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在上一節我們說到,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代謝需求和生活習慣,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能夠讓我們保持健康,延年益壽。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來看看,睡眠質量如何影響健康水平。
睡眠不足的危害
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繁重的學業或忙碌的工作,佔據了我們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為了完成任務,我們可能直到深夜還在挑燈夜戰。
即使熬了夜,第二天依舊需要早早起床。
睡眠的嚴重不足,導致我們精力缺乏,做事效率低下,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更久,晚上繼續熬夜,形成惡性迴圈。
還有些時候,我們下班回家時,已經身心俱疲,只想躺在沙發上刷社交媒體、打遊戲。
即使自己已經很累,也不願意睡覺。
這種現象被稱為“報復性熬夜”,因為白天壓力太大,自由時間太少,到了晚上就極其渴望放鬆和找回自己對時間的掌控感。
然而,這樣的放鬆,對緩解疲憊沒有什麼好處。
長時間沉溺於社交媒體,會讓我們的大腦持續處於興奮狀態,導致難以入睡。
到了夜深人靜時,浪費時間的空虛感和負疚感,也會降低我們的自我評價,讓我們陷入低落情緒之中。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長期睡眠不足,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甚至可能縮短壽命。

比如,運動員在比賽前夕睡眠質量差,會影響他們在比賽中的表現。
他們的耐力會下降、力量會減弱,也更容易受傷。
2014年的一項研究揭示,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年輕運動員,其受傷風險是睡眠超過8小時的運動員的2.5倍。
對普通人來說,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工作效率。
比如說,熟練的司機,在熬夜之後,反應速度會明顯下降,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睡眠不足還會影響代謝健康,增加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並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馬修·沃克教授在其著作《我們為什麼要睡覺》中指出:
“整個工業化國家睡眠的減少正在對我們的健康、預期壽命、安全、生產力和教育產生災難性的影響。”
實際上,許多人的健康問題,其根源往往都可以追溯到長期的睡眠不足上。
而解決睡眠問題,常常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其他健康問題。
阿提亞博士年輕時,並沒有意識到睡眠不足的危害。
在接受住院醫師的培訓時,醫院曾提議將每週工作時間,從超過110小時限制到80小時以內。
阿提亞博士覺得這沒必要,甚至擔心會削弱醫務人員的工作熱情和能力。
然而,與朋友的一次討論,徹底改變了阿提亞博士的看法。
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
“如果睡眠不重要,為什麼人類沒有將它進化掉?”
在睡眠時,我們處於最脆弱的狀態,然而,在數萬年的進化歷程中,這種習性卻被保留了下來,說明它對於生存至關重要。

睡眠的作用
良好的睡眠,對於我們保持身心健康、延緩衰老有著巨大的好處。
在睡眠期間,我們的身體會加速自我修復,促進肌肉生長,增強免疫能力。
我們的大腦也會進行“整理”和“清理”,不僅將白天獲得的資訊進行分類和儲存,還會清除大腦中的代謝廢物,讓我們記憶力更好,思維更敏捷,情緒更穩定。
良好的睡眠,不僅要求睡眠的時間足夠,還要求睡眠的質量夠高。
我們的睡眠,主要分為“非快速眼動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兩大階段。
我們每晚會經歷多個睡眠週期,每個週期大約持續90到110分鐘。
正常情況下,非快速眼動睡眠會佔據整個睡眠週期的75%到80%。
在這個階段,身體會逐漸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大腦也會啟動自我清理機制,清除神經元中累積的廢物。
這一過程對預防神經退行性疾病至關重要,特別是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型別的痴呆症。
“快速眼動睡眠”約佔總睡眠時長的 20%到25%。
在這一階段,我們的眼球快速移動、大腦活動接近清醒狀態,情緒較為活躍,也很容易做夢。
它有利於大腦處理情緒,應對壓力和挑戰,同時緩解負面情緒,降低抑鬱風險。
如果長期缺乏快速眼動睡眠,我們情緒容易激動,決策能力和社交能力也可能會變差。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深度睡眠時間會逐漸減少,而這正是導致認知衰退的關鍵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大約從30歲開始,我們的生長激素水平開始下降,深度睡眠時間隨之縮短,導致大腦的自我修復能力變弱,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總的來說,睡眠不僅僅是“休息”那麼簡單,它直接關係到大腦的運作效率和長期健康。
如果想要思維清晰、情緒穩定,甚至延緩衰老,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證高質量的睡眠。


