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40億,順風車吃力不討好

春運大潮裡,有人坐飛機、高鐵,有人自駕,也有很多人選擇了——順風車。
本該是乘客、司機、平臺三贏的順風車,為何吃力不討好?
在充分競爭的時代,就算只想“小而美”,也需用盡全力。
作者 | 觀海
來源 | 金錯刀車評ID:jincuodaocheping
金錯刀(ijincuodao)授權轉載
年末了,在槽裡待了一年的牛馬,是時候化作歸雁了。
春運大潮裡,有人坐飛機、高鐵,有人自駕,也有很多人選擇了——順風車。
特別對於老家交通不是很便利的地方,順風車承載著漫長歸途的最後一程。
只是順風卻不一定順心。
去年末,就有一名19歲大學生在乘坐嘀嗒出行順風車時,因拒絕司機繞路,被司機在高速路上趕下車,並導致其腳踝受傷。
順風車行業的頭部玩家嘀嗒,一時間被推到風口浪尖。
這樣的事並不罕見。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嘀嗒累計的投訴量超過了2萬條。
以至於有人吐槽:順風車被“黑車”奪舍了。
乘客在抱怨體驗差,而嘀嗒的日子也不好過。
它曾五次衝刺IPO,終於在去年成功上市。然而上市首日即破發,如今市值則較上市首日跌去了近七成,將近40億。
本該是乘客、司機、平臺三贏的順風車,為何吃力不討好?
滴滴遭殃,嘀嗒爆發
嘀嗒上線於2014年9月,只比滴滴晚了一個月左右。
據創始人宋中傑透露,2014年他在北京國貿打車,看到很多人在路邊招手打車,但路過的計程車幾乎沒有空載的,少有人能打到車。與此同時,他注意到許多私家車只坐著司機一個人。
所以在大部分網約車企業聚焦在網約出租車業務時,他的嘀嗒打起了順風車的主意。
為了找到足夠多的乘客和車主,嘀嗒團隊在成立初期依靠大量地推來獲取使用者,連創始團隊也經常到大街上發傳單,幾乎人人都隨身帶著一沓嘀嗒的廣告卡片。
有一次,嘀嗒的兩個聯合創始人一塊出去吃飯,到了飯店停車場,裡面停滿了私家車。他們頓時飯也先不吃了,從後備箱拿出一沓傳單,一塊兒給停車場200多臺車都塞上了宣傳單。
靠著先發優勢、猛烈推廣、打差異化市場,嘀嗒存活了下來。
當然嘀嗒也不是個例。
介面新聞曾報道,僅在2014年一年,就有超過20家拼車App拿到融資,總額總金額超過了2億美元。
但它們在聚光燈外暗中發育的計劃,差點集體落空了。
2015年6月1日,在滴滴和快的合併的四個月之後,滴滴上線了順風車業務。網約車業務已經稱王稱霸的滴滴,如秋風掃落葉般快速席捲了順風車市場。
按方正證券的統計資料,到2015年結束時,滴滴在順風車市場的佔有率已經接近80%。
2018年,高德也入局順風車市場,又給老玩家們的頭頂上壓來一座大山。
只是新玩家還沒來得及施展拳腳,反倒先被現實重擊了。
2018年5月和8月,接連發生了兩起滴滴順風車車主殺害乘客案件,迫使滴滴和高德都叫停順風車業務。
這些變化對於一直聚焦順風車業務的嘀嗒,自然是有好有壞。
壞的地方在於,中國順風車行業的市場規模幾乎腰斬——從2018年的233億元降低到了2019年的140億元。
好的地方在於,由於滴滴的退場,嘀嗒訂單量在2019年迎來創立後的巔峰,同比上漲273%,在順風車市場的市佔率達到了66.5%,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順風車出行平臺。
但總體而言,這些變化對嘀嗒是利大於弊。
因為自己終於佔據了主動,而隨著時間推移,順風車市場規模總會慢慢恢復。
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順風車市場的預計交易總額將從2024年的371億元增加至2028年的1039億元。
昔日王者,強敵環伺
嘀嗒在第一寶座上,並沒有坐多久。
2019年2月22日,哈囉順風車宣佈在全國300多個城市上線運營,人們不僅能夠在哈囉出行App裡打到順風車,還能從哈囉出行支付寶小程式上的“順風車”入口來打到順風車。
事實證明,像滴滴當年那樣高頻打低頻,或像哈囉這樣有大流量扶持,攻城略地起來總是事半功倍。
沒多久,哈囉出行做大做強,反超了嘀嗒。
2019年底,嘀嗒又迎來了老對手重出江湖:滴滴重啟順風車業務。
吃過大虧的滴滴順風車,在上線重啟後,考核指標沒有訂單量要求,把安全看作是第一重點,在試運營時就優化了包括110報警、人臉識別、緊急聯絡人、行程分享、行程錄音在內的多項安全保障措施。
