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卷”成為常態,普通人該怎麼辦?

內容來源 |  本文摘編自藍獅子圖書書籍
《重來3:做得更少,但賺得更多》 
[美]賈森·弗裡德,[丹]戴維·海涅邁爾·漢森 著
責編 | 柒排版 | 拾零
第 9058 篇深度好文:6377字 | 16 分鐘閱讀
2025年的職場,焦慮感比任何時候都更濃。一邊是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1200萬的“史上最難就業季”,一邊是AI工具普及後“人類崗位還能存在多久”的恐慌;一邊是企業要求“隨時線上”的加班文化,一邊是員工渴望“下班關機”的身心自由。
“內卷”消耗了90後、Z世代的奮鬥熱情,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追問——工作,是否必須以犧牲生活為代價?
現實已經給出明確答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整治“內卷式競爭”,美的、大疆等知名企業相繼摒棄形式主義加班;黑石、沃爾瑪等企業開始推行“能力貨幣”制度——不再唯學歷論,而是透過技能認證、專案實戰等方式評估員工價值
這些變革背後,也反映出廣大打工人對“人性化管理”的共同訴求,拒絕無謂的忙碌,追求效率與尊嚴的並存。
資料也印證了這種訴求的緊迫性蓋洛普資料顯示,全球員工敬業度跌破21%,78%的Z世代因“無法平衡生活”選擇離職。當“狼性文化”遭遇代際覺醒,企業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競爭力,不是靠KPI綁架員工,而是用信任激發創造力,用利潤定義成功而非規模。
《重來3》早已給出答案:最好的企業文化,是讓員工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獨立和尊嚴。畢竟,誰願意在“拼命工作”的苦情戲裡,演完一生?
一、內卷文化反思
1.我們不是一家人
有的公司喜歡宣揚“我們都是一家人”。不,你們不是。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相互漠不關心,也不意味著我們不會盡力施以援手。我們相互關心,也樂於助人,但我們不是一家人。我們用不著瞎扯淡。我們這群人聚在一起工作,為的是做出產品,我們為此驕傲。這就足夠了。
聽見某些高管說他們的公司就像一個“歡樂的大家庭”的時候,請你當心。一般來說,他們的意思並不是無論你遇上什麼事,公司都會保護你,也不是公司會無條件地愛你–你懂的,就像健康的家庭會做的那樣。他們的意思更有可能是這個:他們要的是單向的犧牲–你的犧牲。
這是因為,一提“家庭”這個畫面,不惜任何代價的勇猛情懷就油然而生啦。你工作到深夜,或是放棄假期也要幹活,這不僅僅是為了給公司掙到更多的錢,不,你是在為大家庭做出奉獻。唯有當某些人企圖忽悠你,想讓你忘掉合理的個人利益時,才會打出如此蹩腳的情感牌。
想要禮貌、尊重或善良,用不著非得假裝是家人才行。這些價值觀甚至可以表達得更加清晰徹底,比如在公司的原則中、政策中,最為重要的是在實際行動中。
況且,你不是已經有了家庭,或是一群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了嗎現代企業又不是街頭黑幫,收留的全是孤兒,竭力要在冷酷的世界中為家族掙出一方天地。企圖替代你很可能已經擁有了的家庭,不過是又一個花招而已,目的是把公司的需要置於你真正家庭的需要之前。
最優秀的企業不是家庭。它們是家庭的後盾,是家庭的同盟軍。它們提供健康的、能讓人找到成就感的工作環境,讓員工能在合理的時間合上筆記型電腦,去做最好的丈夫、妻子、父母手足和孩子。
2.信任猶如電池
你有沒有遇上過這樣的人際關係對方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讓你感到不勝其煩。可單獨看的話,那些惹惱你的事情其實都並不煩人。在這種情況下,有問題的從來不是那些小事。癥結在別處。
工作中也是一樣。有人說了句什麼,或是做了某個舉動,結果另一個人就氣炸了。乍一看,這簡直是反應過度嘛,又不是什麼大事,但問題的癥結在別處。
