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北歷史像一個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東北是什麼?是五千年的草長鶯飛、一百年的硝煙瀰漫、七十年的起伏鉅變。但東北歷史彷彿是一層面紗後的影影綽綽,讓人看不清、猜不透。
為什麼東北的歷史像一個謎一樣?一起來看看答主們的回答吧。
為什麼東北歷史像一個謎?穿成線的東北歷史應該是什麼樣的?
|答主:離群值
感覺東北史像個迷的原因可能有三:
①民族及部落眾多,一直在不斷融合中。有些民族地名音譯後造成混淆,文言文尚且如此,現代漢語更甚。如沃沮和勿吉、夫餘與穢貘之前一直沒搞清。
②史料少(對比中原史),不重視,準確度低,造成現代有些史料的觀點無法被定論。
③較偏遠,一直被中原放養,地域劃分不清楚,讓人不能直觀感受。
所以弄清了東北古代民族不斷戰爭吞併和分化融合的過程,就算弄清了東北史的一半。
下圖為參考部分史書及地圖後自制的思維導圖,遵循了主流的觀點(肅慎-滿洲一支)和部分新穎觀點。標註「國」的為政權,未標註的為部落或民族,標註「族」的為後來演化成的現代民族,線斷處為民族融合消失或政權滅亡。
曾經活躍在古中國各地的上百個民族幾千年來已逐漸消融在歷史長河裡,慢慢形成今天的 56 個民族。
其中與東北古代少數民族有直接和間接關係的有以下民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錫伯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土族(一說吐谷渾後裔,待考證)。再加上漢和回,東北這片土地上共孕育了十個民族。
這片土地上定居的人口在十年前就超過了 1 億,這片土地上有據可查的人類文明能夠上溯到幾萬年前。這片土地上每個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著一些諸如契丹、鮮卑、靺鞨、穢貘等古老先人的基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始終是大勢所趨,你是漢人,我是滿人,我們都是中國人。
但那些曾經埋藏在遠古烽煙深處的記憶,連同那座始終屹立在《山海經》裡的不鹹山一樣。無論世代流轉,無論歲月塵封,依然會在今天東北人的臉上綻放笑容,依然會在子孫後輩的血脈裡輪迴重生。
|答主:寧南左侯
咱們今天就試著用文物考古發現來聊聊這個「串成線」的東北歷史。
1、從「楛矢石砮」到「東賈之利」
「虞、夏以來東北大國」肅慎,是東北地區有史記載最早的部族稱呼,有可能是個總稱,也有可能是以其中一個小的部落名稱代指的全部,據說肅慎在堯舜禹時代就和中原經常往來了,周武王克商時肅慎還向周天子貢「楛矢石砮」,也就是楛木做的箭桿、石頭磨製的箭頭。
能在《國語》這種兩千多年前的史書上記下來這事,起碼說明東北部族肅慎是和中原周邦互相知曉對方存在的。
後來有老先生拿著先秦文獻裡說的「楛」木的特點去找,最後發現楛木應該是東北山林裡的繡線菊,真假不知,倒是挺有趣的。
西周時,召公在周輔政,所以就跟伯禽封魯一樣,召公之子克被封於燕,史稱燕侯克,封地就是今天北京、河北涿州一帶,目的是讓其屏藩北疆。當時跟燕國一塊封在北邊的還有一個叫「朝鮮」的——箕子朝鮮。這玩意也是迷霧一般,有人說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也有人說在遼東半島,但事實卻是遼西出土了箕子朝鮮的文物,所以很有可能,這個殷商後裔的封國是被一路追打到半島上去的。
戰國中期開始,各強紛紛向四方擴張,楚國入滇、趙拓九原、燕開遼東,重新上線的燕國在燕昭王的治理下日趨強盛,派大將秦開卻東胡、開遼西,再渡過遼河攻擊遼東的箕子朝鮮,拓地兩千餘里,設定漁陽、遼西、遼東等郡,遼東郡治襄平,也就是遼陽,東北正式開啟郡縣制,遼陽成為東北中心。燕國對東北的開拓是遠遠超乎以往史學界認知的,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吉林四平二龍湖古城遺址就是一座燕國古城,這裡距離松花江支流的伊通河最近處不足四十公里,中原文明進入黑龍江流域僅差臨門一腳。
