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2025五一福建三明峨嵋峰觀鳥行

CHH ID:落葉翩躚
2025年4月30-5.04有幸和愛人一起進行了一次為期5天的觀鳥之旅。本次旅程上海自駕,來回共計1760km,聽到看到79種鳥,包括國家一級的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等。回來後簡單做一個生態觀察記錄。以防有人問器材,說明一下:A6700, A7R3, 70-350, 200-600,都是廉價裝置,不足掛齒.—————————峨嵋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泰寧縣,總面積10299.59公頃。主要保護物件為極度瀕危的水生植物東方水韭及其棲息地——中山沼澤溼地群、全球瀕危的海南鳽與珍稀雉科鳥類及其棲息地、獨特的原生性亮葉水青岡落葉闊葉林。最高海拔為1714米,氣候依海拔高度而變化,因此造就了保護區內動植物的多樣性及垂直分佈性。區內分佈有維管束植物239科826屬1938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蛇足石杉、羅漢松、厚朴、金線蘭、傘花木等43種,其中一級保護2種、二級保護41種;脊椎動物100科371種,昆蟲30目266科189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藏酋猴、豹貓、白頸長尾雉、遊隼、陽彩臂金龜等58種,其中一級保護9種、二級保護49種。中山沼澤溼地群面積達80公頃,是中國南方典型的、面積最大的、結構最為完整的中山沼澤溼地。亮葉水青岡落葉闊葉林積達100公頃,是中國南方典型的、罕見的原生性落葉闊葉林。—————————-關於交通:可選擇高鐵+租車的方式。三明市有高鐵站,租車選擇也多。也可以坐火車到泰寧縣,缺點就是小縣城,選擇少一點。三明到泰寧火車40分鐘左右。因為從上海出發,時間合適的車次到站是三明站,而去泰寧的火車出發點又在三明北,所以本次行程我們乾脆自駕。不管是何種方式達到峨嵋峰,山路刷鳥一定要自駕。推薦一輛車3-4人的組合,前排兩人負責偵察,司機須做好隨時停車熄火的準備,副駕駛/後排人員隨時進行望遠鏡觀察和拍照。進保護區後,只有一條山路,共計約16km到山頂,不會迷路。—————————因為單程800km,我選擇了29日傍晚先開一半路程,到衢州住宿一晚。第二天早上繼續開車,於上午11點到達目的地。簡單休整後,開車進山摸排熟悉一下路況,為後續幾天的戰鬥作準備。↓灰背燕尾

↓鴛鴦

開車沒多久,2只灰胸竹雞在路邊覓食,車子距離也就3米遠。它們也不慌不忙,直到開窗亮出鏡頭,它們才發現人類存在,不緊不慢鑽進樹叢裡消失。開車到7k路碑附近,我們下車觀察,一處壓筍的木屋後面有動靜,我們悄悄走近想看看什麼情況,結果驚飛10米開外兩隻雉雞。看飛行的羽色,確認是白頸長尾雉。但是太快了,來不及拍照,它們已消失不見。再往山上開,一隻白鷳在路前方開始振翅求偶了,很快它發現了我們,飛跑了。後面才知道,這是本次行程中,與白鷳的最近距離了。在山頂通往慶雲寺的棧道那裡,我們遇到了一隊外國人,領隊是中國人。問了他們,原來是來自英國的。我說,Oh, It's a long journey. 他們指指灌木叢,說Bush Warbler. 我知道warbler是某種鶯,但不知道具體是什麼種,只好拿出懂鳥小程式,他們給我指了下,是棕褐短翅蝗鶯(Brown Bush Warbler)。這種鳥躲在灌木叢裡鳴唱,就是不出來,就算出來,也是很快又躲進草叢裡,太難拍到了。第一天鳥況這麼好,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民宿老闆說1號晚上還有一個觀鳥團入住,我們想著倒是可以加入他們,一起觀鳥,看到鳥的機率會變大,畢竟會多幾雙眼睛。5月1日,晴老闆建議我們5點出發,實際上是掐掉了4:30鬧鐘,6:30才出門: 太累了。開車到昨天發現白頸長尾雉的地方,期待再一次遇見它。結果一無所獲,一路上鳥況不好,開車到山頂停車場,往黃峰巖方向徒步。路上華南冠紋柳鶯白框鶲鶯的叫聲此起彼伏,就是看不見它們。白鷳看到了一群,它們遠遠的就發現了我們,並撤退到竹林深處。黃峰巖開滿了高山杜鵑,棕褐短翅蝗鶯就在離我們兩三米遠鳴唱,就是看不見它們。觀鳥收穫很少,林雕看見2只,紅頭長尾山雀拍到一隻。↓畫眉