真正的原因在這裡信任電池已經耗盡了。
這個說法是Shopify的CEO托比亞斯·呂特克(Tobias Lütke)首先提出來的。有次接受《紐約時報》(NewYork Times)採訪“還有一個我們經常談論的概念叫作'信任電池’。員工剛進公司的時候,這個電池的電量是50%。此後你每跟人打交道一次,你們之間的這節信任電池就要麼充電,要麼耗電,取決於你是否能兌現承諾的事。”
運用這個概念之後,能夠更加清晰地評估工作關係了。面對衝突時,人們會很自然地用直覺去評判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情緒是否“正確”,其實這完全沒道理。藉助信任電池的概念,就可以放掉這樣的直覺評判,轉而去衡量電池“充電”或“耗電”的程度,從而也就有了評估衝突的依據。
信任電池的電量是過往一切互動結果的總和。如果你想為電池再度充電,那你今後必須要做一些與以往不同的事。唯有新行為和新態度才能起作用。
而且,這個過程是非常個人化的。愛麗斯與鮑勃之間的電量狀態,肯定與卡羅爾與鮑勃之間的不一樣。鮑勃與愛麗斯之間的電量可能有85%,和卡羅爾之間的可能只有10%。他對待愛麗斯的行為和態度改變了,並不意味著他與卡羅爾之間的電池就會充電。充電這件事基本上是因人而異的。正是因為這個,有些人常常無法理解:“怎會有人跟我的好朋友合不來
信任電池的電量太低,正是工作中人際衝突的癥結所在。它令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焦慮。電池耗盡時,對方做什麼都不對,你會用苛刻的眼光去評判他的每一個行為。10%的電量意味著,兩人之間起衝突的機率會有90%。
想要在工作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就得用心經營。唯有當你坦誠地面對關係的真實現狀,你的努力才會見效。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假裝你們之間的彆扭感不重要,假裝工作上的事都是“對事不對人”。事都是人做的啊,情緒必定會影響工作。
二、工作實踐的理性重構
1.低處的果子未必摘得到
你大概說過或聽過這樣的話吧:
“以前咱們從沒僱人做過業務拓展,所以這個領域一定有大批大批長在低處的果子,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摘得到。”
“我們從沒跟進過取消續訂的顧客,去幫助他們更清楚地瞭解放棄使用的原因。所以我敢說,這裡頭多的是低處的果子,只要做做回訪就唾手可得。”
這都是我們曾經有過的想法,我們難辭其咎啊。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去採摘“長在低處的果子”都是用不著動腦子的事兒。好機會就在面前擺著呢,伸手可及。花不了多少力氣,回報卻豐厚得很!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漸漸意識到,問題在於,當你距離果子越遠的時候,它看起來才越低。等你走近一些,你會發現它長得比你想象中高。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它很容易摘,只是因為此前我們從沒嘗試過。
把一項不熟悉的任務比作長在低處的果子,基本上只能說明你對要做的事情一點兒都不瞭解。而預估一件你從沒做過的事有多大工作量,那誤差可能會有幾個量級。
最糟糕的是,你把這樣的期望加在新僱來的員工身上,以為他們輕輕鬆鬆地就能做到。這基本上是挖坑給他們跳啊。
最近我們就犯了這種錯誤。我們招了一個人負責Basecamp的業務拓展,這可是史上頭一回。我們心想,他只需打幾個電話,很快就能談定幾個合作伙伴,然後訂單就滾滾而來了嘛。
此前公司從來沒有人專職做過這件事,所以我們以為地底下必定埋著大批財寶,只需挖個幾英寸就能拿到。畢竟這事兒能有多難,是吧可結果是,為了挖出金子,我們花的力氣比意識到的多很多。事實是,最後我們停手不幹了。
然而並沒有。看起來像是低垂在枝頭的果實,既沒有成熟也沒那麼容易夠得著。
你認為自己馬上就能幹成一件事,多半是因為你之前從沒嘗試過。嗯,這種想法簡直是妄想症發作。有時候你確實挺幸運事情就像你設想的一般簡單順利,可這是極罕見的。
