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雜誌總第262期|浪潮下的民辦國際化學校,如何生存?怎麼發展?

《留學》雜誌總第262期
Studying Abroad
文末點選“閱讀原文”或掃描二維碼
均可購買雜誌
卷首語
目錄
速覽
封面話題
浪潮下的民辦國際化學校
如何生存?怎麼發展?
節選:
當下,民辦國際化學校正處於一個特殊的發展時期。
從政策環境來看,《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於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等的出臺,對於民辦國際化學校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滿足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打造辦學特色,成為擺在此類學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與此同時,民辦國際化學校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一方面,近年來,國際理解教育在中國快速崛起,各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公辦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加之國內公辦高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民辦國際化學校的辦學優勢面臨一定的衝擊;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出生率的逐漸下降,學生資源日益緊缺,民辦國際化學校在招生方面面臨巨大挑戰,彼此之間競爭激烈,同質化發展現象嚴重。
……
在此情勢下,近幾年,全國各地民辦國際化學校的倒閉與“爆雷”事件頻發,引發了大眾對國際教育前景的憂慮。面對動盪的現實,民辦國際化學校應該如何生存?怎樣發展?本期專題,從當下民辦國際化學校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出發,圍繞民辦國際化學校的角色定位、發展方向等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助力民辦國際化學校在時代的浪潮之下,實現更規範、更穩健的發展。
存量競爭態勢下,
民辦國際化學校的多重困境
節選:
2024年,全國多所國際化學校因生源不足、運營不善等多方面原因關停,其中不乏運營十年的老校。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民辦教育的辦學資質、課程、教材等方面一系列規範政策的出臺,國際教育逐漸從資本助力下的高歌猛進,走向平穩深入的發展期,增速明顯放緩。國際教育資源聚合平臺頂思TopSchools釋出的《2024年中國國際化特色學校年度發展分析》顯示,2024年,中國大陸地區新增國際化學校30所,同時學校關停及合併數量相比往年顯著增加,由此可見,國際教育行業優勝劣汰加劇,存量競爭已成主要態勢。
中國國際化學校一般是指改革開放後在我國興起的一批集中在K-12階段、採納國際課程及評估體系的學校,涵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民辦國際化學校與公辦學校國際部三種類型。其中,佔據市場主體地位的民辦國際化學校受政策、經濟和人口趨勢的影響最為直接,堪稱國際教育行業晴雨表。因此,本文旨在聚焦民辦國際化學校,探討它們在逆全球化、經濟下行和生育率持續走低的形勢下面臨的主要壓力與困境。
促革新,培大才:
民辦國際化學校的定位與使命
節選:
國際教育服務平臺新學說近期釋出了《2024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對過去十年中國國際學校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報告顯示:當前中國大陸市場獲各類授權認證的國際學校共計972所,在校生總數為49.6萬人。另外,截至2022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已經達到了105萬人。在國際化浪潮中,提供國際課程的民辦學校蓬勃發展,成為基礎教育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在這種背景下,民辦國際化學校應該如何定位自己?其角色和使命何在?對此,筆者有如下思考。

國際教育未來
應該向何處去?
節選:
這幾年,隨著國家教育新政的不斷推出,一個本正源清、潛心教育生態系統建構、矢志教育強國全面建立的大時代已經到來。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為我們這些教育者勾畫了更為明確的宏觀藍圖。置身其中的國際教育,面臨著空前的機遇與挑戰。應該如何把握機遇、直面挑戰、乘勢而上?筆者認為,有三個值得大家“冷思考”的問題。
“在地國際化”:
中小學特色教育的路徑探索
節選:
“教育+國際化”是一個複雜的表達,類似於“校園國際化”“全面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境外國際化”“在地國際化”等,都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在中小學教育領域,人們常常將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高中國際課程專案、國際化辦學特色與傳統表述的國際學校混為一談,沒有辦法清晰地界定這些概念。
“在地國際化”為“教育+國際化”提供了某種“路徑依賴”。這個發源於歐洲、與“境外國際化”相對的概念,給中小學國際化特色辦學帶來了諸多啟示。本文所討論的中小學校“在地國際化”,指的是中外教育在內涵意義和具體辦學策略上的融合,而不是指將“國外的中小學原型”移植到本土辦學。
國際教育:
未來教育的試驗田
節選:
近兩年來,國際教育行業在政策方面的規範治理已經逐步完成,不少教育集團調整策略,關閉或合併了運營不佳的校區。與此同時,由於生育率持續下降,學生入學率不足的問題已經從幼兒園階段蔓延到小學學段,未來幾年,高中學段將是國際教育發力的重點。
在“加速”的時代,
辦一場緩慢而優雅的教育
節選:
2015年,李海林辭去上海師範大學教職,隻身來到崇明島上,想要創辦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學校——不被“雞學”裹挾,不急於求成,而是遵循孩子們的天性開展教育,與生活結合,給予他們積澱和成長的時間與空間。十年過去,在激烈的國際教育競爭中、在艱難的民辦教育賽道上,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以下簡稱“新紀元”)始終堅持辦一種“緩慢而優雅的教育”,一如李海林最初的願望。
視界
法國如何吸引
國際學生?