不僅僅是遼東,燕國還向朝鮮半島持續推進。
1986 年朝鮮社科院人員在平安北道東倉郡、泰川郡、寧邊郡、博川郡發現了一條燕國長城,再加上從平安北道出土的刀幣、博川郡出土的燕國瓦當,其東界基本已經推到了清川江。
秦滅燕之後,延續了其在遼東的行政和建制,並沿用漢朝。
漢朝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大、充實,公元前 108 年,漢武帝發兵消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北部和中部設定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郡縣邊牆之外,還有肅慎、扶餘、鮮卑、烏桓、沃沮、濊貉等部族。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的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的郡國戶口數量,當時遼西郡 7.2 萬戶、15.2 萬口,遼東郡 5.6 萬戶、27.2 萬口,樂浪郡 6.3 萬戶、40.7 萬口,玄菟郡 4.5 萬戶、22.2 萬口,合計將近 24 萬戶、105 萬口,人口是發展的第一基礎,足夠多的人口才能深度開發。
今天遼陽市太子河區韓夾河村的三道壕,1955 年的時候考古清理出一個西漢大型村落遺址,有民居六處,包括房址和土窖、畜欄、廁所、豬圈、水井等附屬建築,出土文物三千多件,其中以農業生產工具最多,還有部分兵器,另有經過火燒的炭化高粱粒。文物中出土幾個巨大的鐵質犁鏵,鐵鏵底長 40 釐米、寬 42 釐米、高 13 釐米,重達 19 公斤,以上足以證明此處在西漢時期已經擁有了成熟的農業,而農業在古代又是一切發展的前提,也可見遼東並不是遊離於中原之外的甌脫之地。《漢書·地理志》說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風俗與趙、代類似,「有漁鹽棗栗之饒」,並且因為挨著烏丸、夫餘、真番,所以還有「東賈之利」,也就是商業利益,可見此時的遼東還是整個東北亞的經濟中心。
但神奇的是,如此完整的村落,鐵質犁鏵這樣重要的工具,居然整體廢棄,甚至都來不及帶走,當地發生了什麼?
也許是洪水,因為這裡緊鄰太子河。
東漢的遼東延續了西漢的郡縣建制,但卻有一支本地部族力量悄然崛起,並在之後不久陰差陽錯聲名鵲起。

2、東北黑天鵝事件——高句麗的崛起
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17 世紀之前的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隨著第一隻黑天鵝的出現,這個不可動搖的觀念崩潰了。
高句麗本來是遼東的一個漁獵部族,當初漢武帝滅衛滿朝鮮設四郡,其中玄菟郡下轄三縣,分別是高句驪、上殷臺、西蓋馬,聽名字你就大概能知道,這仨縣都不是正兒八經的縣,因為惜字如金的古史時代起名字是能省則省,能簡單叫沓氏縣就絕對不叫勞什子海西遼東哈思罕等處打捕鷹房諸色人匠怯憐口萬戶府。當旁邊的縣份都是襄平、遼陽、侯城、武次、朝鮮的時候,這三個縣全都是仨字,而且還是深處山地,那就只能說明,它們是當地的本土部族,設縣是對他們的一個招撫,就像後世明朝在湘西川南設宣慰司、軍民府一樣。
當我們把譚其驤的漢代遼東圖疊加上地形之後,是這樣的:
西漢後期,扶餘人朱蒙在紇升骨城建高句麗國,按《好太王碑》的說法以及《魏書》等史料綜合起來,朱蒙可能是扶餘部的王子,因為內部權力爭鬥失敗而逃入高句麗,然後篡了高句麗的權力,就跟後來屈出律篡了西遼一樣。總之,在中國馬上進入王莽篡漢以及之後長達十餘年的吃雞大賽之時,東北這個蕞爾小國悄然誕生。