絕大多數使用者轉化工作,絕大多數業務拓展的工作,絕大多數銷售的工作都像是用石磨磨面–花費大量的力氣,取得一點點成績。確實,積少成多,一點點麵粉有朝一日會變成一大袋,可這樣的果實是掛在樹尖兒上的啊。
所以,下次你想讓某個員工去摘長在低處的果子的時候-閉嘴,忍住。請尊重你從沒做過的事。提醒自己,他人的工作沒有那麼簡單。不花力氣極少能獲得成果。如果你有經驗,也有行動力,那麼困難的任務也有可能顯得挺簡單,可你絕對不要忘記,“之前沒做過”並不會讓一件事變得容易,相反,這往往會令事情變得更困難。
2.別在睡眠時間上自欺
充足睡眠並非弱者所為,真正一流人才也不應只睡四五個小時。吹噓犧牲睡眠、沒完沒了工作的人難有真正成就,這不過是轉移注意力的手段。
犧牲睡眠工作並不合算,不僅會讓人精疲力竭、變蠢,科學研究表明,連續睡眠剝奪會降低智商、損害創新能力,同事也會有所察覺。
然而,犧牲自我、睡眠和工作能力以證明對工作忠誠的行為,仍常被視作英雄之舉。睡眠不足的人不僅腦子不靈光、缺乏創意,耐心、同理心和容忍度也會變差,還會給同事和家人帶來負面影響,對團隊管理者影響尤甚。
即便加班是為了多做事,但連軸轉且睡眠少的人往往記不清自己做過什麼。雖然有時需要衝刺或熬夜完成工作,但要小心養成長時間加班的習慣,因為打破習慣很費勁。
更好的做法是保證每天8小時高質量睡眠,這並非浪費時間,能讓人上班時精神抖擻。大腦在夜晚仍會運轉處理事務,一覺醒來或許會有新點子。
當然,緊急情況或時間期限無法更改時,確實需要多花時間,但這種疲憊應是暫時的。長遠來看,工作不比睡眠重要,極少有事需要熬到很晚,對熬通宵應持謹慎態度,若有人要求,應予以拒絕,幾乎所有事情都可等到第二天早上。
3.真正的
在絕大多數公司裡,“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句空話。這倒不是因為平衡不該有,而是因為“工作”總是把它的肥手指壓在天平的這一端,於是“生活”那一端就翹上去了。這不叫平衡。
平衡是有給出也有拿取。而公司裡的典型情況是生活給出工作拿取。如果工作可以輕易地佔據週日的時間,而生活想借用一下週四卻沒那麼容易,這裡頭哪有平衡可言
一週有7天,工作已經把你醒著的時間佔據了大半,至少是5天對吧,生活一上來就已經處於弱勢了。這也能接受–必須要賺錢過日子嘛。可5天已經夠多的了。
這是相當簡單的算術。如果你週一到週五工作,那週末就該是個禁地,不能再被佔用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你想在週三帶孩子們出去玩,也沒問題。你用不著“補上”這一天的工作–你只需為自己的時間負責,並確保團隊成員知道你那天不在就行了。重要的是最後的成果。
工作日的晚上也一樣。如果工作可以心安理得地把下午5點後的時光據為己有,那麼生活也應該可以佔據下午5點前的時間。要記住,平衡,就是有給出也有拿取。
我們要求有理性的人做出理性的決定,那麼公司自然也是理性的了。這就是平衡。
4.簡歷不重要
在公司經營中,僱錯人很鬱悶。之後要麼讓其走人,雙方都有壓力;要麼忍受不合適人選,全員都有壓力。有時某人單獨看合適,卻無法融入現有團隊,人員變動會影響團隊動態。雖無完美人選,但重新審視招人策略,可提升找到合適人才的機率。
以下是我們的做法:在Basecamp,不能單憑簡歷找到工作,不關心候選人的學歷、工作年限和上一份工作公司,真正“你是誰”和“你能做什麼”
候選人首先得是好人,讓團隊成員願意與其共事。我們還希望候選人有趣且與現有員工不同,團隊折射顧客群體多樣性時,工作質量會更好。
若候選人透過這兩條考驗,接下來就看真本事。簡歷體現不出真本事,且往往有美化成分,一份工作經歷清單也不等於工作本身。所以,我們拿出真正的專案給候選人做,如挑選新設計師時,會僱用最終入圍人選一週,付1500美元薪水,讓他們做樣板專案,以此評估其真實工作水平。我們讓候選人做真實工作,給合理時間,因為這就是他們入職後每天要做的事。
聚焦候選人的人品與當前工作能力,而非光彩的過往,能讓更多人有入選機會。不看平均成績,偏科人才不會被拒;不看學歷背景,自學成才者有機會;不設一刀切的“工作經驗”,悟性高、成長快的人可申請高階職位。優秀人才常來自意想不到的地方,且與想象不同,關注人品和工作能力,是找到他們的唯一方法。
