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全年盈利!平安健康“醫險協同”紅利期已至 2025-04-22 06:57 動脈網 2024年9月,保險業重磅新政“新國十條”(《國務院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指出,要促進保險業與養老服務業協同發展,推動商業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此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表示,將根據《若干意見》的部署,出臺商業健康保險配套政策檔案,促進健康保險與健康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協同,逐步從事後理賠向事中事前增值服務轉變,不斷最佳化健康保險、健康管理綜合服務。 從市場需求看,隨著大眾健康意識提升,單一的保險賠付也難以滿足客戶的多元化健康需求。 很顯然,醫險協同已成為必然趨勢。 作為平安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的重要一員,平安健康早已佈局醫險協同,並持續深化。3月12日,平安健康釋出的年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2024年總收入48.1億元,調整後淨利潤1.58億元。其中,綜合金融客戶端(以下簡稱F端)及企業端(以下簡稱B端)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7.2%,居家養老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13.5%。 首次實現全面盈利、潛力業務增長迅猛,平安健康醫險協同的商業價值已經越來越清晰。 平安健康釋出2024年業績 01 三大醫險協同模式詳解 當我們在談醫險協同時,到底談的是什麼? 從宏觀層面看,我國在深化醫改的過程中,大力推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本質是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與效率的同時,降低費用消耗,節省就醫支出。 對商業保險來說,醫險協同的根本意義亦是如此。整體來說,平安健康佈局保險與醫療服務協同,透過健康風險管理、服務流程管理和醫療質量管理等方式共同參與保險保單服務,從而實現醫療服務的成本、效果與保險保單成本、服務的平衡。 此前,平安健康就基於積累多年的服務資源,透過產品融合、權益採購、增值服務等業務模式,與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業務實現協同,為綜合金融業務的使用者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醫療健康及養老服務。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融入各類金融業務,形成更緊密的協作模式,2024年以來,平安健康構建了“保險+醫養會員”“醫療理賠協同”“醫健權益服務”三大業務模式,與平安集團旗下壽險、產險、健康險、銀行等加強協同。 平安健康“醫險協同”三大業務模式,資料來源:企業公開資訊 保險+醫養會員模式面向以重疾險為主的健康險客戶,根據不同保單型別提供不同醫健服務,如重疾家醫會員(臻享RUN)、臻享家醫會員等;同時,針對以年金險和增額壽險為主的儲蓄險客戶,透過居家養老會員連結差異化的醫療養老服務。 醫療理賠協同模式方面,平安健康為保險客戶提供線上諮詢、線下就醫網路指引、健康管理等一站式服務,包括前置報案、精準導醫導診、全病程管理等。 醫健權益服務模式主要是針對醫療險、意外險、銀行等金融客戶需求,不斷豐富和升級保單中的醫健服務權益。 簡而言之,平安健康正在加速協同險種的拓寬、協同模式的豐富,即:從重疾險、百萬醫療險等險種的協同,逐漸向儲蓄險等險種協同創新;從“保險+醫養會員”等模式向“醫療理賠協同”等模式融合創新。 此外,作為平安健康中長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之一,企業健康管理業務也融入了醫險協同的內容。2024年,平安健康全面煥新面向企業及企業員工的“中國平安企業健康保障計劃”產品體系,打造健康委託賬戶管理、會員制健康管理服務、“保險+”等解決方案,透過深入研究和挖掘員工健康管理需求,建立更具競爭優勢的差異化產品服務矩陣,滿足不同企業的多元化需求。 不斷豐富醫險協同的範圍和內容,直接為平安健康拓寬了收入來源。財報顯示,平安健康2024年F端業務收入超24億元,同比增長9.6%;B端業務收入超14億元,同比提升32.7%。 02 醫險協同如何助力險企? 歸根結底,要為客戶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才能產生業務豐富與收入增長之間的正向迴圈。具體來看,平安健康透過醫險協同為客戶尤其是綜合金融客戶創造了哪些價值? 首先需要了解兩個大背景。 其一,老齡化程度加深,老年健康及養老服務存在顯著的供需不匹配。 2024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2億,佔總人口的15.6%,對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2025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對發展養老產業、支援居家養老等作出部署。不過,當前優質醫療健康養老服務還存在缺失,具體表現在:醫養結合程度不足,養老服務供給分散且專業化程度不高,以及尚未形成完善的支付體系。 其二,商業健康險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需覆蓋更多非健康人群,需更精準地找到在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的定位。 對此,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已提出,將出臺商業健康保險配套政策檔案,進一步明確未來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擴大服務人群、服務領域、服務方式,滿足多樣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商業健康保險發展路徑和方向,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 結合宏觀背景不難發現,商業保險作為支付方,承擔了整合專業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的重要責任。