自顧不暇的中原亂局保護了他們在最弱小的時候不至於被碾死,建國沒多久,高句麗將國都搬到了鴨綠江邊的國內城,繼續猥瑣發育,再時不時地向大漢邊境打打秋風,比如公元 49 年就曾劫掠遼東郡,然後被遼東太守祭肜擊退,但整體而言,高句麗還是給遼東造成了很大的邊疆威脅,甚至於連玄菟郡都內遷設定,把整個遼東長城邊外全部扔給了高句麗。漢和帝時,高句麗已經積攢了相當大的實力,公元 105 年春,「高句驪王宮入遼東塞,寇略六縣」,隨後被遼東太守耿夔擊退。此次高句麗的大規模行動也讓東漢決定展開反擊,於是九月耿夔主動進攻高句麗,大敗其眾。
遭到打擊的高句麗開始審視自己的實力,公元 111 年高句麗太祖王「遣使如漢,貢獻方物,求屬玄菟」,請求內附,但之後恐怕並沒有因為這層隸屬關係而帶來多大的和平,雙方之間的衝突仍在繼續。公元 169 年,玄菟郡太守耿臨主動發起對高句麗的大規模地面進攻,斬首數百,高句麗王伯固親自乞求投降,高句麗再度被打壓。如果按照這個趨勢持續下去,恐怕高句麗不久之後就會成為大漢的軍功,但湊巧的是,中原再次大亂。
公元 184 年,黃巾起義,河北大亂。
雖然黃巾軍迅速被鎮壓,但崩出來的碎片還是濺了東漢一身,黑山軍、黃龍郡、青牛角、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等等勢力拔地而起,四年後黃巾餘部再起,東漢只好放權給地方,於是引發了新一輪政治事件群雄割據。此時的遼東太守已經是公孫度了,父子相承,遼東割據一方,自然又給了高句麗以恢復和發展的機會。侵擾遼東、接納逃人成為常態,此時高句麗國內也因為老人無德而出現內訌,太子爺帶著三萬多人投降公孫康並要求反攻高句麗,他們當前鋒,不為別的,就為了報仇洩憤。雖然最後兵敗身死,但實力大損的高句麗還是給了遼東機會,於是有了建安十四年的公孫康進攻並佔領國內城的事件。
高句麗遷到了新建的丸都山城,以取代遭到嚴重破壞的國內城。
不久之後迎來了復仇的機會,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見天下三分人人有份,也想求份富貴,於是自立為燕王,改元建號,儼然地方一霸。曹魏本來對遼東的態度是一家親,只要不武不獨,大家好商量,正好我這兒有份大司馬、樂浪公的官爵你先拿著用。但自立燕王並擬定年號這事就太傷熱愛和平的曹魏人民的感情了,和統已經破裂,再惠沒有意義,公元 238 年,魏明帝令太尉司馬懿率兵討伐公孫淵,高句麗主動配合曹魏進攻遼東,公孫淵兵敗身死。但可能是之後的分贓不均,或者前期曹魏給了高句麗什麼許諾但沒有兌現,這份盟約說破就破,高句麗開始劫掠遼東,差點兒打到遼西。244 年、245 年,曹魏毌丘儉率兵反擊,「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攻佔丸都城,然後「追之過沃沮千有餘裡,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在遼東打出了勒石燕然的效果,高句麗差點兒被滅絕。公元 1906 年,吉林集安鄉發現一塊殘碑,僅存 48 字,好在就這四十八個字留下了關鍵資訊,比如「正始三年高句麗反」「威寇將軍都亭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毌丘儉紀功碑》,也叫《丸都刻石紀功碑》。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打完收工成了常態,而被征剿的地區則跟韭菜地一樣「割復生」,帶著國仇家恨積蓄實力,等待機會發動新一輪進攻,不死不休。
曹魏將高句麗打成了無人區,高句麗部族離散,然後曹魏就走了,於是高句麗人重返家園,所以七十年後,精彩繼續。
公元 311 年,高句麗攻佔西安平,截斷了樂浪、帶方和遼東的通道,313 年「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314 年「南侵帶方郡」。但此時的西晉王朝卻已經無法對此進行有效控制了,八王之亂以及接下來的五胡強行發生關係讓西晉搖搖欲墜,洛陽都一日三驚,千里之外的遼東、帶方咋樣,還真沒人在乎。
