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進入“熬鷹”模式,中國企業做了同一件事

作者 | 知遠

智谷趨勢出品 | ID:zgtrend

從來沒想過,一個詞居然蹉跎了中國兩個時代——出口轉內銷
四十多年前,它是時髦的代名詞,四十多年過去,它又成了近70萬家外貿企業抵禦外貿戰的關鍵手段。
大洋彼岸一個老人張牙舞爪,讓全球供應鏈節奏打亂,面對145% 甚至245% 的關稅,做了二十年的牛仔褲,美國客戶一句話就砍掉80%的訂單,做了十多年的磨具廠,說停工就停工。
工廠工人看到訂單驟減甚至全部停運,悲從中來,“幾個月後老闆扛不住,我們就失業了。”而孩子的學費、房子的貸款、一個家庭的吃喝拉撒,卻依舊照常運轉。
關鍵時刻,出口轉內銷,又成為高層開出的一劑良方。
410日,商務部發言人表示,近日商務部已組織有關商協會、大型商超和流通企業座談,研究更好發揮各自優勢,幫助外貿企業擴寬內銷渠道,一場“內外貿一體化”的戰略部署,吹響號角。

京東、盒馬、永輝、拼多多、華潤萬家等企業迅速集結,為外貿商品開闢“內銷綠色通道”。 
據永輝方面統計,截至411日,已收到數百封郵件,與超100家優質供應鏈企業進入採購洽談流程,其中包括向開市客、山姆等美國市場供貨的供應鏈企業;
還有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宣佈對外貿企業開放24小時綠色入駐通道,拼多多推出的“千億扶持”……
無數企業仰頭吞嚥的,是轉型的豪情,更是求生的苦澀。但鐵幕沒有將中國企業困住,反而讓大家更加團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場“保衛戰”中,有一個身影,它不是百貨公司,也不是電商平臺,而是一家與貨物流通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企業——滴滴出行。
412日,滴滴對外宣佈:將在2025年追加投入20億元專項資金,一半補貼消費,一半補貼司機。
仔細看滴滴公告,釋出時間居然是在週六晚上十點(2206),在休息日的深夜釋出,能想象,這絕不是簡單的商業決策。
一家出行平臺企業,為何在關稅戰中挺身而出?

人流動起來,經濟才能活起來。
這或許是滴滴此舉最好的解釋。與四十多年前的“出口轉內銷”不同,如今,這不只是簡單的商品調頭,更是一場關於“人”與“流動”的戰役。
畢竟,中國經濟的韌性,就藏在街頭巷尾的煙火氣裡。
作為服務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行消費具備顯著的“乘數效應”。根據以往的補貼資料,每1元補貼大概能帶來0.1-0.5次出行,而消費者花1元錢出行後,便可能帶來2-3元的其他消費。
所以可以看到,滴滴的20億補貼,其中10億元便是給乘客補貼。當一筆打車補貼到賬,一條橫跨交通、零售、文旅的消費鏈條便已在城市商圈悄然啟動。
比如在魔都上海,白領用打車優惠券奔向商場,帶動餐飲消費;
在古城杭州,遊客因出行補貼又多逛了兩處景點;
在羊城廣州,人們打車省下的20元,便又成了街邊的一杯奶茶;
……
錢,最終還是流回了市場,只是以更為豐富的形式,從茶飲櫃檯到品牌專櫃,從景區商戶到文創小店,整個消費生態的參與者都在共享價值的溢位,實現著“一元投入,多元產出”的啟用效應。
另外的十億,則連線起靈活就業與希望。

滴滴公告顯示,2024年已有數百萬網約車司機透過滴滴獲得收入,2025年滴滴將追加投入10億元,透過增加補貼、最佳化收入和權益保障等舉措,幫助出口重點區域的新增司機群體實現順利過渡,繼續發揮平臺就業“蓄水池”和“穩定器”功能。
劃重點,出口重點區域。
毋庸置疑,受關稅大戰影響最嚴重的省份,必然是對美出口額佔比大的地區。資料顯示,浙江對美出口依存度高達71.4‰,然後是廣東、上海、江蘇、福建,全部是我國的沿海外貿大省。

當訂單減少、廠房靜默成為東南沿海的集體陣痛,滴滴用10億元託底資金在車輪上築起“就業緩衝帶”。這個被外界視為“過渡驛站”的平臺,再次重塑靈活就業圖景。
儘管一位新手司機可能月收入不會太高,但滴滴推出的保底收入計劃,比如完單獎勵、充電加油7.5折扣券、空駛補償、順心補貼,足以讓他們喘過一口氣,至少不會跑了沒收穫,至少這個月的房租有了,至少孩子下學期的學費有著落了。

