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猴,前兩天不是坐船去了嗎?中間在日本停了一天,我用Uber打車時,意外發現,不僅司機腦袋上有評分,作為乘客,我自己腦袋上也有評分。

而且我的乘客分相當低,是4.65分(滿分5分)。
我打到的司機,絕大多數都是4.97、4.98分,甚至有不少是5分的,這可能說明我在司機心裡是一個低素質乘客吧😅,雖然我給每一個司機都是打五星的。

我也搞不懂,作為一個乘客,我幹啥了導致司機給我打低分呢?
我讀了一下Uber的提示,解釋為啥乘客分數比想象的低,他說,有些細節乘客可能沒注意到,但司機卻很在意。

比如,關車門的聲音太大、上車不繫安全帶、翹腿時鞋子蹭到車門、在定位點讓司機等太久等等,這些都是扣分項。

軟體還提到,他們希望司機也能被尊重,司機和乘客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的社群,因此採用了雙向打分機制。

感覺Uber非常尊重司機了!
不過,司機這麼受尊重,作為消費者的我,體驗怎麼樣呢?
我們當時在福岡逛到一半,斯斯上吐下瀉的,想提前回房間休息,我就用Uber打車,一開始顯示車輛距離我400多米,但過了好幾分鐘還不來,我又看,距離變成了一公里??
我猜是司機繞錯了路,由於今天斯斯生病,我著急送她回船上,就取消了訂單,重新打車,結果發現下一輛車距離我2公里,我一看怎麼這麼遠??
再次取消後,竟然沒有司機接單了???

我猜測是,日本的Uber司機,不願意接我這種低星乘客,著急可能又事兒逼。
但在國內打車,因為等待時間過長取消訂單,重新叫車時,我很大機率能打到更近的司機。
或許是打車平臺,採用了某種補貼策略或者機制,確保了焦急乘客的體驗,而在日本,我作為一個焦急的乘客,斯斯生病,需要儘快回去休息。
但司機不搭理我。

回國之後,我就在思考,在日本,司機確實受到高度尊重,可以服務你,也可以不服務你;你可以給他們打分,他們同樣可以給你打分。
如果在國內,你可以給滴滴司機打分,滴滴司機也給你打分。你覺得外賣小哥送餐慢了或者撒了,可以給他差評;外賣小哥如果覺得你提供的位置不準確,或不接電話,同樣可以給你差評,這種雙向評價機制在國內可行嗎?
我昨天發了個朋友圈說這事兒,結果意外發現,國內還真有過類似的機制。
2018年的時候,就有報道說,滴滴司機是可以給乘客打分的,而且高星司機可以優先派到高星乘客的訂單,而且可以無責取消低分乘客的訂單。

當時還引發了“乘客打不到車”的擔憂,後來,這個事兒就沒提了。

2024年,有過一個“騎手小區樓號地圖”的小程式,一開始是供騎手給消費者的門牌號做標記的。

後來因為沒收住,有騎手在上面吐槽,而且侵犯消費者個人隱私,又被噶掉了。

所以,勞動者的體驗,與消費者的體驗,能兼顧嗎?
海底撈的員工要學跳舞,時刻微笑,迪士尼的演員,一天大汗淋漓也不能摘下頭套,外賣小哥能在凌晨一點多,20多分鐘給你送來感冒藥,安全褲和螺獅粉。
大家每天晚上,催我嗷嗷更新,我就汗如雨下的碼字和拍影片。每天晚上大家看完我的文章,甜蜜的進入夢鄉,我還在坑次坑次的翻評論呢😭
正是有我們勤勞的付出,才有大家夥兒作為消費者良好的體驗啊😭

而且,據我的觀察,勞動者越有尊嚴的地方,消費者就越沒體驗。
我去年去香港老字號吃頓晚飯,那場面比見老丈人還緊張,這家店只收現金,那家店不設找零,入座之後等了半小時,服務員走來走去,沒一個搭理你,你點5個菜4個沒有,還沒個好氣。
都說日本服務好?我這兩年因為要買婚戒,所以老去,我就想問,這個好好在哪裡?
首先就是,日本的餐廳營業時間千奇百怪,有的一週只上三天班,有的每天只營業四個小時,要麼午飯要麼晚飯,不提前調查很容易撲空。


而且大部分餐廳,不接待未預約的客人,以至於說在京都,“接受Walk-in”甚至成為一種餐廳特色,要放個牌子立在門口。
而且日本餐廳的關門時間都比標註的早。比如說八點半關門的餐廳,七點半就開始停止點單了(因為八點半店裡就不留人了),我還吃著呢,服務員就開始擦桌子,擺凳子,讓我感受到強烈的“逐客感”。
相比之下在國內,九點關門的餐廳,你八點五十走進去,還能點菜,且廚師下班前,還會來問你要不要加單。
日本酒店更不用說了,規矩特別多,11點前不退房,要扣押金,12點前不打掃房間就只能等明天。我之前有一次在日本住酒店,五點鐘鬧鐘突然響了,給我嚇得半死,去找前臺理論,說是上一個跑馬拉松的客人落下的,我:?

歐洲也差不多,經常是店鋪五點關門,週末不開,經常沒地方吃飯只能自己做,美國更不用說了,不僅沒啥服務吧,還敢問你要20%的小費,我也是緩緩打出一個?
況且以上所有“發達地區”服務業的價格(交通,美容美髮)是國內的5倍,餐飲、住宿的價格,是國內的2~3倍。
難怪最近外國人來國內旅遊的多呢,被髮達國家的服務業PUA慣了,來國內體會到春天般的溫暖了。
我前兩天在南京西路吃小籠包,發現那裡的餐廳都有中英泰韓四國語言了。

作為一個不信上帝的國家,只有咱把“消費者是上帝”貫徹到了極致。
但反過來,消費者上帝當慣了,服務者就比較辛苦了。
想來想去,最好的辦法還是,去外國賺錢,狠狠宰消費者,在中國花錢,狠狠當消費者,全球套利了屬於是!
難怪說出海是大趨勢呢,你看那些出海做得好的企業,什麼安克創新,泡泡瑪特,美的,股價都嗷嗷漲。
就連美團,都跑到海外去搞外賣了,前陣子進軍中東市場,上禮拜又宣佈進入巴西,把巴西總統都給整激動了。

賺美刀花人民幣,領先版本一百年。
參考資料:
1.海南頭條NEWS《滴滴司機也能給乘客打分?低星乘客可能打不到車! 網友:還有這種操作…… 》2017-09
2.華商報《司乘互評“低星”乘客可能叫不到車?滴滴:星級高可優先叫車》2017-09
3.勞動觀察《“外賣騎手地圖”不能成為洩憤造謠的溫床》2024-08
作者:比比
責編:比比
主筆:比比
設計:頓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