雖然之後入駐華北的前燕給了高句麗一點兒小小的中原震撼,但高句麗到底是藉著這股中原西風扶搖直上,向外擴張越來越頻繁,契丹、扶餘、百濟、遼東全部都在進攻範圍之內。不僅是軍事,連同政治建設人高句麗也一併抓了起來,高句麗小獸林王制定法律,引進佛教,建設國家教育機構太學,基本完成了國家的封建化和實體化。而促成這一趨勢的,有可能就是因戰亂而逃入高句麗或者被高句麗攻佔邊郡之後收納的漢人。
1976 年末,朝鮮平安南道南浦市發現一座 5 世紀初的高句麗時期的大墓,由於隨葬品被搶空了,所以只能從殘存的壁畫上找尋資訊,這個墓的主人是「建威將軍、小學大兄、左將軍、龍驤將軍、遼東太守、使持節、東夷校尉、幽州刺史」以及「中裡都督」,名字可能叫「鎮」,高句麗好太王永樂十八年下葬,卒年七十七歲,姓氏不知,小學大兄和中裡都督是人高句麗的官職,其他的很明顯是中原官職。根據綜合資訊來分析,這位「鎮」應該是前燕或者東晉委派在遼東的官員,其後留在了高句麗並繼續出任顯職。另外,朝鮮境內也出土過東晉安帝元興三年(公元 404年)的年號銘文磚,而這一年也正好是高句麗攻佔遼東郡的事件。鑑於五胡亂華之後遼東的記載就愈發迷茫,由此大概也可以窺測一二,因戰亂而導致的漢人進入高句麗國家內生活,然後憑藉高出一個文明等級的工藝、技術、制度讓高句麗迅速崛起並完成國家建設,最終在 5 世紀初期的好太王時代成為東北亞一霸。
攻取遼東的同時,北邊的扶餘,南邊的百濟、新羅也在高句麗的持續入侵之下。
公元 427 年,中國已經進入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從山城搬出,遷都平壤,以更好地控制新徵服的農耕區。而這次遷都,也讓高句麗的國家歸屬產生了爭議,因為按照後來編著中國歷史地圖集時制定的原則,搬到平壤的高句麗就不符合「都城在 1820 年清朝範圍內」的原則了,所以得算外國。
中原王朝有幾十次徹底弄死高句麗的機會,但歷史開的玩笑就是,每次緊要關頭中原都會出現嚴重動亂,然後給高句麗一個休整之後東山再起的機會。直到他們藉助西晉崩潰這個千載難逢的契機,在 5 世紀完成了國家建設,中原再也無法僅靠邊郡就能消滅它,一個東北強權國家出現了。
3、扶餘與勿吉:另一個視角下的東北
如前文所述,無論是遼東郡還是高句麗,其實都是圍繞在遼河流域、鴨綠江流域以及朝鮮半島北部,罕有涉足黑龍江流域的地方。其實那裡也不是白紙一張,襄平(遼陽)、國內城、丸都山城之外,另有區域政治中心和準國家實體,那就是夫餘國。
高句麗好歹還有是不是的入寇、征討記錄,扶餘就慘了,他們基本就指望著二十四史的四夷列傳給他們點兒零星記載,所以國家如何、規模多大、世襲怎樣,一概不知。據學者考證,夫餘國大概和漢朝同庚,公元前 2 至 3 世紀建立。四世紀末高句麗強大起來之後,正值建立五百多年的夫餘國沒落時期,再加上東邊又出現了一個叫勿吉的強大部族政權,所以夫餘疆土日蹙,公元 494 年,末代夫餘王在勿吉的強大攻勢下南逃高句麗,最終滅亡。
吉林市豐滿區永安村東團山,有一座夫餘城址,考古人員在此發現了一組大型建築群基址,城內出土了一件鎏金龍頭,還有青銅人面像以及帶精緻花紋的建築構件,後來還陸續出土漢代常見的長樂未央瓦當和獨特的丘狀 V 形掰花紋瓦當,證明這裡曾是夫餘國的行政中心所在,甚至可能是國都。
當時和夫餘在黑龍江流域唱對臺戲的,是肅慎。
這個曾向周天子貢「楛矢石砮」的部族非常悠遠,秦漢之時和夫餘一東一西分踞黑龍江流域。大約在西漢中後期,肅慎轉變為挹婁。黑龍江省寶清縣七星泡鎮平安村的炮臺山古城,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是一處漢魏時期挹婁人的文化遺存。事實上,在三江平原,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存非常多,2000 年《光明日報》載文說自 80 年代以來三江平原發現了六百餘處這一時期的古代遺址,但很可惜,基本都在後來的開發建設中灰飛煙滅,十不存一。