而滴滴對乘客的車費補貼,又讓司機師傅們接單的次數變高了起來,收入更有了保障。
入行十年的滴滴司機張師傅,曾透過裝修生意與兼職跑車,支撐起這個拖家帶口的湖南家庭在廣州的安家夢,也親歷著行業從黃金時代到紅海市場的嬗變。
行業資料揭示出這一深層矛盾,交通運輸部近年公佈的全國網約車資料顯示,截至20241031日,網約車司機註冊量達748.3萬本。而2020年末,這一資料為289.1萬人。三年多時間,網約車司機人數猛增159%
同一時間內,網約車月訂單量只從8.1億單增長為10.07億單,漲幅僅為24%
滴滴的補貼政策,正是要改善這種局面,尤其是對沿海外貿大省而言。比如張師傅透露,像天河軟體園這類非核心區,也能接到去南站的長單。而且他表示,滴滴的補貼政策在此之前也一直持續,並展示著最近三個月的獎勵記錄——12次獎勵共計2100元,相當於多跑了80單的收益。
當然,張師傅也坦言,自己是幸運的,現在已是有房有車,每天到下午四五點才出來跑車。而一些在夜晚接過滴滴訂單的人,是為女兒攢學費的母親,也可能是想給妻子買條新裙子的丈夫。他們握住的不是方向盤,而是這個不確定性世界裡的一絲確定性。

所以滴滴的補貼,遠非簡單的“補貼戰”,本質是用平臺經濟的連線力,重構“人產”的迴圈。
當關稅戰砸碎流水線上的飯碗,滴滴的方向盤便成了最踏實的觸感;當關稅割裂全球供應鏈,滴滴便在斷裂帶上來回縫合,它託舉起失業者生活,激發消費者購買的活力,讓城市的商圈因人流回暖重獲生機。

如今,在網約車出行市場,司機和乘客用腳投票,滴滴依然是司機乘客的首選,印證了其服務效率與安全體系的不可替代性。
可以說,滴滴有行業最嚴格的安全稽核、行程錄音、緊急聯絡體系,在車輛排程、費用透明化、糾紛處理等環節,其標準甚至成為中小平臺的“模仿模板”。 
在與官方互動上,一些人沒注意到的是,滴滴也在悄然迴歸。
48日早晨,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主持召開座談會,滴滴出行等5家民營企業參會。這是滴滴出行負責人這些年少有的和正部級官員互動。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家企業也正在將中國的服務標準“帶向世界”。財報資料顯示,2024年全年,滴滴出行中國出行總訂單量為123.92億單,較2023年增長14.6%,國際業務訂單量為36.13億單,較2023年增長35.8%
可以看到,滴滴的國際業務已經跑出亮眼的成績,比如在遙遠的墨西哥,每三輛網約車中就有將近兩輛屬於滴滴,與另一個頭號玩家Uber拉開身位。
這一次滴滴,從韜光養晦到上前衝鋒,或許正是在關稅大戰的關鍵時刻,對自身使命的重新定位:
對內,用真金白銀打通“就業消費生產”的閉環,讓網約車成為經濟“毛細血管”的啟用器; 
對外以出行生態為支點,撬動中國新能源產業鏈集體出海——到2030年,10萬輛國產電動車將駛入墨西哥街頭,比亞迪、蔚來得以繞過貿易壁壘直面消費者;1萬個中國製造的充電樁將在巴西拔地而起,寧德時代的電池、華為的充電模組隨之嵌入拉美能源網路。 
而每一輛汽車出海,每建一個充電樁,或許就是為中國新能源產業鏈開啟一扇門。

從四十多年前的“出口轉內銷”,到2008年的電商救市,再到2025年的“內外貿一體化”、滴滴20億計劃,中國企業始終在危機中尋找破局之道,中國人也從未停止“重新連線”的努力。
如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所說,“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而在中國。”
這種未來,不僅源於龐大的市場,更源於中國企業與普通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實幹精神——
路斷了,就繞道;橋塌了,就擺渡;只要輪子還能轉,中國經濟的引擎就永遠轟鳴。
關稅戰終會過去,但危機中淬鍊出的韌性,將是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產業轉型……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訊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