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年人聚在一起吃飯,有時會忽然懺悔。
比如我有次一邊跟朋友吃飯,一邊懺悔:最近刷短影片太多了。
那幾天忙於見友,社交,籤售,每天晚上車停到自家車位,都已經超過晚上十點。很疲憊,疲憊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幹,順手刷起了手機裡的短影片。
反正這玩意源源不斷,既不需要充值,也不需要額外做點什麼,動動手指一直看一直有。我經常用來放空大腦,在小紅書上刷脫口秀段子,在微博上刷影視劇片段。最瘋狂的一晚,因為睡不著覺,刷到凌晨四點。第二天依然8點多起床,感覺非常渾渾噩噩。
忽然覺得自己已經爛到心了。
跟朋友說完,她說她也是。而且她覺得荒謬的是,當年高三的時候,她讀了不少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可是高三啊,功課緊張成這樣,還能讀得進陀翁。現在一晃二十年,她不看書了,喜歡看十分鐘帶你讀完一本書。她給我分享了賬號,說,挺好的,你也看看。
朋友說,這些都是內卷造成的,如果放假,時間較為寬鬆,其實還是能看書看劇的。一旦時間被擠壓,人感到喘不過氣,就只想讓短影片洗洗腦子了。
起碼刷的時候,心裡沒有任何負擔。
話雖如此,我那幾天過得很不痛快。首先是感覺視力好像變差很多,早上起來總有點頭重腳輕。我是高度近視,一直焦慮各種後遺症。其次心情越來越不好了,因為晚上總是好像睡不著。失眠對中年人來說,可是個大病。
特別是第二天要出門,頭天晚上焦慮得睡不著,這是一種惡性迴圈。
直到最後兩天,我強制自己戒了手機。是的,現在戒手機跟男的戒菸癮一樣,一年總得戒個幾十次。
我重新拿起了書本,那幾天正好到手一本《西方文學十五講》,一開始看得津津有味。但是這書不像小說,不能一口氣看完。每次看個二十頁,會有點疲憊。
書本身是大學教授講義編撰的,雖然一點不難讀,我也學了很多。但是我重新有了那種昏昏欲睡的感覺,太好了,我又正常了!
特別是來新加坡那天,六小時的飛機,拿著這本書,從頭到尾只看了70頁,中間睡了四覺。
下飛機時,我心想:對於中年人來說,短影片簡直就是飲鳩止渴,越想放鬆越不能放鬆。大資料讓你越看越興奮,雖然也不知道在興奮個什麼勁。
我們需要的是文藝復興,放下螢幕,再次拿起不能聯網的閱讀器,或者一本紙質書。
看書的時候,我彷彿又回來了睡眠充足的學生時代,當年社交媒體還沒有大行其道,手機還只是一種親朋好友之間的聯絡工具。我從不擔憂失眠,也不會焦慮上一整夜。
一定是我們中年人的身體,無法習慣短影片這趟車。
在無數短影片中,你只能感受到,啊,正在一天天被世界拋棄。你壓根趕不上這趟車的速度,只能在後面疲憊地追趕。
可是一旦開啟書本,看到那些故事,那些見解,忽然跟世界的軌道又合起來了。
我真的覺得讀書很好,一方面知識增加了,一方面眼睛和身體又喊困了,好像在齊齊宣佈,不行就睡會吧。啊,散發著油墨香的書,治療失眠效果簡直一流。
而且有時候就像是被大棒一揮,直接昏睡過去。
起床後既不會覺得自己浪費了光陰,也不會對不起書本,只覺得太好了,又是精神飽滿的一天。
說來好笑,我真的看過網上讀書博主的影片。幾年前買了一套《追憶似水年華》,每次看一頁就能睡著。這套書包裝非常精美,發了好幾次毒誓,想要下定決心讀完這本意識流天書。後來沒辦法,想想找個有緣人渡我吧。
找到一個讀書博主,很興奮地告訴大家,她是如何在每天上八小時班的情況下,一個月內讀完了這套兩百多萬的書。也就是說,她一天大概要讀十萬字。網文看十萬字,我信。《追憶似水年華》這種前幾十頁連標點符號都沒有,卻能一口氣看十萬字。
我不信。
不過這套書治療失眠真乃一絕。
我願意把這個保養秘方毫無保留地送給大家,如果你覺得身體不好,越來越差,每天除了躺在床上刷手機,哪兒都不想去。對真實世界的一切總是失去興趣,短影片越刷越多,停不下來。
朋友,去買一本書,不管是什麼,都可能是挽救你身體健康的最佳救星。
仔細想想,短影片是誰推送的誰製造的誰推流的?都是大廠那些不睡覺的打工人,天天用大資料苦思冥想,怎麼讓我們這些人在手機螢幕上多停留一秒鐘。
他們的焦慮絕對是會透過資料推流轉移的。
我願意過一種文藝復興生活,重新撿起書本,回到原來那種看起來矯揉造作,實際上無比健康的生活。
莎翁有句名言,生命“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
這句話我願送給短影片。
看書別的不說,有一個重大意義,它能讓我睡著。
👆點選上方按鈕“預約”



我的新書《生女有所歸》已上線

成為母親,曾經是一個必選項,現在成為一個選擇題。
本書採取雙女主模式,兩個性格迥異、關係親密的年輕知識女性,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生活,面對生孩子這件事上,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點選購買我的書⬇️
矮文手繪鳥類素描文藝帆布包👇

關注👇
點上方進主頁-右上角“…”-關注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紅書|和毛利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