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政權對中華文明既渴求又恐懼,一邊漢化一邊又抵制漢化,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漢化,在文化習俗上抵制漢化。全文約4400字。】
前言:
滿清,自1644年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至1911年辛亥革命滅亡,統治全中國268年。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清朝長達71年的退場過程極為不體面。既不像漢、唐以強亡,也沒有宋、元、明的拼死抵抗。
清政府最後的71年裡,一共跟外國列強簽訂了268條不平等條約。上至國家領土、稅收、行政管理權力,下至各種賠款,全部出賣給了外國列強。毫不誇張地說,清政府幾乎把整個中國和四億中國人,完全“抵押”給了洋人們。
以封建王朝家天下的視角來看,整個中國和所有中國人,都是滿清政府掌控者——愛新覺羅家族的“私產”。
可為什麼滿清政府一點也不心疼自己的“私產”,幾乎不做抵抗就全部出讓給了列強們呢?
這就不得不說滿人對中華文明既渴求又恐懼的心態了。滿清曾經屬於中華文明圈邊緣的次級文明,他們既渴求中華文明高效的國家治理能力,又懼怕中華文明強大的同化能力。
清朝從建立開始,滿人就一直糾結要不要完全融入中華文明。他們害怕自己的民族,像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鮮卑、羯、氐等民族一樣,被中華文明徹底同化消融。
最終,滿清選擇出賣自己的民族和自己所屬的國家,以換取滿族的“存續”······
1.中華文明掌握著迄今為止,最優解的政治制度,異族政權想要入主中原,必須學習中華文明並漢化。
2.異族政權在漢人的土地上,用漢人治理、實行漢族的制度,結果就是不可逆地漢化,被徹底同化成中華文明的一(小)部分。
3.滿清政權對中華文明既渴求又恐懼,一邊漢化一邊又抵制漢化,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漢化,在文化習俗上抵制漢化。
4.撕裂的漢化政策,導致滿清始終沒有與漢族徹底融合。近代(1840年)以後,滿清統治者出於對被中華文明消融的恐懼,寧願將全中國“抵押”給洋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次統一了中國,在此後2200多年的中國歷史中,任何一個非漢異族政權想要在中華大地上站穩腳跟,都有一個繞不開的步驟:學習中華文明並漢化。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中華文明先經歷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大亂鬥,從八百多個諸侯國混戰不休,打到最後秦國統一。
這500多年裡百家爭鳴,法、儒、道、兵、墨、陰陽、縱橫等各個流派,無不絞盡腦汁思考探索怎麼能戰亂中勝出。
想要在戰亂中勝出就要在人口組織、行政管理、糧食種植、軍隊訓練、資源生產利用等各個方面做到最優。
在500多年戰亂的高強度刺激下,秦國法家總結出了一套終結亂世的政治制度,在各個方面做到了最優,把國家治理的效率提升到了無與倫比的極致。
中華文明從此以後,有了一套其他民族文明沒有的、強國強軍的絕世武功秘籍。

這套絕世武功秘籍非常強大,但是它是用來終結亂世的,和平時期的治理還用它的話,百姓們會受不了壓榨而起義反抗。
秦朝統一中國後,還用這套絕世武功秘籍來治理國家,結果二世而亡。
漢朝統治者親眼目睹了絕世武功秘籍的弊端,又花了兩漢400多年的時間,利用儒家給秘籍打了個“和平時期如何治理”的補丁包。
之後隨著朝代的變更,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不斷給這套絕世武功秘籍打補丁、升級更新。
簡單來講,就是中華文明用了近1000多年的時間,總結了一套適合高烈度戰爭和大人口國家治理的政治制度。
對於異族文明而言,一是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讓他們實踐總結出,能夠匹敵中華文明的優秀政治制度,甚至很多異族存在的時間都沒有1000年;二是異族的戰爭烈度往往不夠,人口數量也遠遠少於漢族,管理難度低,形不成高效的國家治理體系。
所以異族想要入主中原,就不得不學習中華文明的政治制度,繼而不得不學習中華文明的歷史並最終漢化。
異族一旦漢化,過程必然不可逆,中華文明的絕世武功秘籍,誰用誰知道,實在是太好用了。不少異族統治者,甚至恨不得把自己本民族那些垃圾制度統統扔掉。
明朝時期,明中央政府在女真族(滿族前身)聚居地區設有行政機構,其長官由女真族首領擔任。
滿清的建立者努爾哈赤,曾世襲繼承明朝建州衛長官,並因“忠於大明”和“保塞有功”,多次被明朝政府加官晉級。
作為明朝官員的努爾哈赤,自然對中華文明的制度優勢,有著非常明確的認識。因此滿清在建立的過程中,利用明朝政府的內部腐化,大力籠絡漢人、重用漢人來建設滿清政權的行政體系和軍隊。
滿清能入主中原並統一全國,可以說完全依賴於漢族勢力的支援。
滿清公認的開國第一文臣:范文程,漢族,遼東瀋陽人,明朝官宦世家。清朝開國時的所有制度幾乎都出自范文程之手。
清軍入關後分封了四個藩王: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全部是漢人,他們帶領自己的漢人部隊投降滿清。
吳、尚、耿、孔功勞大到,清朝不得不將大半個南方分封給了他們四個漢人,眼睜睜看著他們形成割據勢力。後來康熙朝爆發三藩之亂,差點覆滅清朝。

