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搞得是社會主義嗎?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

美國華人


1876篇文章
作為生產資源控制形式和社會財富分配方法,社會主義和特定的政治體制沒有邏輯的關聯。當羅斯福為了應對肆虐的大蕭條,把國家公權力直接用於美國經濟活動時,保守派給他戴上社會主義的帽子。2020年美國大選,社會主義這個名詞再次引發爭議。
正文共:4138字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撰文:遐思客
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有一個名詞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好之者謂其"正義方向",厭之者謂其"萬惡淵藪"。這個名詞就是:社會主義。為了讓這場爭議的參與者有的放矢, 很有必要對這個名詞在歷史上的來龍去脈,做一番梳理。
1
社會主義的初始定義
作為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挑戰者,社會主義最初的理念著眼點是經濟形式,即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源擁有和控制方式。就是用社會化的生產資源擁有方式,取代私人生產資源擁有方式。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對財富分配方式做大幅改造。歐洲早期社會主義倡導者代表有聖西門(Henri de Saint-Simon),傅立葉(Charles Fourier),和歐文(Robert Owen)。
1
社會主義運動的形成
到了十九世紀,隨著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的發展,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也深化和加劇了。在反制資本主義的需求下,社會主義從單純的經濟訴求,演化成了政治和社會運動。在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等人的推動下,歐洲社會主義者在1864年成立了第一國際(First International)。在這第一個國際性社會主義組織停止活動後不久,馬克思的助手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又幫助建立了第二國際,繼續推動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著《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的巨大影響力,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有時也被稱作共產主義運動。這個運動主張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全方位改造資本主義社會,以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但是,在實施改造社會的手段和最終的目標上,運動內部存在巨大分歧。
1
社會主義運動的大裂變
恩格斯在1895年去世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經歷了一場重大分裂。以俄國的列寧(Vladimir Lenin),義大利的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和德國的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為代表的革命派,主張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然後由無產階級政黨推動經濟和社會變革。以德國的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和考茨基(Karl Kautsky),英國的韋伯(Sidney Webb)為代表的改良派,主張在歐洲各國現有憲政體制內,透過選舉獲得執政權,然後在法律框架內推動分配製度和所有權制度的改革,以此為中下層民眾謀取正當權益。兩派爭執愈演愈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最終導致社會主義運動的分裂。革命派在列寧率領下走上了布林什維克的革命道路,自建第三國際,向全世界輸出革命,日後成為赫赫有名的共產國際。改良派自己重新組建了社會黨國際,推行合法的改革運動,日後成為在許多歐洲國家執政的社會黨,工黨,或社會民主黨。
1
社會主義運動的一曲慘烈間奏
不少知識界人士說過,政治上的左右兩翼走向極端,就會互相融合。這個令人驚歎的融合,在布林什維克和納粹的精神擁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納粹黨的全稱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德語: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英語:The 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納粹黨的國家社會主義理念,擯棄階級鬥爭和國際主義觀念,主張雅利安(Aryan)社會的全體成員,必須以國家的整體利益為上,尋求集體主義的最高目標,即雅利安人對歐洲乃至世界的主導。在國家社會主義運動中,國家機器有權力對經濟活動進行調控。如果我們撇開意識形態上國際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區別,就會清楚地看到,布林什維克和納粹在追求各自最高目標的手段上,異曲同工。

1
社會主義的美國實踐
當羅斯福為了應對肆虐的大蕭條,把國家公權力直接用於美國經濟活動時,他受到了美國保守派的強烈質疑。保守派祭出的殺手鐧,就是給他戴上社會主義這頂紅帽子。羅斯福在1936年的國情諮文中答覆說,他的新政專案尋求的是社會負擔的調整,以幫助有需求的人,保護弱者,解救受盤剝的人,真正保衛普通民眾的資產。如若國家公權力介入社會經濟活動就算社會主義,那麼羅斯福的新政的確包含明顯的社會主義成分。新政就是社會主義在美國的實踐。讓保守派人士無比遺憾的歷史結論是,沒有這場新政旗號的社會主義實踐,美國根本無法步出大蕭條的泥沼。

1
社會主義運動的生命力
共產國際所推行的那條蘇維埃道路,隨著蘇聯國旗1991年12月底從克里姆林宮降下,走到了盡頭。莫斯科傳出的這曲輓歌昭告世人,無論從正面還是反面理解,社會主義在今後的存亡消長,都不再與蘇維埃道路相關。

