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是我不禁去想,是什麼讓一個大學教授,要騎腳踏車上班通勤,去在意哪裡的售賣是否便宜呢?是人類學嗎?這些在被rationality主導的世界裡被遺忘被忽略掉的學科,被世人稱之為學了沒有用的學科?


我曾經以為,大約一輩子就會像父母所期望的那般,學著大家大喊聰明的專業,學一項技能,拿個不錯的工作,就這樣作為一個尚有“優越感”的理科生,就這樣過一生。


在人文的世界裡,沒有單純的答案,也沒有絕對的是與非,惡與善。而更多能從不同的方面去了解各個版本的故事,不可謂不精彩。
可是我控制不住地發現,
我真的很喜歡探究每一個人背後的故事
,還有他們與社會的聯絡。也喜歡那些快被人遺忘的文化,比如湘西的蠱傳說,趕屍,還有逐漸失傳的皮影戲、糖畫和漸漸很少人學的民樂十二器。
所以有一個念頭,不斷在我腦子裡生根發芽,也可能是耶魯外教的影響吧。我想走出我的國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終究,沒有人的道路是一帆風順的。
我通向社科人文道路上的攔路將,就在我決定大學專業要學人文社科方向的時候出現了!第一個就是我的父母,“火神獸”,嘿,還是一對的。


現在想想,其實我申請的時候,還覺得是很大一件事。因為我沒有在文書中be myself,而僅僅是做我向來擅長的一樣,偽裝著自己,將過去的背景、競賽與課外活動(因為理科背景,所以全是與理科相關的)和成績單還有文書,連成一個半虛構的我。



於是大一,我的課表非常散亂,從基礎物理,選到文化人類學導論,從社會心理學101,選到生態圈與人類生活,從哲學A,選到腦神經科學入門,從歐洲政治與歷史,選到有機化學,從基礎電磁學,選到英美文學文化,甚至抽空還上了幾個宗教課與媒體導論。


當然,就像我之前說的,除了每天下意識分析身邊的人,我也很喜歡各種奇奇怪怪的小眾文化圈,也很希望瞭解各地民俗,復興與儲存每一個獨特的文化。

它是一個對我來說,有著獨特溫暖的學科。因為一個人類學者,不能以自己的價值觀去主觀或客觀地評價,他們需要做的事只是,讓自己帶入學生的身份,融入本地文化中,然後讓當地人以他們的價值觀,告訴你他們的文化是怎麼樣的。


可是,就像我說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可是實際上我卻知道,理科對我來說,只是做題的快樂。是周圍人與題目,即時給予反饋的快樂。而如果要選擇一門研究終身的學科,對我來說要微觀到各種細胞DNA結構,數學模型的分解,對我來說太過於抽象。


漸漸的國內原本我感興趣的遊戲、線上劇本殺,都變得不再吸引我。還有那些朋友,逐漸變得沒有話聊。




可是在讀歷史的時候,我會驚歎於朝堂上的權謀之智,會思考什麼樣的變化導致了,現在我們認同的智慧、聰明,是能將那些理科學好,複雜數學模型深入搞懂的人?當然,我確實很佩服理科的智慧。

前段時間,AI突然興起一波熱點。看到AI一天比一天智慧,又看到各種AI能代替人寫文章、寫程式碼、寫作業。
我不禁會想,如果有一天,當AI足夠智慧的時候,我們會像依賴手機一樣逐漸依賴AI,被一步步剝奪屬於自己的思考與創造力嗎?那這些人類積累的文化與智慧呢,會不會變成AI吸取後能夠輕易合成與理解的東西?
如果AI有一天越來越將機械化的程式所替代,那麼人類的創造與情感,是不是相較之下也會變得更加重要呢?當AI只能汲取,卻無法用人類獨有智慧所創造的,會不會使STEM盛行的今天,有個反轉的局面,令人類更加珍惜自己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沉澱呢?


近期美本ED輪放榜,我們將開啟Eduknow早申系列直播,專門和大家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最新的早申形勢!一場場精心籌備的高質量分享,不講廢話,想鎖定美本早申所有場次的家長,可以文末海報掃碼聯絡我們助手。
目前部分場次已開放報名,點選【預約】,開播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