經過一番努力,滴滴也從嘀嗒手裡搶到了不少市場份額。
按2023年順風車搭乘次數計,市場前三名佔據了行業96.1%的市場份額,分別為哈囉出行的47.1%、嘀嗒出行的31.0%、滴滴的17.2%。
這還沒完,去年高德、T3出行也上線了順風車業務。去年10月14日,高德順風車業務正式在全國範圍內上線,覆蓋了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在內的65個城市。
不大不小的順風車市場,又是一片混戰。
對於嘀嗒,還有個壞訊息是:短時間內,這樣的混戰或許不會停歇。
因為順風車生意看起來的確挺香。
一方面是客觀市場環境的利好。
比如中國城鎮化率的提升、私家車數量的持續增長,等等。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4億輛,其中汽車3.45億輛。光是2024年上半年,全國新註冊登記機動車就有1680萬輛。
另一方面是順風車業務與生俱來的“錢景”。
網約車王者滴滴,幾乎年年鉅虧。其中原因,主要在於滴滴需要與租賃公司、汽車經銷商等合作,為想要跑網約車卻沒有自有車輛的司機提供租車服務,從而增加許多運營成本和壓力。
相比之下,嘀嗒專注的順風車業務,不擁有或租賃車隊車輛,不承擔任何汽車擁有成本,只是單純賺個車主和乘客之間的“中介費”。
簡而言之,嘀嗒的運營成本相對可控,也因此它實現了連續多年盈利。
2021~2023年,嘀嗒的淨利潤分別為3.38億元、0.85 億元以及2.26億元。
雖然賺得“不多”,但蒼蠅腿也是肉。
內憂外患,不止不休
2024年上半年,被強敵環伺的嘀嗒依舊在賺錢,淨利潤1.3億元,同比增長了51.3%。
為何市值卻跌跌不休呢?
這其中,有些是嘀嗒自身的原因,也有順風車業務的性質使然。
嘀嗒自身的原因,目前看來主要是想象空間有限。
從嘀嗒的2024半年報來看,其收入的96.3%來自順風車業務。
也就是說,順風車業務的好壞,直接關係著嘀嗒的生死。而正如上文所說,這些年順風車市場風雲變幻,各方大佬入場並順利從嘀嗒手裡搶走了不少市場份額,不得不讓外界對嘀嗒的未來發展打一個問號。
其實,面對巨頭們的圍剿,以及業務模式過於單一的現實,嘀嗒並非無動於衷。
早在2017年,嘀嗒就推出了智慧計程車服務,重點發展出租車網約服務及優化出租車揚招服務。
然而新業務至今也沒能支稜起來。2024年上半年,嘀嗒的智慧計程車服務僅貢獻了0.8%的營收佔比,同比減少了56.9%。
比起同行,哈囉、滴滴、高德都有其他業務託底,嘀嗒顯得孤立無援。
退一步說,即使嘀嗒一心聚焦在順風車業務上,也是充滿挑戰。
拋開來自同行的市場競爭不談,順風車這樁生意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吃力不討好”。
首先是整體天花板較低。
根據2023年的交易總額來看,中國汽車客運市場中,順風車的市場份額只佔4.4%,市場規模不及網約車的1/10。
其次是很難做好體驗。
順風車是出行市場投訴聲最大的重災區。
中國電子商會旗下的消費服務保障平臺消費保的投訴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順風車行業相關的有效投訴數量達到了3690件,涉及金額高達177.89萬元。
很多順風車,都是專職司機在跑。為躲避平臺派單監管,跨平臺進行接單、利用搶單外掛、引導線下交易。所以有人表示“順風車正在被‘黑車’奪舍”。
這樣的情況,平臺卻不容易做預防和管理,往往只能事後亡羊補牢。
招股書顯示,2020年以來,嘀嗒平臺累計接獲57宗行政罰款。
最後是順風車生意難以建立壁壘。
由於順風車有兼職屬性,相比網約車,需要更多司機才能滿足需求,也就更容易出現供給不穩、不足的問題,自然也不利於加強使用者粘性。
這些內部的外部的實際問題,縈繞在嘀嗒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充分競爭的時代,就算只想“小而美”,也需用盡全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本篇作者 淙淙| 內容運營江源
|主編 |張一弛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