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27|特朗普、列寧與世界革命時刻;特朗普產業政策會是什麼樣?產業政策能重振製造業嗎?中國AI企業在美國限制下仍迎頭趕上

Trump, Lenin and the world-revolutionary moment
特朗普、列寧與世界革命時刻
撰文/Bruno Maçães
載於/The New Statesman
日期/20241216
兔主席按本文發表在英國左翼政治週刊《The New Statesman》上,認為特朗普上臺說明當今世界處在一個“革命性的時刻”,革命針對的是什麼呢?針對的是美國霸權下主導下的“自由國際秩序”——美國透過把自己力量隱藏在自由貿易、軍事聯盟、政治教條的背後,對其放大使用,轉化為自己的霸權。但這種秩序已經無法再維繫。作者援引了列寧關於革命的三個發展條件:一、統治者(美國)無力統治;二、被統治者(各國)無法忍受,三、反抗力量正在組織(多極秩序的支持者)。有意思的是,帶頭推翻舊有秩序的是美國自己——選民選出的特朗普。他在將美國變成一個迴歸原始力量、崇尚野蠻武力、相信“強權即公理”、漠視規則規範與合法性,並把國際社會變成了各方赤裸裸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競技場”。作者認為,這種方式最終只會消耗資源、製造敵意,疏遠盟友。2024.12.17
(全文約2,3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隨著唐納德·特朗普的再次出現,也許是時候嘗試理解他了。特朗普現象既不是偶發的事件,也不是什麼異常事件,其清晰性令人矚目。特朗普有一套關於美國力量(American power)的理論。當他首次提出這一理論時,它還相對邊緣化。如今,這一理論似乎幾乎無可置疑。隨著特朗普和拜登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像情境上的(contextual),而非實質性的(substantive),前者在11月的勝利帶上了某種必然性的色彩。但無論喜歡與否,特朗普就是當今美國的象徵。
在特朗普的思維中,權力(power)必須直接行使。這標誌著一次劇變:美國權力曾以其能夠隱藏在複雜的規則和機構結構背後而獨樹一幟,許多人認為這樣的結構能夠增強其影響力。貿易規則、軍事聯盟、政治教條。所謂的“自由國際秩序”實際上是一種權力工具。這一情況已經改變。近年來,華盛頓越發難以實現其期望的結果。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長,大有像美國曾主導電力革命那樣主導綠色轉型之勢。在美國宣佈撤軍後,塔利班重返喀布林。烏克蘭戰爭似乎陷入了僵局。
… …
(全文約2,300字)

What Trump's industrial policy will look like 
New legislation raises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Maga, or Wall Street, will steer the ship in the incoming administration
特朗普的產業政策會是什麼樣的?
新的立法引發疑問:在即將上任的政府裡,是MAGA掌舵,還是華爾街掌舵?
撰文/Rana Foroohar
載於/Financial Times
日期/20241214
兔主席按一種觀點認為,特朗普主要透過對外關稅、對內減稅等稅收手段引導產業,但不會採用政府補貼、投資、貸款等更加直接的方式支援產業發展。作者認為,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將以“安全與商業交叉點”為重點,在具有安全重要性的產業上推行積極的產業政策,舉出的例子就是商業造船業,指出特朗普、MAGA幕僚(以及拜登政府)都認為美國要應對中國的經濟與安全挑戰,就必須重建美國造船業。“就產業戰略而言,船舶就是新的晶片”。作者認為觀察兩黨推出並支援的《美國造船法案》,以其作為衡量特朗普政府產業戰略態度及內部派系博弈(MAGA vs華爾街)的重要試金石。2024.12.17
(全文約1,9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在他擔任總統的第一任期內,唐納德•特朗普談到了加強美國製造業,但並沒有採取多少措施具體支援製造業。產業政策是喬•拜登的強項,而傳統觀點認為,特朗普將在上任後的頭幾個月裡,解除政府對半導體和電動汽車等行業的支援。
但我認為,這只是在轉移注意力。事實上,特朗普可能會在第二任期內推行他自己獨特的產業政策,這種政策把重點聚焦在安全與商業的交叉點上。
很快,我們將首次看到這種政策的可能形態,本週,國會將推出由兩黨共同提出的《美國造船法案》(Ships for America Act),發起人包括民主黨參議員馬克•凱利(Mark Kelly)和共和黨眾議員邁克•沃爾茨(Mike Waltz),沃爾茨是特朗普提名的國家安全顧問。與許多支援工會的左翼民主黨人一樣,沃爾茨堅信,美國需要重建航運業,以應對中國在經濟和安全領域的影響力
… …

