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保時捷利空來襲,股價大跌!

4月29日,保時捷股份公司宣佈,2025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88.6億歐元,同比下降1.7%;銷售利潤7.6億歐元,同比下降40.6%;銷售回報率為8.6%,上年同期為14.2%;新車交付量為71470輛,同比下降7.9%。
此外,保時捷宣佈調整2025財年展望:營業收入介於370至380億歐元(此前預期390至400億歐元);銷售回報率介於6.5%至8.5%(此前預期10%至12%);汽車業務淨現金流利潤率介於4%至6%(此前預期7%至9%)。
因電動化程序放緩,保時捷決定對電池業務進行戰略調整。此前由其全資子公司Cellforce Group GmbH推進的高效能電池擴產計劃將不再獨立實施。基於此及其他電池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2025財年特殊費用總額將從8億歐元增至13億歐元。

受此影響,保時捷股價大跌,一度跌超7%。截至發稿,保時捷報44.94歐元/股,跌幅為4.24%,市值為205億歐元。

本月8日,保時捷公佈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車交付量資料。受中國和歐洲需求下降影響,該季度全球交付量為71470輛,同比減少8%。
具體到重點區域,中國市場交付量大幅下降42%,至9471輛,比去年同期少了近7000輛;歐洲交付量下降了10%。在德國本土市場,其交付量下降幅度也高達34%,至7495輛。不過,北美市場表現較好,交付量增長了37%,達到20698輛,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一些車型因進口問題導致交付推遲。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首次下滑。自2021年以9.57萬輛的交付量達到頂峰後,該品牌的銷量便一路走低,2024年交付量僅為5.69萬輛,同比下降28%,中國市場從保時捷全球第一大市場降至第三。今年第一季度則是延續了這一下滑態勢。
保時捷的銷量跌勢與近些年的智慧化和新能源轉型浪潮密切相關。當下中國消費者對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的期待遠超傳統豪華標籤,而保時捷產品在這方面缺乏競爭力。
另據中新經緯報道,有訊息稱,保時捷CEO奧博穆在2025上海車展期間表示,“保時捷考慮在華停售電動汽車”“保時捷不將小米當對手”。
4月29日,保時捷中國回應稱,上述訊息均是誤讀。“保時捷在中國仍將堅定不移地推進電動化程序,也將加快提供產品數智化本土解決方案。我們下一款純電車型將是全新的純電動Cayenne。”
保時捷中國稱,保時捷一直在密切關注中國市場上湧現的這些優秀品牌,也會非常認真地研究他們的產品。“確實中國造車企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但保時捷還是有自己無可取代的獨特性,保時捷依然是保時捷。”
保時捷中國表示,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客戶對保時捷的產品及價格定位依然是認可的,目前還沒有充足的理由在價格策略上進行調整
“對保時捷來說,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從受眾的角度出發,能夠打造出滿足消費者期待的產品,消費者是願意為之買單的,這是我們在過去75年的發展當中一直貫徹的原則,而且到目前為止都非常成功。”保時捷中國稱。
編輯|||金冥羽 杜波
校對|陳柯名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介面新聞、Wind、中新經緯、公開資料等

感謝關注每日經濟新聞,每天都有精彩資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