同時,健康險在轉型過程中,又需要透過優質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提升差異化競爭能力,以及透過有效的健康管理降低理賠風險。 平安健康的醫險協同創新就遵循了上述趨勢。 一方面,平安健康廣泛整合內外部醫療健康養老服務資源。截至2024年底,公司建立起覆蓋29個科室約5萬名內外部醫生團隊,累計簽約專家醫生超2900位;合作醫院近4000家,合作健康服務商約10.5萬家、體檢供應商近2600家、藥店達23.5萬家;合作養老服務供應商超150家,覆蓋全國75個城市、可提供超600項居家養老服務。 圍繞醫療、健康、養老服務場景,平安健康還將原有O2O服務網路升級至“到線、到店、到家、到企”的四到服務網路。 另一方面,平安健康透過家庭醫生和養老管家兩大核心樞紐角色,幫助客戶提升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的專業性,併兼顧標準化與個性化。 2024年,平安健康對家庭醫生品牌“平安家醫”進行了升級,建立起“11312”一站式主動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家庭醫生團隊均獲得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世界家庭醫生組織(WONCA)資質認證,服務標準與遠端醫療管理分別透過中華醫學會全科分會、澳大利亞皇家全科醫學會認證。 同時,平安健康持續建設智慧管家、生活管家、醫生管家三位一體的養老管家,打造聯體模式,攜手各方建立標準化服務體系,構建出“居家養老+旅居養老+機構養老”多模態養老服務體系;為不同年齡層、不同養老需求的銀髮人群提供個性化服務,如智慧適老化改造、緊急救護、專業醫護等。 基於這些具體的醫險協同服務內容,平安健康為客戶創造的價值不言而喻。 包括提供差異化服務,增強保險產品的競爭力。例如,平安健康協同平安壽險深化發展“保險+居家養老”場景,持續建設“醫、住、護、樂”等場景服務體系,為總保費規模較高的儲蓄險客戶提供一站式、差異化的居家養老服務,進而強化了壽險產品的競爭力。 也包括提升保單客戶的健康水平,減少健康風險、降低二次理賠發生率。例如,平安健康提升與平安健康險合作產品E生保相關權益,打造就醫保障閉環,覆蓋未病、小病到大病,以及門診、急診到住院,健康保障更全面。此外,2024年平安健康在理賠協同模式下,家庭醫生服務了超209萬保單客戶。這些都為理賠風險的降低提供了保障。 還包括提升使用者的黏性。例如,持續強化對保單持有人等價值客戶的運營,透過居家自測、腫瘤篩查等產品和服務創新,以及主動精準的健康干預,提升保單使用者的黏性和價值。 總的來說,平安健康助力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業務獲客、黏客、客戶二次轉化,以及提高使用者健康水平從而降低理賠。體現到結果資料上,截至2024年9月末,使用了平安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的平安集團個人綜合金融客戶,其客均合同數、客均AUM分別為其他個人客戶的1.6倍、3.9倍。 03 全面盈利,醫險協同收穫期已至 平安健康持續加深與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業務的雙向協同,在助力綜合金融業務的同時,自身收益顯著。 在完成了對低戰略協同性業務的調整後,2024年平安健康重回增長軌道,實現總收入48.1億元;其中,F端和B端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7.2%,居家養老業務收入尤為亮眼,同比增長413.5%。 更難能可貴的是,醫險協同規模效益顯現,公司實現全面盈利,調整後淨利潤達1.58億元。由於醫療健康養老服務資源多且雜,分散在各類服務機構,優質資源分佈不均,零散的資源需進行全域性統籌和精準排程,這對企業的資源整合與成本管控能力是巨大考驗。 平安健康在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已積累起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隨著業務規模擴大,還加快了降本增效的步伐。 在供應鏈環節,平安健康不斷透過集採最佳化資源配置,分渠道、分產品進行成本管理。在服務規模擴大的同時,採購端議價能力提升。 在服務環節,AI技術是平安健康提質、增效與降本的利器之一。2024年,基於“平安醫博通”多模態醫療大模型和“平安醫家人”醫生工作臺,AI對醫療服務各環節效率及質量指標均有明顯提升。 其中,AI體檢解析精準率達98%,輔助診斷準確率超95%,智慧推薦準確率達99%,慢病管理改善率達90%。 同時,在AI助力下,家庭醫生客均服務成本下降62%,專科醫生客均服務成本下降42%,健康管理師客均服務成本下降55%。 近期,平安健康上線了名醫數字分身“平安芯醫”,提供7*24小時健康諮詢服務,釋放名醫服務效能。 據瞭解,平安健康未來還將利用醫險資料閉環、自研醫療大模型和訓練適配醫療場景的垂域模型等優勢,加速推進AI大模型在複雜疾病的多學科會診等場景的應用。同時,隨著供應鏈管理能力的增強和產品服務差異化優勢的體現,盈利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當前,健康消費、居家養老是國家大力鼓勵領域。平安健康在背靠支付方優勢的情況下,正在擴大優質的健康消費和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促進消費與支付的良性迴圈。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公司都兼具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如今,醫險協同的收穫期剛剛開始,未來還將有更多可能。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薦 宣告: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 動脈網,未來醫療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