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70年裡,米菲和她的朋友們也長大了

🐰
過去的70年裡,
米菲和她的朋友們也長大了
2月16日,是紀念米菲(Miffy)創作者迪克·布魯納(Dick Bruna)去世的日子。在2017年的這一天,布魯納去世,享年89歲。
布魯納出生於荷蘭烏得勒支,是一位插畫家、作家、平面設計師和兒童繪本作家。他喜歡用簡單的線條和有限的色彩(通常是紅色、綠色、藍色、黃色和白色)來畫畫,這正如米菲的形象。1955年,他創作了“米菲”,靈感來源於他為兒子講述的關於一隻小兔子的故事。
圖片來源 / Miffy官方Instagram和官網
在創作書籍時,布魯納通常會先設想一個圖片為主的故事,然後才撰寫文字。

圖片來源 / Miffy官網
布魯納一生都在烏得勒支生活和工作。他從1953年開始創作各種圖畫書,在停止設計書籍封面的工作後,他還繼續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艾滋病基金會和荷蘭兒童福利郵票基金會等做了很多工作,直到2011年夏天才退休。
今年也是米菲誕生70週年。2月7日至9月7日,英國利茲博物館(Leeds City Museum)將舉行一系列的紀念展覽,透過124本布魯納的圖畫書、海報、書籍封面、徽標和房屋,探索布魯納的設計理念以及為慈善所做的事業。在米菲66歲生日時,我們寫過這樣一篇文章介紹這隻全世界最出名的兔子,66歲啦

利茲市博物館官網的相關米菲紀念活動資訊
布魯納所製作的米菲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原因是它是色彩鮮豔,情節簡單的小圖畫書。
當他畫房子時,世界各地的孩子們都將其視為房屋,當他畫蘋果時,他們就會將其視為蘋果,當他畫狗時,他們就會將其視為狗。布魯納用圖畫講述著圖片的通用語言 。例如,透過畫在米菲臉上的一滴淚,每個人都可以看到米菲的難過。米菲的嘴和眼睛的輕微調整也傳達了快樂,悲傷或好奇。
✒️ 
這位100歲的老人
連續寫了90年日記
埃維·里斯基(Evie Riski)生活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的公寓裡,她今年100歲了。在過去的90年裡,她寫了近3.3萬篇日記。

圖片來源 / Instagram@washingtonpost
時間退回過去,在距離她11歲生日還有一週時,父親送給她一個日記本,為了讓她能繼承他記錄家鄉日常事件的傳統。她寫下第一篇日記的時間是1936年1月1日,從那之後直到今天,里斯基每晚睡前都會寫日記,上個月她剛剛過完100歲生日。
她在日記中寫下了在農場的勞作、高中時的暗戀、三個孩子的出生,再到2010年她丈夫去世……

圖片來源 / Instagram@washingtonpost
里斯基從小在農場長大,她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比如她在日記中寫下家庭用電系統、自來水和室內管道的引入。她說:我們沒有電視、收音機或電話,但我可以確切地告訴你我們什麼時候通電了。那是1944年,我真是太喜歡了
里斯基覺得自己每天寫日記所花的時間並不多,但能養成這個習慣真是太好了。
🪵
捷克的河狸為人類築水壩
在捷克布里迪自然保護區,一群河狸僅用1到2天時間就建成了一座水壩。這座水壩的選址與保護區原本規劃的地點完全一致,甚至比人類的設計更加精準,而人類卻因繁瑣的手續和部門協商,拖延了7年未能動工。
河狸有天生的築壩能力,它們用牙齒啃斷樹木,混合樹枝和泥巴等材料完成了水壩的建設,它們不僅為保護區節省了約900萬人民幣的工程費用,還透過截流形成了新的溼地,為巨石鰲蝦、青蛙等野生動物創造了棲息地。
河狸(英文名稱beaver)
然而,河狸築壩的速度和效率並非完全如報道中所說的“一夜之間”。
事實上,河狸們通常需要幾周時間才能完成一座水壩,而水位上漲可能在一兩天內實現,這可能是人們誤以為水壩是短時間內建成的原因。
捷克布里迪自然保護區中河狸建造的天然水壩,圖片來源 / 捷克共和國自然保護局
如果說河狸築壩是為了自身的生存需求,而人類工程則涉及複雜的規劃、資金和審批流程。儘管河狸的行為對生態環境有積極影響,但它們並不總是與人類利益一致,有時甚至會引發衝突。