不止是滿清,進入中華文明核心圈的所有異族政權,無一例外都獲得了漢人的支援並漢化。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公元304年-589年)的
羯族石趙政權,鮮卑族燕慕容政權,氐族秦苻氏政權,鮮卑族北魏拓跋政權。統統進行了非常徹底的漢化,朝堂之上漢人佔了大半。
(契丹)遼、(女真)金、蒙時期(公元960年-1279年)同樣也沒有例外。
其中依仗漢人最過分的一位,大概是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元朝基本上是靠著北方漢人建立的。
漢人劉秉忠奠定了元朝政治體制、典章制度,規劃設計建造了元大都。連元朝的國號“元”都是忽必烈聽從劉秉忠的建議,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蒙哥汗去世後,忽必烈與弟弟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在蒙古人心中的聖城哈拉和林,忽必烈以碾壓的戰力擊敗阿里不哥。
而戰勝阿里不哥的主戰部隊幾乎全是真定史氏、東平嚴氏之類的漢人世侯部隊。(《陵川集》矧於中國諸侯,如史、如李、如嚴、如張、如劉、如汪等大者五六萬、小者不下二三萬,虓將勁卒,荏習兵革,騎射馳突,視蒙古、回鶻尤為猛鷙。)
忽必烈還將蒙古聖城哈拉和林改成了和林宣慰司,哈拉和林一下子從首都降成了普通市級城市。
忽必烈的行為,大概相當於:抗日戰爭時期,大正天皇的兒子加入中國軍隊,率領中國軍隊反攻日本,打進東京,戰勝了親兄弟裕仁天皇。並且將日本地區併入中國,改編為日本市。

站在蒙古人的角度來看,忽必烈妥妥是個蒙奸啊。忽必烈自己都意識到自己的蒙奸行為,近衛軍都不敢用蒙古人,用的全是漢人部隊。
最後徹底滅亡南宋的元朝將領張弘範,還是漢人。
沒有漢族勢力的支援,忽必烈能不能打贏與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戰都不好說;更不用說統一全中國,成為元世祖了。
由於是在中華大地上,用漢人勢力,實行漢族制度,這些都導致異族陷入了不可逆的漢化。
異族統治者越漢化,越學習漢人制度,獲得的漢族勢力支援就越多,佔領的地盤就越多。在利益的驅動下就越想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越深入瞭解就越發現自己本族那套制度是多麼的落後。
結果,很多進入中華文明核心圈的異族被徹底同化消融,如氐、羯、鮮卑、契丹等等民族早已消失不見。
中華文明有一種很可怕的奪舍能力,中華文明邊緣的異族政權能夠入主中原,並不是異族政權本身有能力打進中原來。
而是當中原政權徹底腐化,且無法自我修復的時候,漢族有識之士帶領漢族勢力扶持異族;藉助異族沒有腐化的政體,將漢族政治體制移植到異族政體中,再用中華文明吞噬掉異族原來的文明。從精神和肉體上奪舍異族。

如同一個人的肉身破敗不堪,垂垂將死,但他拋棄了自己的肉身,利用自己強大的精神力,搶奪了別人年輕健康的肉身,最後還把容貌也逐漸變化成自己的樣子。
我們繼續來說滿清的事情,努爾哈赤死後,繼位的皇太極進行了積極的漢化改革:
政治上,皇太極重用來投奔的漢人官員,並要求“凡事都照《大明會典》行”,滿清的行政機構大多類似於明朝。
經濟上,皇太極鼓勵農業生產,明令禁止宰殺大型牲畜,讓滿清從漁獵文明逐漸過渡到中華的農耕文明。
軍事上,大力籠絡漢人,對來投的漢人高階將領封王封侯。皇太極在位期間,大量明朝軍隊主官帶著部隊投降滿清。
皇太極雖然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積極漢化,但皇太極對中華歷史也足夠了解,深深擔憂滿族被中華文明徹底同化消融。
《清史稿》中幾次記載皇太極告誡滿清貴族和官員,一定不能在文化上漢化。(《清史稿·太宗本紀二》:“昔金熙宗循漢俗,服漢衣冠,盡忘本國言語,(金)太祖、太宗之業遂衰。……諸王貝勒務轉相告誡,使後世無變祖宗之制。” )
皇太極拿宋遼金時期的金國舉例子,說金國因徹底漢化,導致金國滅亡。

