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文嚼字》編輯部近期釋出了“2024年十大流行語”中,“班味”一詞赫然在列。
不僅“班味”,“摸魚”“躺平”等也是近年熱詞,這一定程度體現了當代人對傳統職場高強度工作和單調生活的厭倦和抗拒。
厭倦無意義內卷,並不是國內獨有,“一口氣工作40年然後再退休的生活方式不太合理了,我們完全可以抽出更多休息時間,平衡地分配一生工作和閒暇時間。”美國學者黛安娜·馬爾卡希在2018年出版的《零工經濟》中這樣寫道。
人是環境的產物。當外部環境變化,人們以實際行動反內卷,大眾渴望“自由”的原因不難理解,拉長時間軸來看:1970年,日本步入老齡化社會,鮮明特徵之一就是退休後老年人就業率特別高;2008年,經濟衰退時期,美國超過870萬人投身自由職業。時至今日,在北美和西歐,約有1.5億勞動者放棄穩定的企業職位。根據第三方資料,2024年,新就業形態市場規模為5567億美元。
經濟結構性調整的中國也走上相同道路,移動網際網路、數字化技術進步與實體經濟融合,催生出具有特色的新就業形態。通俗地說,就是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網路主播、網際網路營銷師等依託線上渠道的職業迅速湧現。有資料表明,越來越多人拒絕朝九晚五,主動擁抱多樣人生,據阿里研究院預測,到2036年,新就業形態人群將達到 4 億。
對於今天的勞動者來說,工作中重要的是自主權、契合度,以及人生意義。時下新就業形態,雖然給很多人提供了相對靈活的選擇空間,但並不能滿足大多數人內心訴求。
告別按部就班生活
如何擁抱個人價值?
或許很多大學生在離開校園初入社會時都有一種懷才不遇、學非所用的感覺。這絕非大學生之過,更多是經濟發展與教育培訓的不匹配導致。
技術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技術發展速度之快,讓人們應接不暇,龐然大物般的教育培訓機制很難很快實現大象轉身。

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飛速發展,數字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衝擊傳統經濟結構,O2O、網約車、短影片平臺崛起,至2023 年數字經濟在 GDP 中佔比高達 42.83%。
相較於傳統行業,數字經濟領域的工作崗位高度依賴技術和知識,對就業者技能和專業素養提出全新要求。五年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向社會發布的93個新職業,其中70%和數字化、智慧化緊密關聯。社會發展在技術的驅動下奔騰向前,也創造出了新需求,可惜的是時下教育培訓體系中資源分配不均衡、唯考試論、與社會和新技術脫軌的現象還很常見。
時代的一粒塵,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打個比方,土木工程或許是十年前炙手可熱的專業,但隨著房地產行業轉折點到來,土木行業似乎成了“天坑”“難就業”的代名詞,不少名校畢業生反而做起了直播帶貨。我們無法判斷下一個“土木人”到底是誰,但能肯定“人才荒”、“就業難”現象或將持續一段時間。
很多人會說找到工作並不難,但與謀生同樣重要的還有自我價值的實現。
《2023職場人情緒狀況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打工人和畢業生把“好工作”定義為低競爭、與個人生活愉快共存、心理健康和有價值。也就是說,我們不能以穩定、收入高的標準來定義“好工作”了。
數字經濟的蓬勃展,好的一面是共享經濟、平臺經濟、遠端工作等新業態不斷湧現,給不少人創造了新機遇。據2023 年全國總工會調查資料顯示,中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人數已達8400 萬人。如果把範圍擴大到靈活就業人員,總人數已經達到2億。
水面之下,大部分人訴求依然尚待解決,新就業形態仍存在痛點。
比如,有創業精神的人喜歡自己當老闆,更關心職業技能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送外賣、開網約車看起來隨性自由,但技能單一、可替代性高、難有穩定上升通道。對有理想的人來說,可解一時之渴,絕非發展長久之計。
此外,收入不穩定、權益保證少、安全感不足也是不足之處。
送外賣、開網約車受演算法支配,看似“靈活”,實則工作節奏與接單規則被平臺拿捏,據悉,有6成以上騎手每天工作10小時。就像很多外賣小哥在訪談中提到,“先幹這份工過渡一下。”
相比較,做網紅看起來更體面,收入高,可門檻也高,似乎也不是銀髮族、寶媽等主流群體的好歸宿。此外,這些群體也是職場弱勢群體,與卡年齡、卡性別工作更無緣。
泰戈爾說,夢想是心靈的歸宿,它讓我們的存在有了意義。將興趣愛好當作事業發展,隨著時間推移可以不斷提升自我價值,是眾多平凡求職者的心聲。就業是民生之本,整個社會需要全新解決方案。
更高階的新就業形態
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鉅變的社會總是不缺驚喜,依然有人在平衡興趣、技能發展的職業道路上趟出了一條坦途。那些在生活中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小角色,抓住了時代、平臺機遇,在自我實現道路上閃著明亮的光芒。
小黃,曾是一名樂隊吉他手。長時間站立、不穩定作息,年紀輕輕的他亞健康問題一點也不少。接觸安利大健康社群后,他一邊學習健康知識、調整生活作息、一邊用安利產品補充營養,身體狀態很快改善。
後來,他靈機一動想要在創業中發揮特長,於是把改變過程分享到社交媒體,還自制“脫口秀小劇場”傳播健康知識,吸引了二十多萬粉絲;線上下,他結合愛好,組織社群,帶領大家露營、徒步,為社群成員提供個性化、陪伴式的健康服務,開啟創業之路。
小敏,80後,內向寶媽。年輕時曾是工廠工人,隨著年齡增長,無法高強度工作的她,只能做全職媽媽。
平凡的人也有小小的夢想,雖然小敏脫離社會許久,卻一直有一顆自我實現的心。機緣巧合下,她結識了一位安利創業者。雙方熟絡之後,對方就經常帶她參加線下社群活動、學習親子和營養知識,給她推薦一些日常用品。
內向、膽小的小敏,宛若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孩子不服管教,後來透過安利育兒課程學習科學溝通方式,關係有了很大緩和。”小敏表示。
獲益良多的小敏現在也成為一名安利創業者,運營營養早餐和美食等社群,愛好和特長就是“帶著社群成員一起玩”,在採摘、烹飪等社群活動中,與顧客加深瞭解,利用專業知識提供個性化健康服務,一改往日內向害羞性格的小敏,自己也成為家裡頂樑柱。
看到這你或許會疑問,時下很多人都很難平衡興趣愛好、健康生活與長足發展,小黃與小敏又是如何做到?
首先,兩個差異極大的人勇敢探索新職業道路,離不開國家支援。
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國家提出“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最佳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援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總之,時下就業人員,不必拘泥於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應以個人提升為核心要義,才能在職業道路上越走越寬。
其次,也離不開有責任有擔當有資源平臺的託舉。
12月21日,人民網在北京舉辦了“新就業形態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會上,人民網財經研究院和中國傳媒大學釋出了國內首份《新就業形態高質量發展調研報告》,該報告將安利和小紅書等平臺企業作為新就業形態的探索樣本,它們助力勞動者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國內創就業生態注入活水。
小黃和小敏這樣的創業者,在數智化平臺賦能下,基於個人興趣,發揮個人知識和技能,實現個體發展,成為高質量新就業形態的生動樣本。