公元五世紀,也就是高句麗達到全盛的時候,挹婁再度換號,成為了勿吉。
勿吉的出現比較討巧,它幾乎就是突然出現在北邊的,可巧在之前的時候,中原記載東北部族裡有個叫沃沮,woju、wuji,是不是一個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沃沮大致是在圖們江流域,在四世紀中後期高句麗所征服,那麼如果這倆是一回事,就意味著有一部分沃沮人北上跑到了挹婁,然後完成奪舍。
拜清代官修《滿洲源流考》所賜,沃沮、勿吉都成了窩集,然後說這是滿語,森林的意思,滿洲也成了「在古為肅慎在漢為三韓在魏晉為挹婁在元魏為勿吉在隋唐為靺鞨新羅渤海百濟諸國在金初為完顏部及明代所設建州諸衛」的萬世一系。信不信在你,反正人說了,而且載在琅書。
但如果跳脫開東北三省的侷限,把朝鮮半島、蒙東、外東北地區也加進去一塊看的話,夫餘肅慎挹婁勿吉其實都是一種部落聯盟性質的準國家,而不是成熟的國家建制,文化水平較低,更不用說建立完備的國統一集權國家了。
4、海東盛國:渤海始末
6 世紀是高句麗的峰頂,但盛極必衰,內部開始出現紛爭與內訌,而中原局勢逐漸擺脫了從五胡亂華以來的無序狀態,儘管還是南北對峙,但好在北方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一。再加上長期被高句麗打壓的新羅和百濟在北方強大的威脅之下開始聯合抵抗,這樣一來,高句麗的外部壓力驟然上升。
有矛盾就要轉移矛盾,向哪兒轉呢?最佳的方式就是向外。
於是他們盯上了新生的隋朝。
開皇十七年(597 年),高句麗平陽王聯合靺鞨先發制人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此事件成為隋唐強行改變東北亞政治格局的開端,次年,隋文帝派兵東征高句麗,然後……慘敗,「死者十八九」。接下來的劇情大家就很熟悉了,隋煬帝大業八年、九年、十年,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唐高宗永徽六年、顯慶三年、顯慶五年、龍朔元年、乾封元年、總章元年……六十年接連不斷,不死不休,直到最後被弄死。
總有人說高句麗真厲害,在唐初如此凌厲的攻勢之下居然還能活五十多年。其實吧,唐朝滅高句麗這事,有點兒後來元朝打南宋的感覺,它能活多久並不在它多努力,而取決於唐朝是不是有空。
如果你去看唐朝滅高句麗的主帥的履歷,你可以發現,對於這幫人而言,徵東其實是個分支劇情,而主要劇情其實是徵北和徵西,所以大部分時間,唐朝打高句麗都是「抽空」進行,打突厥回來了,沒啥事,給你七個月時間你跑趟遼東打高句麗吧,時間一到,或者還沒到時間但西邊北邊有需要了,快回來快回來,這邊有事。
就這樣,走走停停斷斷續續,高句麗在 668 年宣告結束,唐朝在其地設定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一百個縣,統一管轄於安東都護府之下,而這些都督、刺史、縣令,大多是當地部族首領,但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高句麗遺民的反抗活動一幕高過一幕,而唐朝對此的選擇是……撤!於是,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撤到遼東,再撤到遼西,與此相對的則是唐朝在西北戰線的一路高歌猛進,畢竟朝廷中樞在西,東邊並不需要那麼大的關注度。
此時給唐朝添堵的已經不僅僅是高句麗遺民了,還有新羅,新羅在當初是唐朝徵東的小弟,但是在沒了共同的敵人之後小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而此時唐朝在西線又開始和吐蕃打的你來我往,所以默認了新羅北上高句麗故地的事實,於是,朝鮮半島首次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新羅。