節選: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年公佈的資料,2022年全球高等教育階段國際學生的規模已達690萬人,比上年增長了8%,相較於2000年的211萬人實現了大幅增長。法國仍是重要的留學目的國,接收的國際學生人數位列全球第六。其實,法國很早就開始舉辦留學生教育,只不過,相較於以美國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以及德國等同類母語非英語的國家,一直以來,法國國際學生的結構層次和留存率都較低。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全球科技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在人才競爭中搶佔先機,近些年,法國政府積極利用政策槓桿吸引國際學生。在這裡,筆者重點關注其中的一些重要做法。
圓桌論壇
教育數字化轉型,
學校落點何在?
節選:
教師數字素養的提升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落點,也是轉型是否成功的關鍵指標。近五年來,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緊緊抓住這一數字化轉型的“牛鼻子”,積極構建數字育人新生態,基本實現了學校數字化“轉軌”。
營造數字育人的場域。2020年開始,學校將數字化校園運維服務專案外包,由相應企業的數字化運維主管“統籌學校各類數字化服務活動”,資料治理員“整理學校各類平臺數據,採集分析師生資料”,裝置運維管理員“維護學校各類裝置,為智慧教學保障服務”,資產管理員“積累學校資料資產,確保資料安全”,健康管理師“監測學生健康狀態,形成學生體質健康資料”。歷經多年建設發展,學校實現了資料匯聚、資料治理和資料可視。
思想庫
以“美”的教師
涵養“美”的學生
節選:
作為“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不僅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關鍵路徑,而且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承擔著豐富情感、啟迪智慧、促進全面發展的重任。而要真正實現其價值,教師美育意識與審美素養的提升是關鍵所在。
風向標
構建素養型課堂,
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節選:
核心素養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涉及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等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助於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柏陽分校多年來不斷進行學科探索與實踐,旨在透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以下五篇文章分別從心理、音樂、體育、綜合實踐、道德與法治五個維度出發,深入探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圖說
學前
西方兒童發展理論下,
如何促進兒童自我發展?
節選:
兒童的自我發展能力是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心理、社會性和認知等多方面的成長潛能與自主能力。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自我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的成長對兒童未來的認知、情感、社會性和人格形成具有深遠影響。
以兒童的認知發展為例,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兒童認知發展的四階段理論。他認為,在“前運算階段”(2—7歲),幼兒的思維以自我為中心,難以理解他人視角,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以幼兒為中心,這樣才能更好地支援他們的發展。以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為例,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在幼兒階段,幼兒可以透過遊戲和社交活動發展主動性,並逐步形成對自我的認知……
小班幼兒“三維美創”的
探索與實踐
節選:
美術活動是幼兒園藝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知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將幼兒繪畫分為塗鴉期(1—2歲)、象徵期(2—3歲)、定型期(3—7歲)和寫實期(7歲以後)。在這一分類框架下,小班幼兒正處於從塗鴉期到象徵期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往往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加之手部肌肉力量較弱,繪畫時難以形成有控制感的線條,其作品常常看似“一團線”。然而,這些看似相同的“線”,在幼兒的眼中卻可能蘊含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可能是睡覺的小貓、黑色的石頭,或是碧綠的草地。針對小班幼兒的現有能力和心理特點,美術活動應更側重於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興趣。基於此,濟南市槐蔭區清雅幼兒園提出了“三維美創”的教學模式,旨在透過樂畫、慧畫、創畫三個階段,引導幼兒從喜歡繪畫、探索繪畫到創作繪畫,讓他們在美術活動中感受到樂趣與無限的想象力。
自我教育,
促幼兒茁壯成長
節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要求教師重視幼兒自身的體驗與感受,支援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促進幼兒主動建構。在此理念下,上海市嘉定區江橋幼兒園以幼兒興趣為基礎,面向大班幼兒開設了一系列“小主人”班本化微課程,“探索城市之旅”就是其中一門。