💧

流水別墅
Fallingwater
今年4月,一本關於流水別墅的新書“Fallingwater: Living With and In Art”流水別墅:與藝術同居共生)將由紐約的藝術和建築書籍出版商Rizzoli出版,由賈斯汀·岡瑟和斯科特·W·珀金斯共同編輯,預計4月出版。

書中探討了流水別墅的起源、設計和歷史背景,並展示了別墅內使用的石材地板、木質內飾、窗戶等,別墅內的裝飾品也都是考夫曼斯個人收藏的繪畫,紡織品,雕塑和工藝品,有來自古印度和美洲原住民的籃子、秘魯的毛毯和日本的印刷品等。
「流水別墅(Fallingwater),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熊跑溪(Bear Run)自然保護區,由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建築設計。流水別墅是現代建築史上的標誌性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流水別墅建於1935年至1939年,甲方是是匹茲堡的考夫曼家族。考夫曼家族是賴特的贊助者之一。家族的兒子小埃德加·考夫曼曾在賴特的私宅——塔裡埃森莊園內(Taliesin)學習建築,於是1935年,考夫曼家族委託賴特在熊跑溪的瀑布上設計一座度假別墅,為賴特提供了實現其設計理念的機會。
賴特將別墅建在瀑布之上,水流從別墅下方穿過,使建築與周圍的岩石、樹木和水流融為一體。1963年,考夫曼家族將流水別墅捐贈給賓夕法尼亞州西部保護協會。1964年起,這裡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據悉每年的參觀人數約為13萬至14萬人次。
據悉,卡夫曼可能身高不高,對應別墅內部較低的高度設計。有一米八以上的遊客進去參觀時需要低著頭進門。房間內的樓梯和過道也較窄。

🐚
「向世界開放」的
港口美術館
日本橫濱美術館經過3年大規模整修後,於2月8日重新開放。
橫濱美術館由被譽為“日本現代建築之父”的丹下健三設計,最初於1989年開館。丹下健三強調這是一個“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希望美術館不僅是藝術展示場所,也是市民交流與文化活動中心。
美術館的建築設計靈感來源於巴黎的奧賽博物館,中央大堂寬敞明亮,與日本傳統美術館的緊湊空間形成鮮明對比。館內收藏了約6000件作品,包括與橫濱有淵源的藝術家作品、超現實主義畫作以及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

圖片來源 / Instagram@yokohama_museum_of_art
橫濱美術館自1989年開館以來,經過多年使用,部分設施和空間佈局已無法滿足現代美術館的需求。
“Grand Gallery”空間是橫濱美術館的主展廳,由來自日本兵庫縣神戶市的御影地區的御影石(一種花崗岩)建造。整修後的“Grand Gallery”更加開放,搭配重新設計的傢俱與翻新過的玻璃天花板,利用自然光營造出柔和的氛圍。
“Grand Gallery”空間 圖片來源 / 橫濱市藝術文化振興財團
重新開放的橫濱美術館新增了多功能休息區“Marumaru Lounge”,以及親子友好的活動區和哺乳室。同時還新增了兩處免費參觀的Gallery 8和Gallery 9,Gallery 9採用玻璃外牆設計,可從外部窺見展覽內容。館內指引系統由設計師菊地敦己重新規劃,並設計特別Logo紀念重新開放。
圖片來源 / Instagram@yokohama_museum_of_art
📷
中平卓馬新展覽
在今年3月即將在香港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上,來自臺北的亞紀畫廊(Each Modern)將在“Insights”單元中展出日本攝影師中平卓馬的作品。
這次展示的照片來自他在陷入昏迷前後時期創作的作品,有來自從殘存底片中印製的照片,以及中平卓馬印製的罕見原版照片。
圖片來源 / 亞紀畫廊
根據亞紀畫廊介紹,這次展覽的照片是中平卓馬“極具挑釁性”的攝影實驗,包括1969年的銅版照片《La Nuit》、1971/2000年代的《Circulation: Date, Place, Events》、1974/2018年的《Overflow》、1989年的《Adieu A X》原版照片以及1976年的《Tokara Islets》等作品。同時還精選了來自2011年的彩色作品。
圖片來源 / 亞紀畫廊
亞紀畫廊曾翻譯了中平卓馬在雜誌中的視覺實驗和文字作品,並在2021年舉辦了展覽“挑戰世界:對中心主義對反抗“(PROVOKE: Opposing Centrism),同時還協作出版了中平卓馬作品《為何是植物圖鑑?》和《決鬥攝影論》的中文版。
🍦
香港“富豪雪糕車”
創辦人之一去世
在香港街頭,人們常能看到售賣“富豪雪糕”的雪糕車。
富豪雪糕原名為“Mister Softee”,於195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創立。富豪雪糕車香港的特許經營權於1970年由何敬源和米商唐學元等人取得。他們當時向市政局取得16個流動雪糕車經營牌照,一臺雪糕車的成本高達20萬,加上自1978年起香港政府停發小販牌照,富豪雪糕至今在香港仍是唯一的存在。

