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源:公眾號“穀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圖拉。
進入2025年,在家長們看不見的地方,一場無煙的生存之戰已經在國際化學校之間悄然上演。
●有的把眼光放在了香港地區:如包玉剛官宣在香港九龍塘開設一所新學校。
●有開新課程:如耀中耀華集團官宣在旗下多所學校開設香港DSE課程。
●有的合併:如北京達羅捷派接管BISS國際學校,一土學校與北京致知學校合併成為一土致知學校。
●有的擴建:如上海平和、WLSA、領科、上中、耀中、世外都(將)落地新校區,用名校效應吸引更多生源。
●有的開高考班:北京已經有超過15所民辦雙語學校在國際課程外,開設了高考班。
●還有被併購:如德威德閎母公司EiM被高瓴資本收購。
●也有新學校入局:如騰訊將在深圳落地一所新學校。
這些動態都將一個事實赤裸裸地擺在了臺前——
國際教育走出黃金期,走進「存量市場」時代,誰越能奪得先機,就越能突出重圍。這些動態變化,或將關乎每個家庭的擇校選擇。

01

趨勢一:「出海」去!

雖然我們仍是中等收入國家,但是在多個統計裡,內地的國際教育的平均開支,在全球都屬於偏貴的。
International Schools Database最新發布的全球國際教育開支報告顯示,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排在開銷最高的十大城市,北上排在前三貴,僅次於紐約。
從具體數額來看,北京國際化學校最貴,平均開支一年近4萬美金,上海的區間比較廣,從2萬美金到4萬美金都有,豐儉由人。深圳則相對便宜一些,排在了第7位。
我們曾做過調查,北京國際化學校的學費最高,其次是灣區,均價不低於23萬/年。哪怕是同集團的學校,北京學費24萬/年,上海差不多在16萬/年。
但是從校外開支來看,上海平均價格一定是全國最高。就以留學諮詢服務行業為例,北京的均價在18萬左右(今年有所上漲),而上海動輒就要30萬左右。

而那些印象中很貴的瑞士、倫敦、新加坡、中國香港均的平均開支,都比這四所一線城市低。
從國際教育開支來看,咱們屬實是「趕英超美」了,所以不少原本打算走這條路的家長,有計劃更早出國帶娃讀書。
為此,不少本土教育集團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出海」。
不久前,上海民辦包玉剛實驗學校釋出公告,宣佈將在香港九龍塘創辦包含中小學的新校,計劃將在2027年迎接第一屆學子入學。
「船王」包玉剛原本就是香港人,其子孫在上海創辦的這所學校常年蟬聯全國第一國際學校,成為了上海最重要的國際教育標籤之一。
這次回到香港辦學,不僅是回到了老本家,更是趕上了香港瘋狂搶人的時代快車。
資料顯示,自2022年底至2024年底,港府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近42萬宗申請,目前已有17.5萬名人才及其家屬來港。
其中絕大多數人是為了教育赴港,可想而知背後的需求有多大,或許包玉剛的引進只是個開始。

去年,另一個學校教育集團惠靈頓(中國)也宣佈旗下首所海外學校——舊金山灣區惠立學校HIBA ACADEMY——將於2026年秋季正式開學。
這是一所面向幼兒園至五年級學子的國際化雙語學校,未來,將逐步覆蓋幼兒園至12年級全學段。
此外,「美國世外」也即將迎來第三屆中國學生,已經成為了中國教育輸出的代表。
教育「出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最早是一些公辦學校之前就已「出海」,如杭州第二中學領辦的迪拜中國學校,上海復旦附中合作的柬埔寨中國國際學校,以及受里約華僑華人及中資企業資助,中國駐里約總領館支援的里約中國國際學校等。
這些學校更多的是為當地華僑子女,海外中資企業員工子女提供中國課程及當地課程。
但民辦教育的出海更多有著盈利需求,如雅力教育集團就在東南亞地區佈局,開設阿德科特馬來西亞學校,未來有可能還會在越南開校。而楓葉教育集團及博實樂教育集團也都在海外有著多個校區。
未來隨著國際教育品牌發展成熟,國內承載力不足之時,「出海」或許是成為「剛需」。

