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類一定是漲最猛的!但有些基金是吃人的老虎….

牛市裡,漲得最快的一定不是業績最好的傳統行業公司。
它們會漲,但不是衝在前面最先大漲的,也不是漲幅最大的。原因在於,牛市裡比拼的是對未來的無限遐想,而傳統行業恰恰是想象空間比較小的。
牛市尾期的時候才會有人談論估值水平,而一開始是不談這個的,這也證明一開始炒的是勇氣和想象力。
科技當然是最富想象力的行業。
科技所涵蓋的範圍很廣,比如晶片,比如自動駕駛,比如AI,比如機器人,比如低空飛行器等等……當然,生物醫藥、電池之類的也可以算入科技的範疇。
於是,各類與“科技”掛鉤的ETF基金受到投資者的熱捧。但我覺得這裡邊有一些是存在巨大風險的,是走不到牛市結束就會把人深度套牢的,是一套就會5年、10年無法解套的。
風險最大的是科創板的和北交所的相關公司。
這些公司的業績是無從談起的。比如寒武紀,它是科創板上市公司,今年2月份時最低價95.85元,本週一創出最高價503.33元。可是它的業績如何呢?
上市4年了,今年上半年營收6477萬元,淨利潤-5.3億元。2017年至今,從未盈利過。目前每股淨資產12.65元。
被寄予厚望的晶片產品如何了呢?作為非科技工作者,這一點無法評論,但是從營業收入看,前路漫漫。
寒武紀是科創板上市公司。
北交所的科技類公司更加瘋狂,比如艾融軟體,從924日到本週一,15個交易日,漲幅947%
923日的時候,一天成交額才2573萬元,而本週二達到了28.28億元。923日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也都2000多萬元一天。
它的每股淨資產是1.75元。如果它是A股上市公司,會有這漲幅嗎?當然不會。
那麼現在就產生了2大問題:一是,未來如果這些公司繼續保持驚人的漲幅,不要說一年了,2個月後,股價要翻多少倍了?這可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大批公司如此,可能嗎?
縱使市場想象力再豐富,也無法支撐幾十家、上百家公司呈百倍的上漲。
第二個問題是,當獲利豐厚的遊資跑路,購買那些基金的人還跑得了嗎?必然會是踩踏,然後是無量暴跌。當風向大變後,它們的成交量一定會回到以前的常態,而當成交量大幅萎縮的時候,基金投資者想跑也很難。
所以我們看好科技股的邏輯本身並沒有錯,但染指北證和科創板,需要三思而後行。
在實業領域,爆冷黑馬當然會有,儘管誰也不知道會是哪一家,但是科技行業同時也是高投入行業,那些規模小、營收低的公司和營收高、規模大的公司相比,誰更有可能成功呢?
在主機板和創業板,同樣有一大批科技類公司,論質地和淨資產,它們相對安全得多。
當然,炒的本來就是大家的想象力,你認真就輸了。就像半導體一樣,2018年至今,你見幾家企業真的解決卡脖子問題了?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不能只記住“科技是未來生產力”,不能只記住繼網際網路之後下一批偉大的公司一定出現在科技行業,信仰必須與現實相結合,否則一定會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至少在行情調頭的時候,你要跑得掉。而北證和科創板如此瘋狂的搶快錢模式,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持續到牛市尾期的。跑得掉的關鍵是平日的成交量不能過低,而這恰恰是北交所和科創板的死穴。
與科技相關的基金有很多,比如科創50ETF與科創板50ETF到底是否一樣呢?投資者不能只看名字。
大家看下科創板50ETF的持倉結構就知道了,基本都是688開頭的股票,也就是科創板的公司,只有少數幾家滬市主機板企業。
科創50ETF的情況也大致相同,但它們是不同的ETF基金。
以主機板或創業板為主的科技類主題ETF基金有:晶片龍頭ETF(不要被名字迷惑,寫龍頭不代表就能成為龍頭)、信創ETF、消費電子ETF、科技ETF、新能源ETF、鋰電池ETF、生物科技指數ETF5G通訊ETF、智慧汽車ETF、電子ETF等等……不一一列舉。
北交所漲跌幅30%,以北交所為主的基金當然漲起來快,可是不要忘了,再大的想象力也是有天花板的,用小資金去參與一下,問題也不大;但如果押上全部身家,那一定會出大問題。想想看,你準備什麼時候退出?這個時點真能把握得好?
按照網上各種洗腦式的宣傳,這輪牛市就是要拿住這些科技類的基金(因為多數散戶沒有資格買股票),可是真拿到牛市尾期,如果保持目前的強勢,那就漲到天上了,個個財富自由了;如果不能保持目前強勢,並且維持泡沫不破,那麼顯然它們後市的上升空間將遠遠小於其他基金。
在牛市中後期,散戶是市場的助推器;在牛市尾期,散戶是市場的減震器。這後半句話,說的其實就是在散戶被充分忽悠起來之後,最初拉動行情的大資金都在陸續離場,但散戶的行為掩蓋了他們的撤退,使得走勢並不會一下子掉下來。
牛市中,十倍股是一定會有的,而且不止一兩個。但按照北證和科創板如今的瘋狂,如果這個態勢持續下去,那麼百倍股將遍地開花,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無法持續,那麼現在進去的人憑著信仰拿不了太久可能就要深度套牢、並且長期無法解套了。
我也看好科技類公司,但我遠離北交所和科創板公司,雖然它們恰恰是目前漲得最好的。
轉自懂財公社 作者 公社社長
本文由「華爾街俱樂部」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club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版權宣告:「華爾街俱樂部」除釋出原創市場投研報告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新增WSCHELP微信聯絡刪除。謝謝授權使用!
關於我們

華爾街俱樂部凝聚華爾街投行的高階資源,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服務,包括企業赴美上市、戰略投資、併購、私募路演和投資者關係等。在投資理念和技術方面提供華爾街投行專家實戰培訓,為您進入華爾街鋪設成功之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