女性的收入,無論她的學歷、能力是這樣的,因為媽媽一定要分出精力(給孩子)。
這部分付出,如果不能得到家人的充分理解和經濟補償,媽媽就成了一個弱勢群體。我們看到的一些工作和孩子都能兼顧的女性,背後一定有非常強大的支援系統,比如好的家庭關係,孩子爸爸和老人都參與育兒,還能請育兒嫂或保姆。
沒有的話怎麼辦呢?就得自己想辦法。我原來在保險公司做內勤工作,固定上下班,但生了小孩以後發現不行,因為沒有人主導帶孩子這件事情,我不得不選擇一份時間更自由、靈活一點的工作,就開始賣保險了。
我以前還很喜歡瑜伽,生育完媽媽的身體需要修復,但當時沒有家裡人支援我,所以女兒才剛剛會爬,我就把她抱到瑜伽室了,我在一個教室上課,她在另外一個教室裡,跟著老師爬。
《好東西》
在婚姻裡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家庭氛圍都不好,理解、溫暖、關心,都很難找到。我的這些情緒也沒有出口,還得管著兩個孩子,很焦慮,也很孤獨。
當時我就想到能不能和其他媽媽互相幫助,大概是在十四五年前,微信剛出來沒多久,我就給社群的媽媽們建了微信群。但因為人比較多,大家其實不太交流情感,聊得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和帶孩子的事,不過至少也有了一個互助的形式。
後來和一些媽媽深入交流後,我才發現除了極個別的媽媽,大家各有各的艱難,很多媽媽都是在孤軍奮戰。爸爸能夠真正在育兒上親力親為的比例,有一小半就不錯了。
我記得發了帖子後,也會有人問,爸爸的缺失對女兒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我覺得核心在家庭氛圍,家庭氛圍比較好的話,對孩子的成長是最有利的。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經常出現矛盾或者冷戰,對孩子反而不好。更何況大部分家庭,雖然有爸爸這個角色,但出現的機率不高。就算有時間陪孩子,很多爸爸也沒有真實地去關注孩子,和孩子交流。
《坡道上的家》
後來離開婚姻後,還是有很多困難擺在那裡。父母在老家也幫不上什麼忙,真的就是我徹底一個人帶孩子了。
我女兒一開始還在公立學校,早上 7 點多上學,6 點多我就要起來做飯,下午 4 點放學,我還要接送她去課外班。佔用時間特別多,而且孩子的事都很零碎——你根本沒有辦法專注,這個時候育兒成了「全職勞動」,工作反而成兼職了。
收入也自然跟著減少,會有一些經濟壓力。孩子爸爸是基本不給撫養費的,只會寒暑假帶著她出去玩。
我也問過身邊的單親媽媽,能按時拿到撫養費是少數的,很多人不願意一直打官司,和對方糾纏。而且就演算法院給你判了,撫養費也少得可憐,可能都不夠請一個小時工的。我們國家的法律對單親媽媽和孩子的保護,一直都是不夠的。
還記得疫情期間,我們一直沒敢出門。我女兒先發燒,我照顧她。第二天她退燒了,我又開始發燒,於是女兒學著照顧我。她當時只有 7 歲,還那麼小。
那段時間,我女兒的情緒也出了很大問題,她在學校呆得不開心,經常一個人請假就提前跑回來了,嚴重時會突然把房間的東西全砸了,她一直是個挺溫和的小女孩,從來沒這樣過。我的壓力也很大, 要一直處理她的情緒。
後來給女兒轉學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不知道怎麼辦了,就想著換一個環境,她情緒能不能好一些。沒想到,老天還因此給我開了一扇窗。
03
育兒本就不該
是一個人的事
現在在大城市裡,每一個媽媽都好像在一個孤島上,但養小孩真的不是一個人可以輕鬆完成的事情。
有了育兒搭子後,我也和身邊一些朋友分享過這種模式。大家的反饋都很好,還有一個朋友直接指出,這(女性之間的合作育兒)應該是未來的一個社會趨勢。女性具備獨自工作的能力,可以跟家中的母親,婆婆,或者其他女性合作育兒的時候,男性的存在感會越來越弱。
我搭子不是南方人嘛,她也給我分享過類似形式,她老家的村子裡有一個比較大的廣場,可以把家家戶戶的雞鴨放在一起養,他們有族長,也有一個潛在的道德約束系統。誰有時間誰來照顧,誰需要雞蛋就過來拿,大家都不計較。
養孩子更是這樣,誰家孩子跑出去了,大家都會幫忙看著。隨便到對門去吃個飯,很正常。接孩子放學的話,可能就捎帶著把其他孩子一起給接了。她們從小就有這種互助機制。
其實我們這個互助育兒的團體也不只有我和搭子,學校裡很多同學的家長都會互幫互助。
比如,我女兒有個同學,爸爸媽媽也是離婚了,都各自組建了新的家庭,但是關係處理得很好,孩子相當於有兩個「家」。有個週末我們遇見了這個同學的爸爸,當時我搭子因為一些事情比較鬱悶,這個爸爸就開導了她。
類似這樣比較成熟的孩子爸爸會給我們一些支援,還有一些家長會非常熱心地組織讀書會、聚餐、交流。
孩子和大人,都是需要伴兒的,人始終沒有辦法孤零零地生活,哪怕說你不去進入那種傳統的婚姻和家庭模式,也需要給自己建立支援網路。
我看我發的帖子下面,經常有很多女孩彼此之間艾特,都想給自己找搭子。還有人 @ 好多個,可能是大學生,把一個寢室的都 @ 到了(笑)。
如果有意想結成這樣社會互助關係,我覺得最好從年輕開始就是朋友。另外也可以參加一些興趣班,大家志趣相投,也容易相處。

我的天才女友4
有人在後臺給我們留言,「希望你們長久地生活下去,就這麼一直幸福下去」。
究竟會這樣相處多久,現在誰也說不清,我搭子也會糾結是一直留在北京還是回南方老家,可能有一天我們就分開了。但我倆對此都是比較開放的態度,坦然接受生活當中的任何變化。
我們想的就是要珍惜相處的每一天。現在正好是春天,大家都生機勃勃的一個季節。最近我搭子想減肥,我說挺好,我來督促她減肥,我們又成了減肥搭子。
至於以後會不會再去組建那種傳統的家庭,我暫時也沒有考慮。在我看來,並不是有個伴侶就是家了,家最重要的是愛和責任,不管哪一項有缺失,都不能稱之為家。
像我和搭子這樣一個因為一起生活而臨時組成的家庭形式,哪怕就在一起一個月,我們這一個月過得有價值,大家都開心,這就是一個家。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劉瑞為化名)
採訪/撰文  寒冰
責編   羅文
封面 《好東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