02

趨勢二:擴建搶生源

去年,我們就發現,國際教育進入了3.0的深水區,厚德書院關閉,諾德安達集團關閉多個校區,北京順義區芳草外國語學校英國國王伍德學校也於去年停辦。
當時,我們提出了
「名校馬太效應」
,週期性的「洗牌」正在進行——
越來越多有著光環的名校擴建新校區,或去其他城市開設分校,尤其是高中學段新校最多,響應了中考教育多元選擇的號召。
從數量來看,北京今年沒有新增學校,但將於2026年新開一所貝賽思學校,選址毗鄰北京鼎石,據悉杭州也將有一所新的貝賽思學校落地,選址毗鄰杭州雲谷。
北京稻香湖學校也在昌平未來科學城學校用地中中標,未來會在昌平地區打造新學校。

而在國際教育最重鎮的上海,情況有所不同。
目前基本沒有「不知名新學校」開學,哪怕有招生情況也不容樂觀,在開學不久就傳出各種傳聞。
在這樣的情況下,擇校更看品牌,於是現有名校則開始擴建,搶奪先機。
如世外集團在去年開學的青浦世外之外,今年加開了世外國際部校區;平和在啟用金鼎新校區後,臨港校區也將開學;WLSA新校區也將於2026年開學;上海領科也在2024年拿下了新地塊,未來將辦寄宿制高階中學。
此外,外籍學校裡,上海耀中臨港校區2024年已全面開工,計劃2026年9月投入使用;上海中學國際部臨港校區將於今年開學。
今年唯一一所新開學校,或將是上海知名體制內民辦學校愛菊將開設一所國際高中。

在一線城市中,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中國國際教育版圖上的關鍵增長點。
例如,此前貝賽思在短短8年內在中國設立了10個校區,而北京順義貝賽思和廣州貝賽思的落成,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國內市場的佈局,使其校區總數達到15個。
廣東明珠教育集團的明珠高階中學、狄邦教育集團的KCS國際高中,以及即將開學的哈羅廣州校區,也進一步加劇了大灣區國際學校之間的競爭。
不過,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學校,莫過於騰訊牽頭創辦的明灣學校,預計將於2025年開學,這必將為國際學校格局帶來變化。
此外,二線城市乃至沿海新興地區正在成為新的國際學校投資熱土。
例如,上海光華教育集團在天津開設的光華劍橋高階中學已經於去年正式招生,而青島啟德未來教育集團旗下的三亞明德雙語學校預計將於明年招生。

03

趨勢三:開高考班和新課程

很多家長一開始選擇國際化學校,是為了能夠在高考之外選擇多樣化的路徑升學。
近幾年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不少民辦國際化學校開始增設國內高考路線。這一現象,在北京地區尤為凸顯。
這或許跟北京國際教育格局仍以公辦國際部最為吃香有關,導致民辦雙語學校在招生市場上不夠有名,當浪潮褪去,必將用一種其他方式自救。
當然這也跟國際教育的資質進一步規範有關,目前學校拿的都是普通高中資質,是可以開設普高課程,或許在未來類似的學校越來越多。
而在開高考路線之外,有一些國際化學校也在小初階段特色專案班,比如北京海淀凱文學校在2024年9月開設了普高「景潤數學特色班」;北京海淀青苗開設拔尖人才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菁早班」。

而在上海,民辦雙語學校的體制外和公立學校的體制內涇渭分明,各有特色,
加上比北京價效比高,有著非常穩定的受眾群。
所以,其不僅不會被公立國際部搶走生源,更是吸引了無數江浙周邊學生,所以靠這種方式「自救」的學校極少,而是依靠開設更多新課程來招生。
比如今年尚德和青浦協和開設了日高部,浦西德威開設了A Level課程,科德也準備開啟IB課程,耀中耀華集團學校落地DSE課程。
而在灣區,倒閉的學校數量最多,有的學校如佛山諾達也開了高考班來自救。此外,天津光華劍橋也開設了普高課程。

我還有一個很大的感受:
國際教育被不同城市的文化塑造成了不同的樣子。
上海的「自救」更傾向於出海,擴建,而北京則是「內部消化」。
除了學費外,這就是辦學環境的不同。
如上所述,上海民辦教育積澱深,土壤厚,民辦學校數量眾多,家長也更能在相對繁榮的教育市場中「貨比三家」,激發市場活力。
北京則是公辦教育積澱深,民辦教育要想突出重圍,要麼打造高品質,要麼走獨特的創新路線。
所以雖然看上去北京民辦國際化教育的環境沒有上海的繁榮,但北京卻是創新教育和先鋒教育的孵化沃土,有個朋友說因為「窮則生變」,上海市場太好了,根本不需要做如此大的「創新」。
在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家長,你們有著怎樣的教育觀察呢?歡迎一起討論起來!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