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畝三分地論壇,有使用者有感於前段時間Meta裁員,分享了矽谷不同公司裡,裁員文化的不同。
前兩天看了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接受Acquired的專訪,90+歲的他邏輯清晰,讓人很是佩服。
採訪有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有一次金融危機時,老爺子剛卸任CEO,新任CEO想裁員,
老爺子明確反對
:"如果半年後還要招人,現在何必裁員?
浪費錢和時間來培養新人
,真要裁必須董事會批准。"
結果CEO改用"最佳化低績效員工"變相裁員,老爺子更生氣了因為覺得"
績效評分其實很主觀
,基本都是經理說了算不能反映出來啥。臺積電的傳統是優先調崗而非裁員。"
後來老爺子把CEO換了(當然除了這個也有其他原因,公司發展遇阻等),自己重新回到CEO。而原CEO也沒被開掉只是換個崗位薪酬不變。
真的是言行一致。非常佩服。讓我感慨
一個好的領導人多麼重要
。
同時也讓我想起英偉達在疫情期間也沒有裁員,而且似乎也很少聽到他們有 "PIP"文化。不知道是不是好的硬體公司都是這種文化呢?
反觀最近,一大批軟體公司紛紛裁員,尤其是 Meta 高調宣佈淘汰 5% 的 "低效員工",名單中甚至
包括不少正在休病假或產假的員工
。
同樣是矽谷公司,為何在裁員問題上會有如此不同的做法?這到底是軟體和硬體公司文化的差異,還是不同時代創始人風格的迥異?
感覺可能一箇舊時代結束了,新的卷時代開始了
有使用者認為,裁員風格其實也反映了CEO的管理文化⬇️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CEO的氣質決定了企業文化。
小扎一向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啊,所以這幫人被裁就是CEO言出必行的結果。只是大家入坑的時候沒發現這個遊戲規則,現在才大喊大叫。
也有人認為,不同企業工作強度不同,不能按照統一的管理標準去衡量⬇️
不裁員確實好。不過臺積電的工作強度不是一般人吃得消的,meta跟他家比,大概只是小弟弟。能留下的都是卷王,換了我也不裁。
臺積電的人又好用又便宜,為什麼要裁員?我看Intel裡面的臺灣人賺的都比臺積電多,都不想回去血汗工廠,技術比別人先進,開的工資比別人低。
末尾淘汰制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用,不得不承認這種一種非常有效保持企業活力的方法,臺積電大頭是製造業,製造業需要熟練工人,高科技企業更看重創造性,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還有一個區別,軟體公司主要成本就是員工薪水,要省成本裁員最直接。硬體公司還有很大一部分成本是實驗室,工廠,裝置的採購和運營開支,只裁員的話可能並不能消減很多開支,硬體公司得關工廠,賣實驗室,停專案才能省很多錢出來。
你認為不同公司的裁員標準,是軟體和硬體公司的文化造就了這種差異,還是不同時代的創始人有著各自的風格?
今日推薦
內容來源一畝三分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