↓紅頭長尾山雀

↓灰翅噪鶥

中午11點多下山準備吃午飯,半山腰又碰見了英國觀鳥團,中國領隊趴在路上拍攝,我停車前去湊熱鬧。是一條綠色的蛇,準備過馬路。我以為是竹葉青(後面問別人得知是灰腹綠錦蛇,無毒)。領隊招呼我注意來往車輛,別讓蛇給軋了,他們要離開了。我就護送它慢慢悠悠過馬路。↓灰腹綠錦蛇

下午休息了一會,上山後,按照民宿老闆推薦的,走了老觀鳥人路線。不過除了發現一群白鷳,其他也沒了。↓棕噪鶥

↓白鷳

不過又遇見了英國觀鳥團,只見他們在路邊架著單筒望遠鏡。我們下車後,得知是一隻白頸長尾雉。借他們的施華洛世奇單筒望了一眼,真是隱蔽。用自帶的單筒都望不見在哪裡。下山後,老闆說的觀鳥團已經在吃飯了,原來是來自武漢觀鳥會的鳥友,一行6人。和他們愉快的約好了明天一起上山觀鳥,暫定明天5:30出發,刷一圈下山再吃早飯。5月2日, 晴人多就是好,半路停車,看到了不少林鳥,可惜都沒怎麼拍好。慶雲寺房簷下的煙腹毛腳燕非常多,拍了個夠。↓煙腹毛腳燕

8點下山後,車隊第一輛車突然停車,是發現了情況。後面輛車也順勢停下,拿好裝備下車。是黃腹角雉!它見人後也不躲閃,自顧自覓食,個性屬實呆笨,變成國一是有部分性格原因的。↓黃腹角雉

吃完早飯,一隊人在村莊附近觀鳥。黃頰山雀在育雛,髮型是個精神小夥。空中有赤腹鷹鳳頭鷹盤旋。↓黃頰山雀

下午進山後,收穫寥寥,拍到了清晰版灰胸竹雞棕噪鶥膽子也很大,在灰胸竹雞附近覓食。↓灰胸竹雞

樹林裡發現一隻倭花鼠。隊友們紛紛說我怎麼發現的,它這麼小,一動不動。哈哈。

附:黃腹角雉是我國的特有鳥種。1857年,約翰·古爾德根據採自福建省武夷山掛墩地區的標本為黃腹角雉定名 “Tragopan caboti”。屬名“Tragopan”源於希臘語,有“山羊”和“臉”的意思,可能是因為角雉屬鳥類在求偶等行為時展現出的獨特面部特徵和肉質角等,讓人聯想到山羊的某些特徵。在有拉丁學名前,我們古人叫它“吐綬鳥”。宋人李易有詩《詠吐綬雞》:昔人仙去斷丹梯,憔悴深山吐綬雞。百轉和鳴非我事,漫將錦服擅幽棲。5月3日, 晴今天吸取昨日教訓,4:30起床,5:00出門。出發前說好,如果麗星鷯鶥的鳴唱和昨天一樣很近,今天值得等待一下拍攝。果不其然,魔性的鳴唱又出現了。我們播放放了一段它的鳴唱,成功把它引了出來,麗星鷯鶥在我們附近歌唱了。大夥一頓拍攝,我也順利加新。要知道去年在福州森林公園,我只能遠遠地聽到叫聲。看了下照片拍攝時間,是5:40分。↓麗星鷯鶥

今天的早餐是民宿老闆提前準備的饅頭雞蛋。7:30在山頂吃完後,一行人往氣象站方向徒步。很幸運,終於拍清楚了無處不在的栗頭鶲鶯,以及華南冠紋柳鶯↓栗頭鶲鶯

↓華南冠紋柳鶯

8:30左右,大家在樹叢裡找紅翅鵙鶥,我用望遠鏡調焦,視野裡出現了一隻藍色小鳥,而且頸部有一橫斑,我脫口而出三個字:小仙鶲!它在樹林深處跳來跳去,一遍鳴唱。隊員們先後找到角度拍攝了下來。↓小仙鶲