(全文約1,900字)

Can Industrial Policy Revive Manufacturing?
 產業政策能重振製造業嗎? 
撰文/Daniel Gros
載於/Project Syndicate
日期/20241216
兔主席按:

作者探討了美國(及歐洲)試圖透過產業政策重振製造業的成效與侷限性。儘管拜登政府推出了《通脹削減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等補貼政策,表面上推動了建築業的欣欣向榮,但並沒有帶動製造業產出和就業的增長。事實上,大量投資流向的是資料中心而不是製造業工廠,因此很難指望帶來製造業復興(而驅動美國經濟的是大型科技企業,也不是製造業,新的投資也只是遵循過去)。特朗普不喜歡補貼,更偏好關稅手段,但關稅實際上也是一種補貼,區別在於最終成本主要由美國消費者承擔,其最終成效同樣存疑。作者認為,無論是拜登的補貼還是特朗普的關稅,都難以逆轉美國“去製造業化”的趨勢,歐洲如效仿美國政策,也註定失敗。2024.12.17

(全文約2,3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儘管美國總統喬•拜登的大規模產業補貼計劃推動了建築業的繁榮,但並未重振美國的製造業產出。唐納德•特朗普基於關稅的方法也將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在美國和歐盟,抵制“去工業化”的長期趨勢可能是一場敗仗。

過去十年左右,美國的經濟表現明顯優於大多數其他發達經濟體。正如包括前歐洲央行(ECB)行長、義大利前總理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在其關於歐洲競爭力的有影響力的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美國"例外"的表現主要歸功於美國大型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優勢。然而,美國製造業一直在苦苦掙扎。

… …
(全文約2,300字)

Chinese AI Companies Are Catching Up Despite U.S. Restrictions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is piling on export controls designed to limit China’s AI advances, but experts say its leading models are on a par with their U.S. rivals.
儘管受到美國限制,中國AI企業仍在迎頭趕上
拜登政府不斷出臺旨在限制中國AI發展的出口管制措施,但中國的領先AI模型已與美國的競爭對手不相上下
撰文/Eliot Chen
載於/The Wire China
日期/20241208
兔主席按:本文指出,儘管拜登政府不斷出臺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中國AI的發展,但中國AI企業仍在努力追趕,目前,中國領先的AI模型已與美歐同類型產品不相上下,甚至有望明年在某些方面超越美國領軍企業。中國憑藉豐富的工程人才庫、激烈的國內競爭、較低的能源成本、龐大的使用者基數及技術創新等,彌補了技術差距,尤其在開源AI模型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衍生模型,展現出強大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其效能和應用場景的多樣性都在改變國際市場的看法,開始搶佔國際份額(並且將展開激烈的價格戰)。但由於美國出口管制政策不斷細化,中國企業在下一階段仍然可能面臨晶片短缺問題,長期發展仍有挑戰。2024.12.16
(全文約2,5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過去三年,減緩中國在AI(人工智慧)領域的進展一直是華盛頓方面的首要任務。為實現這一目標,拜登政府不斷加大針對中國的先進晶片及晶片製造裝置出口管控力度,12月上旬還出臺了新一輪的限制措施。
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可能會很困惑地得知:中國企業不僅沒有在AI競賽中掉隊,而且有些人認為它們最快明年就能超越美國行業的領軍企業。
最新的突破出現在上月末:兩家中國AI公司釋出了新模型,這些模型即使不優於美國同行,表現也與它們不相上下。由科技巨頭阿里巴巴以及中國量化基金“幻方量化”開發的這項技術,可以與OpenAI最新的o1模型形成直接競爭(o1模型能夠透過“推理”來解決問題;一些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一種新的正規化)。
··· ···
(全文約2,500字)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這是兔主席/tuzhuxi和朋友們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風格:理性、邏輯、簡單、通透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內容:國際臻選(整理註釋評論全網稀缺高質量內容)/快評(觀察、視角、心得、影書評、圖片)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可快速加入【兔主席的寶藏】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