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巨型海狸鼠”氾濫成災!官方喊話請求:快來吃吧!煎炒燉烤都好吃,嫩滑如兔肉!

講這個故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居住的地區出現了某種生物氾濫,而政府請求大家幫幫忙——齊心協力盡量多吃它,並附上了各種烹飪攻略,你會配合嗎?
你可能會說:當然,放著讓我來吧!這不就是咱最擅長的?
但如果有一天,當地相關部門這樣鄭重其事地告訴你:“我們有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任務——吃老鼠。”你還能接受嗎?
最近,美國加州政府,聯合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正在全國範圍內大張旗鼓地發出一項令人“胃口大開”的呼籲:為了拯救生態,請大家多吃點…巨型海狸鼠(Nutria)!

對,你沒聽錯。這不是段子,是官方動員!
在美國多個州,一種體型堪比小豬的“巨型海狸鼠”正在瘋狂肆虐,體重能到30斤,長得像個“沼澤怪獸”,還頂著一口橙黃色大牙,破壞力驚人!
為了對付這群“入侵吃貨”,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FWS)最近放大招,不僅鼓勵大家獵捕,還直接喊話:“請大家一起吃掉它們吧,味道超棒!”
他們甚至貼心地附上了烹飪攻略:煎炒燉湯都行,還能做辣椒燉鼠肉、海狸鼠香腸!
這波操作真是腦洞大開,網友看了直呼“太魔幻了”!
故事的主角是海狸鼠(nutria),一種原產於南美洲的大型齧齒動物,來自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地。
它體長可達60釐米,加上細長的尾巴總長度超1米,體重能達到30斤以上,長得像個超大號老鼠,一口橙黃色的大牙,活脫脫一個“沼澤怪獸”。
不過,這傢伙可不是什麼“生態小可愛”,而是大名鼎鼎的入侵物種!

19世紀末,美國為了皮草生意引進海狸鼠,當時它的皮毛厚實柔軟,保暖效能極佳,做成大衣、帽子特別時尚,擁有一件海狸鼠大衣可是相當奢侈的事兒。養殖商們也因此掀起了一陣“海狸鼠熱潮”,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皮草市場突然崩盤,眼看無利可圖,繼續飼養還得虧本,許多養殖商直接把海狸鼠放歸野外,或者乾脆讓它們逃跑。
從此,這些傢伙在美國野外“安家落戶”,繁殖能力強得嚇人:雌性海狸鼠3個月就性成熟,一年能生多達27只後代,48小時後還能再懷孕,簡直是“生崽機器”!

更別提它們的食量驚人,一隻海狸鼠每天能吃掉自己體重的25%的植物,沼澤裡的草根、蘆葦、溼地植物,全都被它們啃得精光。
據統計,截至2025年,海狸鼠已經入侵美國18個州,包括加州、路易斯安那、德克薩斯、佛羅里達、俄勒岡、華盛頓、馬里蘭、紐約等地,尤其在加州的聖華金河三角洲地區,簡直是“海狸鼠樂園”!

另外再做個小科普:別看海狸鼠名字裡有個“海狸”,它們和海狸可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喲!
海狸是“大自然的生態工程師”,能建河狸壩保護溼地,捷克還曾靠海狸修好了7年未動工的水壩,省下120萬美元工程費。
而海狸鼠呢?完全是個“破壞王”。它們不築巢卻愛挖洞,經常把河岸挖得千瘡百孔,導致沼澤地土崩瓦解,植被被連根拔起,連稀有動物的棲息地都被毀了。

想分清它們也很簡單:海狸的尾巴寬扁,像鴨嘴獸的尾巴,游泳能力超強;海狸鼠的尾巴細長圓,跟普通老鼠一樣。再看牙齒,海狸鼠那口橙黃色大牙,遠遠就能認出來。
面對這群“沼澤噩夢”,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FWS)徹底坐不住了
2025年2月24日至28日,正值全國入侵物種意識周,他們突發奇想,發起了一場“吃掉入侵物種”的運動,口號喊得響亮:“拯救沼澤,煎炒海狸鼠!”

他們不僅號召大家去獵捕,還一本正經地宣傳:
“海狸鼠肉很瘦,味道溫和,嚐起來像兔子,甚至有點像火雞暗肉,絕對好吃!”
為了讓大家動起來,他們還在官網和社交媒體上放出狠話:“EAT ME! Please? I’m invasive and delicious!”(吃了我吧!我不僅是入侵物種還很美味!