就在新羅馬上拿到當初高句麗劇本的時候,東北有人出來搶戲了——渤海國上線。
渤海國是粟末靺鞨建立的國家,靺鞨就是勿吉,粟末靺鞨是靺鞨諸部裡靠南的一部,也是距離高句麗、隋唐比較近的,近就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深造。於是他們成功了,公元 698 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聯絡「高麗餘種」一起建立渤海國,之後受封唐朝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因為這層建國原因,所以後來新羅人罵渤海是「句驪遺燼,勿吉雜流」。當時唐朝在東北委任各種都督府,比如渤海國的渤海都督府,北邊靺鞨的黑水都督府,西邊大小興安嶺的室韋都督府,西遼河流域的松漠都督府。而東北的政治中心,就是安東都護府內遷之後的營州,即遼寧朝陽。
日本當年搞日滿提攜的時候就主張渤海國是承襲的高句麗,所以他們吞了朝鮮,自然也有渤海的法理,這一脈絡被後來韓國拿去。中國則為了與朝鮮的團結,封存渤海國研究大幾十年。俄羅斯則為了彰顯自己當初攫取外東北不是侵略而是無主之地,強調渤海國是一個東北亞的獨立主權國家。總之,各說各話。
渤海國採用五京制,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東京龍原府、西京鴨淥府、南京南海府,地方上採用州府縣制,一切看上去都跟中原王朝一模一樣,但在考古發現的時候就能看出端倪。實際上,渤海五京除了上京龍泉府之外,其他四京的位置全部有爭議,因為它那個古城的規模你看了之後會覺得這能是一個州府的規模?金代長城邊堡都比這個大。所以,渤海國的州縣設定有可能也是對於部族的招撫和冊封。
有人認為渤海的崛起是和吐蕃一樣,沾了生態變化的光,北方整體氣溫上升,東北深山老林也更適合開展農業耕作,所以他們就興盛起來了,但這種興盛更多是自然因素的帶動,所以等到 9 世紀氣溫回落,渤海國也就開始逐漸走下坡路,而此時遊牧於西遼河的契丹人藉機崛起,再加上唐朝的內亂和藩鎮割據無暇北顧,契丹逐漸在漠南做強做大,最終把江河日下的渤海收入囊中。公元 925 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率大軍親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龍泉府,大諲撰投降,渤海滅亡。
5、東京時代的高光
契丹國前期類似於一種加盟式的合眾國,奚族整體加入,渤海國滅亡後渤海人也整體加入,包括大同、幽州的漢人,其實也是作為一個整體的政治利益集團而打包加入,然後再配合遼國獨特的一國兩制大法,以遊牧之主而統農耕之地,居然湊活著過了二百多年。
在契丹滅亡渤海之後,開始在東北地區設定各種府州軍縣。
我之前說過,遼代的州很迷你,甚至於百十多戶就可以設個州,千把戶就可以給個節度使,東北地區在遼代就是如此,州縣設定的密密麻麻:
遼代在東京道設定了一京三府八十五州一軍十城,其中最重要的兩座,一個叫遼陽府,一個叫黃龍府。
遼陽府就是遼東城,也就是早年的遼東郡、襄平縣,遼代沿用了渤海的做法採用五京制,將其升做東京,又將從華北強制遷徙來的漢人搬遷到遼東,逐漸設立了瀋州等被迫僑置的州縣。
黃龍府就不一樣了,我們現在常說黃龍府就是農安,實際上還真不一定,農安是最後一個黃龍府,而最早的黃龍府並不在農安。黃龍府一開始是沿用了渤海國的扶餘府,位置在今天的四平市區,現在你去四平城區搜一個叫「一面城」的古遺址,就是扶餘府的城址。沿用第二年改名為龍州黃龍府,之所以會這麼改名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遼太祖死在這兒,而且死的時候「黃龍曾現」,另一個原因就是,這裡承接了契丹從渤海上京拆遷過來的民戶。公元 965 年,黃龍府軍隊叛亂,平叛之後降級為通州,1020 年,在距離四平幾百裡之外的農安縣,遼代重置龍州黃龍府,並遷宗州、檀州漢戶前往居住,又設定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作為主管東京道北部的軍事機構。由此,東北核心二分,南邊以遼陽為核心,北邊以黃龍府為核心。