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餘放介紹,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黨和國家的奮鬥目標。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和核心要素,國家提出了2035建成“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安利順勢而為,打造高效電商平臺,升級遍佈全國的體驗實體,發展成為數智化賦能的大健康和美好生活創業就業平臺,支援營銷人員建立和運營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美好生活社群,為他們提供新就業形態下的創業機會與服務,安利的營銷人員也成為新就業形態的從業者。
新就業形態的趨勢,應該是人人可為、持續成長的創業機會;靈活自主的創業模式;平臺和社會的持續培訓賦能體系。餘放形容為“你以為我在生活,其實我在工作,你以為我在工作,其實我在創業”。
餘放說,進入中國市場近30年,安利為數十萬創業者提供了多勞多得、樂業敬業、專業持久的事業機會。特別是在女性就業與銀髮族就業方面成效顯著。有75%的安利創業者為女性、超過30%的安利創業者年齡超過50歲,持續運營安利事業20年以上的創業者超過2萬名。
這些創業者建立和運營了數十萬個美好生活和大健康社群。他們作為社群主理人,邀請親朋好友加入到主題多樣、內容豐富的社群中,大家一起學習健康知識、分享健康理念,踐行健康生活習慣,互相陪伴、鼓勵、督促,共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他們中的很多人,透過系統化的培訓,成為了大健康領域的專業人士,目前已有6.2萬名安利創業者獲得中國營養學會的營養健康顧問證書,1萬多人拿到健康塑形教練證書。

安利信仰長板理論,認可每一個人的價值,年齡、地域、學歷、背景都不再是限制。銀髮族、寶媽、35+職場失意人,就業市場的“弱勢”群體,在安利不必無意義內卷,還能享受終身學習,重新認識自我,發掘自我,讓人生閃閃發光。他們的創業和個人成長之路,專業、清晰、可持續。
一個企業順應時代潮流,開始參與社會正向運轉,解決社會問題,對人們生活產生正面作用時,就成為一家社會企業,其商業價值創造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社會價值輸出。安利剛好踩在風口。
於個人而言,緊隨時代變革,調整就業觀念,將對崗位穩定性的寄託、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轉換為對自身價值的提升,從容迎接美好人生。
郭小喵 | 文
AD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