月初,出國旅遊的孩子給同伴們帶回了小禮物,還跟大家分享了在國外的所見所聞。這一舉動引起了孩子們的廣泛關注,也打開了他們的話匣子。有人說自己去過其他城市,也有人說自己就去過東方明珠,還有的孩子表示自己哪裡都沒去過……一連幾天,各地景點成了孩子們交流的熱點。這引發了筆者和搭班老師的關注。於是,我們結合大班“我們的城市”主題活動,拉開了“探索城市之旅”班本化微課程的序幕。
實踐
開展梯級式校本培訓,
打造高品質教師隊伍
節選:
校本培訓作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在學校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第九中學以“四有”好老師為目標,重構和創新教師培養機制,按照分類管理、梯級培養、環環相扣、滾動發展的原則為全體教師制定成長路線圖,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全面提升。
秉持“三新”理念,
強化校本研修
節選:
校本培訓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東陸高階中學校(以下簡稱“東陸高中”)秉持“三新”(新觀念、新路徑、新動力)理念,強化校本研修,透過最佳化教研、轉變課堂觀念、開發校本教材等多種方式,為學校的教育質量提升注入了強勁動力,不斷推動著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教育寫作:
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策略
節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的專業成長,對學校的興衰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讀寫能力”定義為識別、理解、解釋、創造、交流、計算和使用與不同情形相關的印刷或手寫材料的能力。在教育領域,閱讀和寫作一直被視為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提出“教育寫作”概念的,當數教育理論家朱永新教授。他主張“新教育寫作的內容與方法也只有在新教育寫作的行動中豐富和完善”。近年來,唐山市豐南實驗學校將提升幹部和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列入課題研究,鼓勵他們主動撰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教育評論、教育敘事、教育日誌等,以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觀海聽潮
漫步愛丁堡:
15分鐘生活圈的教育張力
節選:
當我們討論教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學校教育。但是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教育,還需要將視野延伸到學校圍牆之外,把教育當作社會有機體的一部分來進行考察。愛丁堡歷史悠久,文化古蹟眾多,其新城和老城一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緊湊的城市佈局和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特別適合以城市漫步的方式開啟。帶著教育者的視角行走其中,能感受到其城市社群提供的飽滿的教育契機;亦可真切地體會到成熟的城市社群是如何在與學校和家庭的有機協同中,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從而體悟到杜威所說“教育即生活”的真諦。今天,筆者將帶領各位讀者,從筆者曾攻讀博士學位的愛丁堡大學莫雷教育學院出發,在15分鐘生活圈內感受城市生活如何在學校圍牆之外營造豐富的教育生態。
留學新加坡,
感悟教育的嚴謹與開放
節選:
新加坡,這個在東南亞熠熠生輝的國家,以其高效的治理、蓬勃的經濟和獨特的文化魅力而聞名於世。留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經歷,為筆者打開了一扇深度觀察新加坡教育體系的窗戶。
在留學
留學德國:
印象與生活
節選:
下筆寫此文時,正值2025農曆新年之際。這已是我在德國過的第五個春節。年歲交疊,正適合回顧與展望。在此,我就與感興趣的朋友們分享一下我眼中的德國以及在德國留學期間我的一些變化。
預留學
德國留學,
如何透過語言關?
節選:
對於有意向赴德留學的學生來說,語言是必須要過的一道關卡。不管你選擇的是英語授課的專業,還是德語授課的專業,均須獲取相應的語言證書,才有申請成功的可能。其中,意向申請英語授課專業的學生,通常須獲得雅思6分以上或託福80分以上的成績,個別學校或專業的要求是雅思6.5分或託福88分;意向申請德授專業的學生,則須具備紮實的德語基礎知識和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並在入學前透過德語語言考試,以證明自己的水平。就德語而言,每所德國高校都有自己承認的語言證書列表,其中,德福考試、DSH考試、歌德語言考試、DSD語言考試、Telc Deutsch考試以及ÖSD語言考試為高校廣泛接受。尤其是德福考試和DSH考試,是中國學生參與最多的兩種考試。
《光明日報》直屬期刊《留學》雜誌社,是隸屬中國38家中央新聞單位之一的媒體機構。雜誌於2013年創刊,是關注出國留學與環球教育的專業媒體。
2025年3月第1期
總第262期
敬請關注《留學》雜誌,
獲取更多環球教育與留學資訊。
留學君有話說
你對本期《留學》雜誌有哪些提問?還想了解哪些方面?
歡迎在評論區積極互動呀~
我們將在評論區選取五條優質留言
留言者將獲得由《留學》雜誌贈送的
最新刊雜誌一本
如果你對本期或往期雜誌很感興趣
可以點選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獲取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262期

編輯:李嘉祺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