5.不做薪酬談判
在絕大多數公司,僅工作出色不足以獲得公平薪酬,還需是談判高手,而多數人不善此道,常少拿錢。多數人不喜歡討價還價,即便談判高手也會有“是否能談更高”的疑慮。
Basecamp不再進行工資或加薪談判,實行同工同酬,將具體職位分出級別,新員工對號入座,晉升也對照級別表,員工按表領薪。每年參考市場薪酬水平自動加薪,目標是讓員工薪水位列市場前10%。
市場薪酬水平參考舊金山的資料,雖無員工在舊金山,但該市是行業薪酬最高的城市。起初參照芝加哥薪酬水準,重點是堅持同工同酬、同資歷同酬。如此,員工可自由選擇居住地,搬到生活水準低的地區薪水也不降,鼓勵遠端工作。不發獎金,薪水相當於別家公司的薪水加獎金。
Basecamp也沒有股權計劃,因不打算賣公司,且股市壓力大。承諾若賣公司,拿出收益的5%分給全體員工。最近制訂全新的利潤增長分享計劃,若公司總體利潤同比增長,拿出增長的25%分給大家,這筆錢與崗位、個人表現無關。
薪水不是決定去留的唯一因素,有員工因其他原因離職。一定離職率是好事,但工資不該是多數人離開的主因。與穩定團隊工作,幸福感和高產會持續湧現。
三、組織管理溫度
1.誰的福利
聽說過那種福利特別好的公司吧辦公室裡設有遊戲機室、健康零食吧、供人小睡的房間和洗衣房,午餐由名廚掌勺,週五還有免費的啤酒。看上去是如此慷慨大方,可這裡頭也有個小心機:你不能離開辦公室。
這些花裡胡哨的福利模糊了工作與玩樂之間的界限,到最後只剩下工作。從這個角度看,這真算不上慷慨–應該叫作陰險才對。
比如說,給下班晚的員工提供免費晚餐。下班晚怎能算是福利還有那些剛好安插在休息時段的免費午餐,導致員工被留在公司裡,沒機會上街走走。說起這種“免費午餐”,真該想想那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在提供這類福利的公司與沒完沒了地宣揚“盡最大努力工作”的公司之間,總有一種莫名的關聯。晚餐、午餐、遊戲室加班到深夜–這些“福利”主要出現在那些每週工作60小時(而不是40小時)以上的公司裡。這聽上去更像是賄賂,而不是福利,難道不是嗎
正是因為這個,我們是這樣定義福利的:幫助大家放下工作,去過更健康、更有趣的生活。
在這樣的福利中,真正受益的是員工,而不是公司。不過,公司顯然也會從中受益,因為它得到了更健康、更有趣,得到了充分休息的員工。鼓勵員工在合理的時間關上筆記型電腦,把時間留給學習、烹飪、鍛鍊,以及與家人和朋友們享受生活
2.冷靜說再見
解僱員工對雙方來說都不愉快,但這是暫時的,它會過去,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是依然留在公司裡的出色夥伴們。大家會好奇,不知道同事出了什麼事兒。他為什麼不在這裡了接下來會是誰如果我不知情,下一個會不會輪到我
在許多公司,當有人被炒掉的時候,你得到的只有模稜兩可的委婉說辭。“嗨,鮑勃是怎麼回事”“哦,鮑勃呀咱們別再提他了。只不過是到時候了,他該繼續往前走了。”別胡扯了。如果你沒能向大家交代清楚為什麼有人被開掉,公司裡餘下的人就會自己編故事來解釋。這些故事一般比真實原因更糟。
解僱猶如開啟了一個真空地帶,除非你用事實來填補,否則這個空間裡會迅速裝滿謠言、猜測、焦慮和恐懼。想避免這些你只需對大家坦誠相待,把發生的事情解釋清楚。就算艱難也要這樣做。這就是為什麼每當有人離開Basecamp,一封告別信就會立即被髮送給公司每一個人。
這封信要麼由離開的人自己寫,要麼由他們的上司寫。選擇權在他們手上。無論怎樣,總會有人寫的
正式離職那天之前,要走的人會看到公司每一個人對告別信的回覆。回覆一般都是分享照片、回憶和故事。說再見總是很艱難,但不一定非得那麼正式,或冷冰冰的。我們都明白,事情會變,環境會變,糟糕的事情有時就是會發生
如果離職員工的信中沒有講清離開的原因,他們的上司會在接下來的那一週發一條跟進訊息,把空缺的事實補足,如果是另謀高就,離職員工往往會主動把事情講清楚;但是,如果員工是被解僱的,我們經常不得不在他們離開之後立即澄清事實。原因需要講得清清楚楚,不要留下任何懸而未決的疑問,這一點非常重要
就是這樣,冷靜地說再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