遼代東京道的深山裡,是另一個部族的天下——女真。
肅慎、以樓、勿吉、靺鞨、女真,一脈相傳,又有生熟之分,所以《金史》說「金之先,出靺鞨氏」。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裡真,番語。訛為女真」,後來又為了避諱遼國皇帝耶律宗真所以改名叫了女直。遼代對女真的管理是分而治之,熟女真漢化程度較高,就遷到遼東半島集體居住,也就是曷蘇館女真(哈思罕),生女真主要在長白山的深山老林裡,對遼國有進貢之責。除此之外,遼國還設定有「女真大王府」「女真兵馬司」進行分別管理。這套分而治之的手段在女真是一盤散沙的時候特別好用,但等到他們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主心骨,並開始內部整合的時候,就不好用了。
這個人就是完顏函普。
他是金朝皇室的始祖,據說是高麗人,「初從高麗來」嘛,但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就是個女真人或者渤海人,在渤海國覆滅的時候南下進入到朝鮮半島東北部過活,在王氏高麗統一朝鮮半島之後遷出返回長白山。完顏函普及他的後裔開始整合身邊部族,等到了完顏烏古乃的時代,完顏女真內部的整合已經完成,甚至開始對外整合,白山、耶悔、統門、耶懶、土骨論五部女真相繼被征服,隨後他受封遼國生女直部族節度使的身份,並藉此繼續壯大。而他的孫子就是阿骨打。
完顏阿骨打在父祖兄長的基礎上繼續整合,並於 1114 年正式反遼,先取黃龍府後佔遼陽府,乃至全取遼國五京,金國正式取代遼國成為北國一霸。
阿骨打在長期生活的按出虎水側營建了一座城池作為自己的政治中心,沒名字,南宋使者稱之為「皇帝寨」「御寨」,後來他弟弟滅遼吞宋,將國土佔到淮河邊,甚至兵鋒一度進抵江西萬安縣的惶恐灘,但金國的政治中心一直是這個連名字都沒有的「皇帝寨」。
天眷元年(1138 年)八月,金熙宗給首都起了個正式名字叫會寧府,附郭叫會寧縣,京號京師。有人說不對吧,不是上京麼?不,此時的金朝上京在臨潢,中京在大定,東京在遼陽,西京在大同,燕京在析津,汴京在開封,而會寧府,叫京師。
此時的會寧府算是哈爾濱乃至黑龍江歷史上的高光時刻,整個北中國的核心所在,甚至南宋、西夏、高麗也要來此朝貢。但好景不長,金熙宗的堂弟海陵王篡位之後為了擺脫根深蒂固的京師女真貴族的掣肘,決定遷都去燕京,之後他更是採用了拆家式的遷都模式,將上京的宮殿全部拆毀,上京的帝王、貴族墓葬全部拆平、砸掉,整體打包去燕京。於是會寧府的地位一落千丈,東北的核心開始向南移至東京遼陽。
隨著金世宗的上位,金朝又逐漸恢復了會寧府的陪都建設,他本人甚至還專程去上京住了一段時間。當時東北最重要的城鎮有四個,從北往南分別是上京會寧府、濟州/隆州(也就是黃龍府)、鹹平府、東京遼陽府:
金朝是中國東北開發史上的一個高峰,無論人口數量還是行政建制規格,都達到了前所未有而後來很久之後才被追上的地步。
《金史·地理志》記載了泰和七年全國各州府的人口數量,會寧府 3.1 萬戶,隆州 1 萬戶,鹹平府 5.6 萬戶,遼陽府 4 萬戶,另有瀋州的 3.7 萬戶、澄州的 1.2 萬戶、貴德州的 2.1 萬戶、蓋州的 1.8 萬戶、復州的 1.4 萬戶、韓州 1.5 萬戶,整體戶數接近 28 萬戶,不算遼西,人口都已經超越西漢遼東郡縣人口。
泰和七年就是 1207 年,在前一年的 1206 年,鐵木真加號成吉思汗。
6、遼陽到遼東:重回混沌
1211 年金蒙之戰開啟,1279 年元朝滅南宋完成中國統一,前後六十多年,北中國最大的變化就是人口的驟降,能驟到什麼地步呢?金朝大名府 30.8 萬戶,元朝大名路 6.8 萬戶。這還算好的,遼陽在金代 4 萬戶,元朝壬子抄籍的時候還剩 3708 戶,字面意思上的十不存一。