路上遇到了附件本地地一個觀鳥領隊,帶的是親子團。她也和我們抱怨,最近鳥況不好,天氣晴,鳥都不活躍。下雨後,天氣霧濛濛的時候,鳥況最好,她還見過黃腹角雉待著寶寶過馬路的場景。她給我們提示說,12K-13K一段,是峨嵋峰的精華,鳥浪一波接著一波。但是這幾天不對勁,我想這也和五一車子很多有關係,幾十輛車來回地毯式的搜尋,鳥兒們怕了怕了。下午16:40分,有人招呼我們,是山頂賓館那裡的山坡處,有黃腹角雉進來了。原來是賓館的人開闢了一個鳥塘,經常在這餵飯。黃腹角雉會穩定出沒,來吃大米飯。聽人說,它們每天早上9:00就會出現吃早飯。國一在此處變成了家雞,而且和人距離非常近。根據這幾天的經驗,各類雉雞的怕人等級應是黃腹角雉<灰胸竹雞<白鷳<白頸長尾雉勺雞無緣看到,也是峨嵋峰最難看見的雞,就無法參與排名。↓黃腹角雉,雄+雌

↓栗頸鳳鶥

↓黃頰山雀

↓白眉鶇

5月4日,晴今天繼續5:00出門,我所在的第二輛車聽到了奇怪了叫聲,懂鳥顯示是“褐頂雀鶥“,機率高達90%多,且沒有第二種可能”。下車和它死磕,它終於出現了,可惜沒拍好,光線太暗了。而對講機裡傳來前車的播報:白鷳雌鳥過馬路,但無緣看到了。殺到昨天推薦的12K處,今天拍到了清晰版黑頦鳳鶥↓黑頦鳳鶥

↓白額燕尾

竹啄木鳥,冕雀的聲音都聽到了,嘗試追蹤它們,但都失敗了。還遇到了浙J的鳥友阿姨,獨腳架上扛著600定,失望地和我們吐槽,這裡地鳥一點都不友好。這點我很贊同,鳥兒們太怕人了,只有清晨一會工夫,視窗期太短暫了,太陽一升起,鳥兒就不活躍了。快十點了,行程接近尾聲,林雕飛出來為我們送行。在等另外一輛車的時候,我又記錄了本次行程最後一種鳥:叉尾太陽鳥。它在勤奮地吸食花蜜。↓林雕

我們去民宿補了一覺,下午出發,繼續衢州過夜。第二天順利到達。高速略堵。行程回顧:峨嵋峰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氣溫涼爽宜人。在山頂,車外溫度顯示只有11°,風又大,吹的瑟瑟發抖。植被非常豐富,高山杜鵑四處盛開,美不勝收。我們遇見了3個觀鳥團。還碰見一輛車,停在盤山公路轉角處,問他們,回答說是在車裡蹲勺雞。也不知他們等到了沒,耗時多久。我們還遇見了一車人,專門來拍花拍植物。感謝大自然的饋贈,讓我們去除班味。附上本次鳥種名單:

另外,前一陣子,各地文旅紛紛@李現,請他來xx ”打鳥“。但是我從來不用這個詞語,只用”觀鳥“。原因我引用一篇公眾號文章:“打鳥”輕巧地將鏡頭另一端的野生動物客體化的同時,也把這一端的人類預設為世界的中心,萬物的尺度。我出門是為了觀察生靈的行為,感受自我的渺小,我以望遠鏡筒和鏡頭為臍帶,從自然獲取養分,以過上另一種生活方式。在另一些人眼中,我手中提供安全觀察距離的長焦鏡頭,似乎與奪取生命的槍口沒有區別。生物學上,“趨同進化”指的是不同的物種在相似的環境或生存壓力下,即使沒有共同的祖先,也會演化出相似的結構、功能或特徵。同為人類,因用語選擇不同,而產生的觀念分歧與圈層差異,又會把我們導向怎樣的未來呢?寫在最後,如果你覺得觀鳥太拗口,又不想再說“打鳥”,可以參考臺灣對Birding的本地化用語:賞鳥。語言的更新雖然緩慢,但並非不可能。感謝老婆,早起貪黑辛苦陪伴。感謝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