皇太極的四世孫乾隆皇帝也曾說過,任何異族政權只要在文化上漢化,必然被中華文明完全奪舍而導致滅亡。
(《六經堪從書·國朝宮史》“北魏、遼、金、元凡必漢衣冠者無不再世而亡。後之子孫能以朕志為志者,必不惑於流言,於以綿國祚,承天佑,於萬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
滿清自始至終在經濟、軍事、政治上積極漢化(畢竟好用啊),卻極度抵制文化上的漢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強行推進剃髮易服的政策,讓漢人的著裝髮型滿化。
清朝早中期,皇帝們面對這種撕裂的漢化政策,內心有很清晰的認知界限:漢族的優秀制度要用;會導致滿族被中華文明消融的漢族文化,則堅決抵制。漢人要拉攏重用,也要打壓,避免被漢人奪權。滿族與漢族,既有對立又有統一的一面。
可隨著康雍乾 這些有能力和清晰認知的皇帝死去,清朝的統治者陷入了迷茫和混亂之中:我們滿族在體系上明明已經融入了中華文明,卻又不接受中華文明最大的組成部分——漢族的文化。那我們滿族究竟是要與漢族融合,還是要排斥漢族?
清初延續下來的,這種撕裂的漢化政策,令後續的清朝統治者矛盾迷茫、無以自處。

滿清許多低階貴族,根本懶得管老祖宗的訓示,徹底漢化,完全消融了。
滿清統治者因政治原因,既沒法無視老祖宗的訓示徹底漢化;又無法理解老祖宗們,對漢文化又拉又打的處理方式和滿漢既對立又統一的一面。
最後實在搞不懂要怎麼辦了,那就簡化處理:拒絕徹底融合,保持滿族的獨立性,排斥漢文化甚至中華文明。滿清不止對漢文化排斥,對後來崛起的西方文明也排斥,尤其排斥西方文化和西方制度。
這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後續的滿族統治者認為滿族與漢族是完全的對立方,而沒有統一的一面。認為滿族統治的首要任務是壓制漢族奪權,而不是帶領中華文明崛起。
當1840年列強侵入中國之後,洋人們很快就發覺自己並沒有統御中國這種大人口、多民族國家的經驗和能力,而中國人又不像印度人一樣容易被征服。
於是列強們主要在經濟上掠奪瓜分中國,而在經濟上掠奪中國,就需要代理人來管理中國,誰最適合當代理人呢?
列強一看,旁邊杵著的滿清政府不就是最適合的嗎?英國殖民全球,最喜歡玩的就是以少制多那一套,滿清政府統治中國,不正好是以少制多麼?
滿清政府也發現列強並不打算顛覆自己的政權,所以在滿清政府眼裡:滿清與列強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避免滿族被漢人徹底同化消融或者被漢人推翻政權,才是清政府要面對的首要矛盾。
滿清政府覺得你們列強不過想要錢罷了,要錢沒問題,只要你們幫我鎮壓漢人就行。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滿清政府說出了諸如“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之類的話。
滿清對漢族的敵視與戒備,可以說完全是滿清單方面的行為。為什麼這麼說呢?
面對列強入侵時,漢人多考慮的是中國的存續,而不是滿漢矛盾。畢竟內部矛盾<外部矛盾,漢人一直在尋求與滿清政府合作,抵抗列強的掠奪入侵。

就連以推翻清政府為己任的孫中山先生,最初也並不反對滿清政府,僅僅是希望中國能自立自強。
但滿清政府為了消除漢人對滿清政權的威脅,不斷向洋人列強出賣中國的利益,換取列強的幫助,絲毫不把滿人當成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這才最終讓孫中山先生看清楚了現實:中國想要自立自強,必須先推翻滿清政權。
而中國也徹底陷入了一個死迴圈怪圈:清政府出賣中國利益,換取列強協助鎮壓反抗→人們受不了壓迫和為了中國自立自強,強烈反抗清政府統治→清政府政權被推翻的風險大增,出賣更多的中國利益,換取列強們更強力的支援······
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時候,清政府在71年裡與各國列強共簽訂了268條不平等條約,把中國“賣”了個乾乾淨淨···
滿清懼怕中華文明強大的同化能力,選擇出賣自己的民族和自己所屬的國家,以換取滿族的“存續”···
只不過很“遺憾”,滿清的願望並沒有實現,經過幾十年的軍閥混戰和日本入侵,滿族還是徹底融進了中華文明中······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