2月11日,創辦人之一何敬源上月23日在澳洲珀斯離世,享年98歲。訃文中提到,何敬源當年在牛奶公司任職,後偕好友以於牛奶公司所累積經驗,自海外進口香港前所未有的軟雪糕車,創立富豪雪糕。

三位創辦人何敬源(左)、唐學元(中)和Ted Drew(右)到上海視察軟雪糕業務時合影。
截止2023年8月,富豪雪糕車僅剩下14部雪糕車,除了3部長駐在指定旅遊區,其餘雪糕車在全港遊走,常出現在尖沙咀、旺角、中環等地,多年以來一直出售4種口味:軟雪糕、果仁甜筒、蓮花杯及珍寶橙冰。
富豪雪糕車有著標誌性的白色車身、藍色車頂和紅色車頭外型,還會播放《藍色多瑙河》的音樂。
🧶
「編織,一起嗎?」
2月18日,上海西岸美術館將帶來大型公共編織專案「編織,一起嗎?」。
此次展覽由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專案呈現。屆時公眾可以走進美術館中庭,免費參與接力型編織藝術創作。法國建築師兼藝術家艾米麗·克內(Émilie Queney)與蓬皮杜中心合作,將多臺可移動織機和編織基站放在館內,公眾可以在美術館中庭的任意角落進行編織,可以選擇的材料有塑膠網、拉鍊、織帶和布料等。

蓬皮杜中心家庭工坊“自由編織”,圖片來源 / Centre Pompidou – Hervé Véronèse,2022年
據西岸美術館介紹,這種編織活動最初在法國北部進行,隨後在巴黎蓬皮杜中心展開。藉由編織中的每一根「線」,這一編織專案不僅將成為連線個人與他人、不同文化與理念的媒介,也象徵著創作過程本身的共享與共融。
蓬皮杜中心家庭工坊“自由編織”,圖片來源 / Centre Pompidou – Hervé Véronèse,2022年
去年11月,西岸美術館曾舉辦了另一個編織公共專案「線線相連」,集結了來自社群、志願者、編織達人及社群的近200位公眾,用共創的作品包裹起西岸美術館建築外立面及館外公共設施。
💐⛲️🪴
兜蘭
是“仙女在人間遺落的鞋子”
近日,深圳有一場關於兜蘭的植物展。
兜蘭,學名Paphiopedilum,是一種蘭科植物(蘭花的一種),它們以獨特的花朵形態和多樣的品種作為觀賞植物而受到喜愛。

圖片來源 / 籽舍
在活動主辦方籽舍對於本次展覽的的介紹中寫道:
“傳說中,這種蘭花是仙女在人間遺落的鞋子幻化而成,因而得名。
兜蘭因其獨特的造型和高雅的觀賞價值,在蘭花界備受推崇。然而,由於經濟利益的驅使,野生兜蘭曾經被過度採挖,導致其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一些種類甚至瀕臨滅絕。
早在1997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便將所有兜蘭列入附錄I,禁止其進行國際貿易,保護這一珍貴的物種。
在專業人士的努力下,兜蘭得以透過人工馴化、栽種和培育逐漸恢復生機,如今已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並衍生出許多美麗的園藝品種。隨著兜蘭屬產業的不斷發展,這種蘭花有望像蝴蝶蘭一樣,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抹自然之美。”

以上圖片來源 /籽舍
本次展覽將展示兜蘭的原生種,還將展出國內新培育的雜交新品兜蘭。
🌪️
在家中地板上
創作大型作品的書法家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在展出書法家董陽孜的兩幅大型文字藝術作品“對話”,這是近年來美國最有分量的女性書法家作品展。

