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73.3%的孩子不想上學?不逼著孩子寫作業拿高分,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最近看到一個數據: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中小學生的厭學率已經到了73.3%
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提醒大家,今天的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孩子厭學,不想上學。
更加叫人瑟瑟發抖的是,有一部分孩子,從不想學,漸漸惡化到了不想活。
網傳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擠滿了13-16歲的青少年。白天的門診接待量日均300人,且一號難求;院區的床位人滿為患,還需要取號等位。
100個孩子裡有幾個碰到困難,可能是個性或者家庭的問題。但現在這麼高比例的孩子出現問題,或許就是我們每個家長都需要重視的社會現象。
黃燈警告說,教育像一場慢性炎症,中小學時代服下的猛藥、抗生素、激素,到了大學時代,終於結下了漠然、無所謂、不思考、不主動的惡果。
林小英走訪富士康工廠時,發現工人大部分來自刷題考試的縣中。“他們參與了全球化,又被徹底排除在全球化之外”。
許多被刷題和分數牽著鼻子走的孩子,要麼走進一條死衚衕,要麼走著走著就走不動了。
對於我們普通家庭來說,怎樣避免孩子成為刷題機器?除了拼升學,我們還能怎麼託舉孩子?
01

“再見,作業!”

數學家陳省身說過,孩子要爭100分,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於土地施了10遍肥,最後創造性都被磨沒了。
真想對孩子好,就放Ta一馬,讓Ta在最該玩和充滿好奇的年齡,創造性地玩個痛快。
學習真的可以好玩嗎?
當然!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馬斯克發了一條推特:“新世界來了。再見,作業!”
真的可以沒作業嗎?
如果你在馬斯克的學校,真的可以。
不得不說,馬斯克真是一個處處顛覆傳統的人,包括教育。
他在普通學校看不到想要的教育方式,就乾脆自己建了一所“三無”學校——沒有年級、沒有考試、沒有作業。
這所學校號稱面向未來,專門進行創新教育。課程以STEM為重心,內容涵蓋了數學、科學、AI機器人、火箭技術,甚至還有魔法。
2020年馬斯克的5個孩子從Ad Astra學校畢業後,學校更名為Astra Nova,僅提供線上教學,並面向全世界招收10-14歲的孩子
每一屆學生250人,每個班級最多15人。每個孩子隨心所欲地選課,並擁有獨一無二的課表。
學習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孩子上課時用賬號登入,參與不同的學習活動和興趣小組。學校也會經常邀請各個領域的教授來講課,比如拿過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會跟孩子們一起討論關於望遠鏡的研發問題。
不少富家孩子削尖了腦袋都想進這所學校,因為都想成為下一個馬斯克,都想知道學什麼才能變成他那樣的“外星人”。
可是,你再有錢也不一定進得去。
首先因為名額有限。
然後,你需要透過嚴格的入學考試。完美適配的孩子,如果家庭收入低於7.5萬美元,還可能被減免學費
第一輪報名申請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解答難題,表達自己的觀點。
孩子需要從火星、外星人、機場、湖泊、恐龍等難題裡選擇一道,用1-3分鐘闡述自己的理解,並說出一個感興趣的研究方向。
比如,有道“火星難題”,問的是五名宇航員被選中執行首次火星任務,應該選誰當領導? 
A:能創造性解決問題的人
B:擁有最豐富太空經驗的人
C:最努力工作的人
D:最相信這次任務能夠成功的人
E:看起來很像領導的人
這些開放性問題連老師也沒有標準答案,它更多隻是考察孩子的創新力、想象力和分析力。
第二步,家長需要給學校寫封信,聊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以及想讓孩子從中學到什麼等等。這封信可以用中文寫,學校主要是想判斷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契合。
第三步,上傳檔案,就是把需要的各種資料全部上傳就可以了。
透過第一輪考試後,孩子還要參加第二輪的線上面試。
這一輪更像是無組織領導討論。幾個學生線上討論,考官在一旁給學生的表達力、創新力和領導力打分。
透過面試的孩子就會收到錄取通知。如果你是國際學生,由於可能存在的時差問題,學校會支援你申請半日制課程(每天4個小時),或者一週一節的課程。
如馬斯克所願,這所創新教育的學校,對做題和考試沒那麼重視,入學測試也不按常規出牌,它看重的是孩子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來到這裡,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孩子們可以像校長達恩說的那樣,“在一個‘成長農場’而不是‘考試工廠’裡學習。”
而且,這所非盈利的線上學校在報名申請時是免費的。你要不要讓孩子試一試呢?
02

再見,“高分”教育!

馬斯克之所以要辦一所創新學校,是因為他覺得不少美國學校的教育太僵化了。
“它就像工廠標準化的流水線,學生就如同流水線上的原料,出廠前還要接受同樣的質檢,也就是一連串的考試。” 
有一說一,我們自己的學校,是不是更加強調標準化的考試和成績呢?
拼起考試來,我們的孩子幾乎“一樣的出色”,而美國孩子卻“各有各的不足”。 
就拿最近一次全球性中學生測試PISA考試來說,誰能想到一個STEM強國的數學排名,竟然排在全球第34位,遠遠低於我們的孩子?