如何提高睡眠質量
阿提亞博士認為,要提高睡眠質量,我們需要從認知、環境和習慣三個方面入手,形成科學合理的睡眠策略。
首先,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睡眠觀念。
睡眠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因此,無論我們多麼重視它都不為過。
我們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儘量不讓其他事情擠佔睡眠的時間。
同時,我們也要了解自己的生物鐘,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方式,而不是盲目追求“早睡早起”。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晝夜節律,有些人是“早起型”,在早上精力更充沛,也有些人是“夜貓子型”,到晚上思維更活躍。
因此,我們可以在符合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根據自身的生物鐘來安排睡眠節奏,這往往能讓我們的入睡更加容易,睡眠質量更高。
其次,我們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其中的基本要求是黑暗、安靜、溫度適宜。
光線是睡眠的大敵,尤其是在夜間,手機、電腦等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讓我們難以入睡。
因此,我們可以避免在臥室放置電子裝置,並在睡覺前的一小時不再使用電子螢幕,以此減少藍光的影響。
此外,透過關閉窗戶、戴耳塞等方式,讓臥室保持安靜;透過調整空排程數、洗澡等方式,降低身體的溫度,都能向大腦傳遞“該睡覺了”的訊號。
最後,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包括規律作息、睡前放鬆、限制咖啡因和食物攝入等。
規律的作息時間,能夠讓我們的生物鐘正常運轉。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養成習慣,儘量在相同的時間入睡和起床,即便是在週末,也不要相差太大。
同時,午睡時間不宜太長,20到30分鐘就夠了,免得因為白天睡太久,導致晚上睡不著。
睡前放鬆身心,對提升睡眠質量也有好處。
在睡覺前,我們可以透過做深呼吸、閱讀書籍等方式,放鬆神經,儘量避免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大腦過度活躍。
此外,我們也要限制咖啡因和大量食物的攝入。咖啡因會讓大腦保持清醒,下午和晚上儘量避免喝咖啡、茶、可樂等含咖啡因的飲品,對按時入睡很有幫助。
在睡覺前的一段時間,我們也最好不要攝入過多食物,尤其要避免高熱量、重口味的食物,以免增加消化系統的壓力。
如果感覺餓了,可以吃一點堅果或乳製品,它們富含色氨酸,對提升睡眠質量有好處。
那麼,回到我們最初的一個問題,運用這些方法,我們可以避免“報復性熬夜”嗎?
實際上,它們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報復性熬夜”不是單純的睡不著,它還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
因此,我們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讓自己感覺更好一些。
報復性熬夜的根源,主要在於白天太累、太壓抑。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想辦法增加白天的自主時間,比如在學習或工作的間隙,稍微休息一下,如果可能的話,到戶外散散步、曬曬太陽。
這樣一來,我們的頭腦和身體都能得到放鬆,對生活的掌控感也會更強。
還有一個被實踐證明有效的方式,就是下班回家後,迅速去洗澡,換上舒適的衣服。
這能夠讓我們從緊繃的狀態中脫離出來,以更清醒的狀態安排自己的夜晚,而不是不加思考地玩手機。
那總而言之,要維持良好的睡眠,我們需要有意識地關心自己,想辦法讓自己的感受更好,心情更愉悅。
這樣的努力,最終也會對我們的健康起到良性的作用。
好了,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下一節我們將會說到,怎麼處理情緒壓力,維護心理健康。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