同在這一時期,在歐洲版圖的另一面,社會黨國際的理想在西歐和北歐國家的艱辛實踐中,高歌猛進。著名的"北歐模式"(Nordic model),在實行憲政民主體制的瑞典,挪威,芬蘭,丹麥和冰島大獲成功。這個模式的特徵是,中央政府以中間人的身份居間調和,幫助僱主和受僱者達成符合各方利益的最佳妥協方案,以法律和條例的形式制定各方遵守的規則。高稅收和高福利保證了社會成員對經濟發展的合理享受。同時,對僱主地位的法律保護又維護了市場經濟的基本理念。
北歐五國勞工市場平穩、社會凝聚力強、收入分配公平,具有高效而且能保持增長的經濟。在國際社會的各項社會指數分析中,北歐五國都名列前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2019年聯合國世界快樂指數排名報告中,北歐五國都在前十名中,並囊括前四名。透明國際釋出的貪汙感知指數,北歐五國曆來位居清廉前列。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挪威工黨,芬蘭社會民主黨和丹麥社會民主黨,都在二戰後長期執政。
西歐的英國工黨,法國社會黨,德國社會民主黨都在各自國家當過執政黨,對西歐國家的社會主義政策有過重大貢獻。
冷戰結束後,世界共產主義之星的隕落殃及社會主義的聲譽。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沒有實質區別。殊不知,社會主義依然是世界政壇的一股力量,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道路選擇。這主要得益於歐洲在憲政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實踐,尤其是北歐國家的亮麗成就。歐洲展示了社會主義的生命力。
1
社會主義精髓辨析
從源頭上說,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經濟所有權的形式,它反對私人掌控社會生產資源,主張社會成員以某種方式共同享有生產資源,以便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可以說,社會主義的著手點是生產資源的控制,著眼點實際上是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有人說,資本主義注重生產的效率,社會主義注重分配的公平。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從早期的社會主義者開始,這個運動中的思想者就一直在思考,社會控制生產資源,公平分配社會財富,最佳手段究竟是什麼?社會主義運動從來就沒有壟斷達成目標的方式。那種以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然後用中央政府公權力強制控制生產資源,並整齊劃一地分配社會財富的做法,是一種由布林什維克代表的極端路線,是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奇異點(outlier)。社會主義運動的理性路線,由歐洲社會主義代表。這條溫和路線表明,社會主義的理想,可以在保留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在法制的框架內,透過協商和立法,達成社會各方可以接受的妥協,對生產資源的佔有做一定程度的社會管控,對社會財富的分配做合理的調整。
不論對北歐的社會主義模式是肯定還是否定,我們必須清楚的是,作為生產資源控制形式和社會財富分配方法,社會主義和特定的政治體制沒有邏輯的關聯。
簡而言之,社會主義這個名詞的本意,是一種有彈性的經濟形式。如果社會主義在實行過程中出現災難,罪不在它本身,罪在與之結合的政治體制。
參考來源:
Dionner Jr., E. J. Galston, William A. “Socialism: A short primer”, Brookings, May 13, 2019.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fixgov/2019/05/13/socialism-a-short-primer/
McKay, Andrew. “Scandinavian ‘Socialism’: The Truth of the Nordic Model”, Life in Norway, August 3, 2020.  
https://www.lifeinnorway.net/scandinavian-socialism/
Newport, Frank. “The Meaning of "Socialism" to Americans Today”, Gallup, October 4, 2018. 
https://news.gallup.com/opinion/polling-matters/243362/meaning-socialism-americans-today.aspx
Hiltzik, Michael. “They tried to call FDR and the New Deal ‘socialist’ too. Here’s how he responded”, Los Angeles Times, February 13, 2019.  
https://www.latimes.com/business/hiltzik/la-fi-hiltzik-socialism-20190213-story.html
Socialism, Merriam-Webster.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ocialism
Socialis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socialism/
作者簡介
遐思客,曾專攻歷史學,獲歷史學學士,思想史碩士(中國),美國外交史博士學位(美國)。現在從事IT工作,業餘時間喜好閱讀文史哲書籍和思考歷史問題。
撰文:遐思客
編輯:J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