金蒙開戰的第二年,首都大興府就被人給圍了,不久之後有大臣提議,讓金宣宗趕緊選派重臣去遼東防守上京或者東京,這樣一個在東一個在南,能和首都遙相呼應一樣,但藩王出身的金宣宗當即想到了他爺爺金世宗的發家史,堅決不肯,於是東京、上京相繼殘破,這時候再想去派人,來不及了。
不過東北到底還是有人主持了大局——蒲鮮萬奴。
他本來是金軍將領,攻伐時刻準備復國的契丹人耶律留哥,又因為金朝在邊疆的政策一天三變,深感天子昏庸無道,乾脆帶著深山裡的猛安謀克女真部族自立了,佔領了鹹平、東京、沈洲一帶,自稱天王,國號大夏(也有說是大真),史稱東夏、東真。
當時東北地區主打一個有夢你就來的大舞臺形象,東夏、後遼、蒙古、金朝、高麗,各自發揮作用:
由於史料的缺乏,東夏到底亡於什麼時候爭議很大,有人說 1233 年滅亡,有人說 1272 年滅亡,不好說。總之,元朝最後消滅了東夏,將高麗變成了徵東行省,東北再次統一,而且是多少年難得一見的和整個中原連成一體,但代價就是重回矇昧,出現遺址對不上文獻、文獻找不到遺址的情況。
元朝遼陽行政最重要的三個城市,是遼陽、大寧和開元,除此之外還有瀋陽、懿州、寧昌、鹹平、泰寧等城。
元末紅巾軍大起義,有一支從江淮殺奔而來的義軍佔據遼東,並以此為基礎東征西討,雖然最終遼東紅巾被元朝強行鎮壓,但這也造成剛剛恢復一點兒元氣的遼東再次元氣大傷。等到明軍在洪武五年渡海而來進入遼東的時候,遼東本地人口已經稀少到只能簽發出三個衛的程度,至於經常有人提及的遼陽行省平章劉益,一個很冷的知識點就是他其實是遼東紅巾的餘部,他是後來兵敗之後投降元朝的,所以他手下的兵大多都是江淮的紅巾老人。
明初的時候東北局勢錯綜複雜,一方面是明朝遲遲無法穩定拿下遼西,就導致遼東很長時間是孤懸海外,而北元王廷則長期遊牧於西遼河一帶,對遼東時刻施加影響力,南邊的女婿之國高麗又虎視眈眈,一會兒附明一會兒附元,還有個最大的軍政實體——金山納哈出,盤踞吉林四平一帶,擁眾數萬,雖然看起來不怎樣,但你就憑藉他麾下的 228 個僉院、院判,189 個宣慰使等官,927 個萬戶、路總管、同知,唬人也能嚇一跳,更何況明朝的遼東是空心的,壓根沒人,雖然設定了衛所和州縣,但州縣就是個空架子。好在納哈出最後選擇了接受改編,東北問題和平解決,而隨著捕魚兒海之戰的勝利,高麗也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幻想,明朝開始在遼東進行軍事化改造,設立了二十餘處衛所,甚至還琢磨著把三個兒子扔過去鎮守一方(遼王、沈王、韓王),此時的遼東形成了遼陽、廣寧、瀋陽、開原四大核心點。
此時的遼東在行政建制上是獨立的,名義上屬山東的一部分,文牘官司由山東跨海負責。
遼東之外,則是不計其數的女真各部,大體分三類: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明朝對他們積極拉攏,洪武時期甚至考慮在黑龍江依蘭設立一個實控性質的軍民府,到了永樂時期,則開始用設衛所的方式實行羈縻管理,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奴兒干都司。明朝在東北設衛一直延續到萬曆時期,前後設立了 384 衛、24 所、7 地面、7 站、1 寨,而據《女真譯語》等資料,明朝中後期這些衛所還是不斷前來進貢、請封、襲職、升遷的。當然這事你要是按清代官修的《欽定滿洲源流考》的說法,那是不存在的,之所以能接受龍虎將軍封號,那是因為明朝「欲與我修好,藉此以結兩國之歡」,我大清勉為其難,接受了。這書很神奇,改天兌工夫我專程給你們聊聊。
1583 年,明朝任命建州女真頭目奴兒哈赤為建州左衛指揮使,東北歷史開始了新的章節。
題圖來源:《漫長的季節》
知乎熱門文章

從健康角度來看,人到底需不需要鍛鍊?

被皇帝賜自盡後,可以直接逃跑嗎?

有哪些帶給你極大震撼的書籍?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