這畫風一轉,簡直是從環保科普變成了美食節目……
更絕的是,他們不僅鼓勵吃,還教你怎麼吃!
這次FWS的宣傳一共羅列了5種可食用入侵物種,海狸鼠高居榜首,其次是黑魚、綠鬣蜥(被譽為“樹上的雞”)、鯉魚和野豬。
FWS的“官方攻略”裡,海狸鼠肉被吹得天花亂墜:高蛋白、低膽固醇,口感嫩滑,完全可以上桌。

路易斯安那州野生動物部門還翻出了1963年的老菜譜,推薦了各種下飯菜式
海狸鼠辣椒燉肉、海狸鼠肉餡土豆、海狸鼠秋葵濃湯、慢燉海狸鼠、煎炒海狸鼠,甚至還有海狸鼠香腸雜醬湯和海狸鼠玉米卷!
想象一下,週末聚餐端出一盤“海狸鼠漢堡”、“爆炒海狸鼠”,朋友們會不會當場“感動”到落淚?
他們還說,烹飪方法灰常簡單,煎、烤、燉都能行,有人調侃:“加點辣椒醬,說不定還能變成網紅美食!”
不過,專家也提醒,野生的海狸鼠可能攜帶鉤端螺旋體病、沙門氏菌、狂犬病、弓形蟲病等多種疾病,吃之前得處理乾淨,別到時候吃出“驚喜”。
這波“吃鼠救沼”計劃一齣,網友反應顯然非常兩極分化……
路易斯安那州的居民最淡定,畢竟他們從1997年就開始吃海狸鼠了。當年,常規治理方法(下毒、投放避孕藥)都失敗後,路易斯安那州率先制定了“海狸鼠選單”,還每年舉辦海狸鼠烹飪大賽,鼓勵大家開吃。
當地甚至有一家狗糧公司,用海狸鼠肉做原料,號稱“最環保的解決方案”,還拿下了“年度商業環保主義者”稱號。

一些老饕紛紛留言:“我小時候在路易斯安那吃過,味道真不賴,醬汁一拌更香!”還有人腦洞大開,提議全國開海狸鼠料理大賽,獎品是“沼澤保護大使”稱號。
但更多人直接拒絕:“巨型海狸鼠?饒了我吧,我寧願吃土!”
尤其加州居民炸鍋了,自家後院就住著這幫“破壞王”,聽說要吃,嚇得趕緊檢查後花園:“不會真的要我自己下廚吧?!”
還有人吐槽:“這玩意兒看著像老鼠,吃下去心理陰影得有多大啊!

不過,這一招在亞洲市場或許更管用?不少亞洲網友看了報道後表示:“這不就是加強版竹鼠嗎?加點醬油八角,一鍋紅燒了解一下!”
其實,“吃入侵物種”在美國不是什麼新鮮事。佛羅里達州的部分居民已經開始吃綠鬣蜥,號稱“樹上的雞”,據說味道還不錯,肉質健康又美味。
但海狸鼠畢竟長得太像老鼠,心理門檻實在太高。加州魚類和野生動物部門也表示,他們對“吃海狸鼠”這招持保留態度,認為風險不小,普通人估計不太容易輕易嘗試……
狸鼠入侵的故事,聽起來像個笑話,但背後卻藏著環保的苦心,不過是又一個“外來物種失控”的典型案例。

從亞洲鯉魚、到蟒蛇、到現在的沼澤鼠,這些本來被人類“引進來賺錢”的動物,最後卻成了生態噩夢。
FWS表示:“海狸鼠吃掉了沼澤裡的植物,連根都被啃光,導致大片沼澤棲息地消失,嚴重破壞了環境。”
2024年,加州捕殺了近5000只海狸鼠,但數量還是壓不住。它們繁殖力太強,一隻母鼠一年能生200個寶寶,簡直太可怕。專家說,光靠捕殺不夠,鼓勵吃是種“以毒攻毒”的新思路,既能控制數量,又能變廢為寶
“海狸鼠香腸”
但玩笑的背後,其實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在對待自然、生態與經濟之間的平衡上,人類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最後,再補充一句:
如果有一天你在美國南部度假,看到一隻長得像小河馬的“毛老鼠”在河邊悠閒曬太陽……請記住,它也許是美國正在通緝的“生態逃犯”。
在此也問問大家:你敢不敢試試烹飪和享用海狸鼠?對政府的這個請求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Ref: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5/mar/05/california-nutria-rodents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the-us-fish-and-wildlife-service-wants-you-to-eat-these-giant-invasive-rodents-180986123/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4477577/nutria-invasive-creature-rodent-eat-california.html
好文推薦

圖片及資訊來源非註明原創均來自網路,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絡留言,會立即刪除。
宣告:本公眾號釋出的文章和圖片等出於為公眾傳播有益資訊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完全真實性,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其他媒體、網路或個人非獲授權不可使用本公眾號的內容,違者需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本公眾號不對文中出現的所有第三方廣告,以及釋出的所有廣告負有任何責任。
Sources of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All non-watermarked or specified are from the Internet
Disclaimer: The articles and pictures published on this official account are for the purpose of disseminating beneficial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and do not mean agreeing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ing the complet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 and do not make any guarantees about their scientificity and seriousness. Other media, networks or individuals are not allowed to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official account without authorisation, and those who violate it shall bear legal responsibilities such as copyright. This official account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ll third-party advertisements appearing in the article, as well as all advertisements publish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