PISA數學美國以465分的成績排在全球第34位

但是,為什麼我們在創新方面不如美國?提起創新教育,為什麼美國還是全球的No.1?
因為,成績好不等於有創新力。高分只能說明孩子的學科熟練度高,學習能力強,卻不等於說Ta是一個創新人才。
有個剛剛從美國考察回來的校長跟我說,10多年前去美國時,覺得人家的學校硬體稱得上是高大上,現在再去就發現,我們不少學校的科技含量已經趕上他們了,但是創新教育的差距依然不小。
比如,人家實驗室的大門是向學生敞開的,我們有些學校的實驗課卻還在“講實驗”,更別提讓學生觀察和操作不會考的實驗了。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的教育體系強調考試,為的是把會學習、考高分的那一批孩子選拔出來,放到大學裡學習世界上先進的技術和理念。
毫無疑問,這樣的教育曾經非常成功,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我們的國力已足夠強大,人工智慧的大潮已勢不可擋。我們不能再滿足於“跟著人家學”,而是要開始思考“自己創造新的東西”。
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我們的教育,勢必將發生重大的轉折。
最近,國家統計局釋出的《中國兒童報告2024》做出預測:
未來的學校教育將更加註重個性化和多元化!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將逐漸被素質教育取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將成為教育的重點。

要讓100個孩子有100個特色。他們可能考不了高分,卻肯定擁有比我們這代人更多的創新力和更多條出路。

03

你好,創新教育!

孩子的創新力可不是天生就有,得靠後天的教育和培養。最早給孩子創新的齒輪上勁的,肯定是家長的眼光和認知。
你可以給孩子選一所創新學校。
最近,我刷到了一所頂級美高的科學課,徹底被北美的科學教育折服了。
這位科學老師是馬斯克的死忠粉,曾經去馬斯克的學校交流學習過一整天,帶回來不少好玩的創意。
在講 “力與運動”的時候,他讓學生折一架紙飛機,用手在飛機斜下方改變氣流方向,操縱紙飛機飛行!
你能想象嗎?孩子們靠著不停地實驗和摸索,完成了這項不可思議的任務。
而且,孩子在製作紙飛機的過程中,把課堂上學到的飛機構造、空氣阻力等知識靈活地運用起來,還加進去了自己的創新。
去一所國際學校探校時,我也見到過這種創新教育。
挑戰實驗課上,孩子們嘗試著讓雞蛋自己站起來,用筷子提起一杯子米,用火柴棍提起1.25升的可樂;生活實驗課上,他們做酸奶、做肥皂、發豆芽。
比起實驗的成敗,學校更看重的是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有沒有細心觀察、做好記錄,能不能追問原因、調整方法。
在這所用各種實驗去製造快樂的學校,老師最怕的就是學生有了想法卻不動手。
就像馬斯克說的,“如果你要講授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更好的方法是讓學生把發動機拆開看看。”
我想,這所國際學校裡從小透過動手來學習STEM知識的孩子,將來更有可能改變世界,推動命運的齒輪滾滾向前。
我又想,如果我們更多的學校可以吸收一些馬斯克的創新教育理念,那麼將會有更多的孩子具備創新力,成為創新人才。
你可以讓孩子參加各種創新活動。
比如報一個科學營,像科學家一樣觀察和思考各種生活現象和科學問題。

怎樣令玫瑰花永不凋謝?

可口可樂和健怡可樂哪個會浮在水上? 

這些嚴肅且有趣的實驗,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之外打開了一個神秘的科學世界。 
你也可以帶孩子參觀科技館或者觀看一場科學秀,看見公式和試題之外的科學趣味,看見牛頓定律、守恆定律在大千世界的運轉法則。
當然,你還可以鼓勵孩子多看科學紀錄片,閱讀科普書籍,給Ta買一些科學玩具,或者僅僅是隨Ta去大自然裡挖泥巴、逮蝴蝶,自由自在地瘋玩,叫醒潛藏在大腦裡的想象力、創造力。

當孩子的手腳和大腦忙到不行,Ta對這個世界也會產生更多的好奇、觀察和了解,形成獨一無二的技能底盤。


錢穎一教授說過,“一個創新型國家,不缺創新的意志、創新的熱情,也不缺創新的市場、創新的資金。最缺的,是大量具有創造力的人才。”
創新沒有天選之人,每個孩子都可以創新。
只要我們對教育的認知,不再侷限在作業上,不再逼著孩子考試拿滿分;只要我們讓孩子從應試中轉移出一部分精力,多一些閒暇時間去培養好奇心和想象力。
當孩子變得會學更會玩的時候,命運的齒輪開始飛速旋轉,教育家陶行知的夢想也會慢慢成真,“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