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家地理探險家布萊恩·伍德曾表示,被一隻野生動物、一隻鳥,引領著穿過樹林,會帶來“近乎神話般的感覺”,“它能讓我們看到人類與其他物種間截然不同的關係,並認識人類在世界上的選擇有更寬廣的可能性”。
作者 | 黃曉穎
捷克布里迪地區的河狸立大功了。
當地媒體近日報道,布里迪有一片自然保護區,2018年,政府打算在該保護區內修建一座小型水壩,改善生態環境。計劃談了7年,專案還沒動工。一天,工作人員一覺醒來,發現保護區內的河狸已經把小水壩築好了,還為當地政府省下了原計劃投入的3000萬捷克克朗(約合人民幣900萬元)。
據捷克廣播電臺報道,這片保護區過去曾是軍事基地,轉為自然保護區時行政劃分不清,捷克國防單位與伏爾塔瓦河管理單位都有管轄權,雙方多年來一直爭執不下,導致水壩建設一拖再拖。不過,近期布里迪環境保護部部長證實,當人類還在研討時,河狸已經搶先一步幫人類免費建好水壩。
河狸被稱為大自然中的“土木工程師”,長得像水獺,牙齒鋒利、後肢強壯,還有一個扁平的大尾巴。在巢穴附近修築水壩是河狸的強項,它們利用樹枝、石塊和軟泥建造堤壩,將河流阻隔,匯聚成塘、湖,擴大水域面積,提高河水深度,為其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在築壩這件事情上,河狸可謂天賦異稟。全家上陣,有的負責啃樹,有的負責搬運,有的負責搭建。它們可以在兩小時內啃斷直徑40釐米的樹,用來搭建水壩的主體結構,不僅如此,河狸會根據地形、水流等因素來確定水壩的位置和規模。在水流較急處,河狸會把水壩建造得更加堅固和高大;在需要蓄水的區域,河狸還會增加水壩的長度和寬度。
河狸速度給人類“上了一課”。
布拉格國際電臺的一位主播誇讚河狸選擇的地點“再好不過”,“它們在前軍事基地計程車兵多年前修建的旁路溝渠上修建了水壩,以排幹該地區的水 ”。
“當地政府根本沒有競爭力。”動物學家韋傑克稱,河狸修築水壩大概1-2晚即可完成,如果這件事情交給人類,“最快也要一週”。捷克自然環境保護局的歐博馬亞也認為,河狸總是能夠找到最正確的地方築水壩,“比我們人類在紙上規劃尋點要來得更精準”。
“河狸建造水壩時沒有任何專案檔案,而且是免費的。”負責檢查這些水壩的生態學家判斷,水壩能夠很好地排水,持續運轉時間長,同時為稀有的石龍蝦、青蛙和其他在溼地中繁衍生息的物種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
不只是河狸,很多動物和人類的想法不謀而合。
走出歐洲大陸布里迪地區森林覆蓋的山地,跨越大西洋,在美洲巴西南部小城拉古納的海岸線上,漁民正手拿漁網等待海豚的最後一次深潛——在當地,寬吻海豚和人類一起合作捕魚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美國一所大學的科研團隊對這種合作進行了長達12年的研究。
每年5月至8月,人們等待海豚將遷徙的銀色鯔魚群從大西洋中驅趕到海岸邊較淺的水域,一旦漁民發現海豚拍打尾巴、弓起背,就會撒下漁網。研究人員發現,就像漁民在觀察海豚一樣,海豚也在觀察漁民。
當海豚看見準備好的漁民時,會給出一個訊號——弓背,表明它們即將深潛,意思是“鯔魚就在這裡”。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漁民在海豚的提示下撒網,捕獲鯔魚的可能性是其他時候的17倍。有時,海豚或漁民都會作出錯誤的反應,雙方就會一無所獲。
和人類合作後,海豚也吃得更好、活得更久。當地人稱,海豚經常潛入他們的漁網撈走一些魚,漁網還可以幫助海豚形成一道屏障,阻止鯔魚逃跑。研究人員猜測,漁網會打亂魚群的防禦機制,從而使魚群迷失方向,海豚也更容易捕捉它們。研究發現,在60只海豚中,約有10只會與人類合作,這些海豚在研究期間存活的可能性比未合作的海豚高13%。
當地漁民與海豚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能夠透過海豚的背鰭認出它們。一頭叫作Mandalao的雄性海豚,有的漁民和它相識超過30年,在它死後,漁民還哀悼了它。
如果此時再有幸去往非洲撒哈拉以南,在稀疏的叢林地帶,遇上一種喉部有著一塊黑斑的神奇鳥類——黑喉響蜜鴷,那你得做好準備,跟著它將有機會找到甜蜜的蜂蠟。這種“吃貨”小鳥平時以昆蟲為食,但卻對蜂蠟情有獨鍾。
黑喉響蜜鴷知道,僅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搞定攻擊性強的野蜂,所以選擇與當地人進行合作,這種合作可能已經持續了上百萬年。當蜂蜜獵人發出代代相傳的特別呼喚,就會吸引黑喉響蜜鴷回應。一項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表明,這種鳥能夠識別人類的特定訊號。
接下來,小鳥將帶領蜂蜜獵人在叢林中穿梭,找到蜂巢後,就會在枝頭急促快叫示意,等人類用火煙燻跑野蜂,取走蜂蜜後,蜂蠟便是對小鳥的回報。據說,在一些非洲部落中,黑喉響蜜鴷被認為是“幸運之鳥”或“智慧之鳥”,一些部落對響蜜鴷實行嚴格保護,殺死響蜜鴷將會受到懲罰。
當人類以採集、狩獵和捕魚為生時,與其他物種互利共生的情況可能更為常見。在19世紀的澳洲,虎鯨曾幫助原住民與蘇格蘭移民捕捉座頭鯨,並得到部分鯨肉作為回報。北美洲的原住民會和狼一起狩獵。
不過,隨著人類逐漸遠離狩獵採集的傳統生活方式,這些“不謀而合”正在消失。
狼在美國本土被獵殺至近乎絕跡,鯨魚屠殺導致虎鯨與人類的合作關係結束,至於黑喉響蜜鴷,隨著養蜂業興起,以及便宜易得的甜味劑到來等,人們對野生蜂蜜的需求下降,“人鳥蜜月”不再。不僅如此,現代的狩獵方法降低了人與動物合作的需求,也在無形中加劇了傷害動物夥伴的危險。
人類和動物的合作是如此迷人。美國國家地理探險家布萊恩·伍德曾表示,被一隻野生動物、一隻鳥,引領著穿過樹林,會帶來“近乎神話般的感覺”,“它能讓我們看到人類與其他物種間截然不同的關係,並認識人類在世界上的選擇有更寬廣的可能性”。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