圖片來源 / 大都會博物館官網
董陽孜1942年生於上海,現居臺北。如今已經81歲的她仍然堅持在家中的地板上寫字創作。此次展出的兩幅作品分別置於大廳正門兩側的牆上,一幅上寫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詩經,另一幅上寫著「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不得不止」出自蘇軾。
圖片來源 / 大都會博物館官網
圖片來源 / 大都會博物館官網
董陽孜的作品中,沒有兩個字是一樣的。她寫字時使用的毛筆,是她在網上找到的超大號的毛筆,紙為26平方米。她的最大作品近180×5200釐米。為完成這樣的大型作品,她需要把卷軸的不同部分依次開啟,幾周過後才會看到最後的結果。如果不滿意,就會將其作廢,從頭開始創作。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現當代藝術部亞洲藝術副策展人馬唯中說:“她這次為大都會大廳的展覽寫了40多稿。她總是很焦慮,可能是因為她9月份寫的東西要到10月份才能看到最後的成品。她在尋找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從小學四年級起董陽父親要求她每天練習寫100個大字和200個小字,以寫字來消磨時間,她的字型是有力道的顏體,而不是那個時代的女性通常學習的柔美字型。長大後,當她要成為一位書法家時,父親對此表示了擔憂。對此她的回應是:“我會讓你們漲漲見識。”
🪐
一個關於塔羅牌的展覽
英國倫敦的瓦爾堡研究院(Warburg Institute)正在進行一場關於塔羅牌的展覽:塔羅牌-起源和來世(Tarot-Origins & Afterlives)
展覽透過神秘主義,神秘主義和現代重新解釋,向人們展示塔羅牌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根源及其進化。塔羅牌作為探索無意識,藝術靈感的來源和反文化象徵的工具。展覽提出了問題:它來自哪裡?以不同形式呈現的背後,核心問題是什麼?
圖片來源 / 瓦爾堡研究院
圖片來源 / 瓦爾堡研究院
展覽將展示塔羅牌歷史上的一些關鍵時刻,探索卡片的起源以及他們在藝術家、神秘主義者和作家手中所經歷的深刻轉變。將展出歷史上罕見的塔羅牌,如奧斯汀·奧斯曼·斯佩爾塔羅牌(約1906年)等。

🏠

在戰爭中被摧毀的建築
摩蘇爾(Mosul)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位於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坐落在底格里斯河兩岸,距離首都巴格達約400公里。近年來由於戰爭和恐怖主義的影響,這裡的經濟遭受重創,重建進展緩慢。
哈德巴斜塔(Al-Hadba Minaret)是這座城市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2017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在潰敗前將其炸燬。這座斜塔建於12世紀,因其獨特的傾斜姿態而聞名,曾是摩蘇爾天際線的象徵。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哈德巴斜塔的重建專案。近日,在努裡大清真寺舉行的一場儀式標誌著修復工作圓滿完成。

圖片來源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被摧毀之後的塔底
重建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清理廢墟、排除未爆炸物以及確保建築的歷史準確性。工程師和考古學家利用從廢墟中回收的原始磚塊和材料,力求還原斜塔的原貌,同時採用現代加固技術以增強其抗震能力。
此外,考古學家在重建過程中還發現了許多歷史文物,包括古代硬幣、雕刻石塊和建築遺蹟,這些發現為摩蘇爾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哈德巴斜塔的重建不僅是建築修復的工程,更是摩蘇爾人民恢復文化認同和城市活力的象徵,屆時它將重新成為摩蘇爾的地標,吸引遊客並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
南極,不需要塗鴉
位於南極洲欺騙島捕鯨灣的歷史建築在經過去年12月的塗鴉事件後,已被修復。
這些建築是20世紀初捕鯨業的重要遺蹟,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近年來,一些遊客在建築表面塗鴉,嚴重破壞了其原始風貌。為此Oceanwide Expeditions與英國南極遺產信託合作,在塗鴉事件發生一個月後,成功修復了位於欺騙島的捕鯨灣飛機庫。

圖片來源 / Oceanwide Expeditions官網,Adam Turner
捕鯨灣是受保護的歷史遺址,這裡有包括早期20世紀的挪威捕鯨站和1944年至1969年期間的英國科學與製圖活動遺蹟,還擁有一個建於1960年代的,用於存放單水獺飛機,體現了南極科學發展和飛行歷史的演變。
此次修復工作包括清除塗鴉、修復受損牆面以及加固建築結構。團隊使用了環保材料和技術,以確保修復過程不會對南極脆弱的環境造成二次傷害。
⛵️
望向遠方,始終抱有好奇心和嚮往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