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為世人留下許多千古佳句。他的詞風格多變,時而豪情萬丈如 「氣吞萬里如虎」,時而婉轉悱惻似 「脈脈此情誰訴」 。「用典」是辛棄疾寫詞的一大特色,但為什麼部分讀者認為,辛棄疾用典的詞作,相比不用典的詞,反而稍顯遜色?你是否讀懂了辛棄疾詞中用典的深意?一起來看答主@南行兮 的詩詞品鑑。
我為什麼總覺得辛棄疾用典的詞寫的很一般,而不用典的寫的很好?
|答主:南行兮
因為有些典他用得實在太好了,也太隱晦了。
比如《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裡的:山深聞鷓鴣。
上課時老師只會拿著教材說這是因為鷓鴣的叫聲聽起來是「行不得也哥哥」,哀怨悽苦,用來寄託他的愁緒。
反正也講不出別的什麼,就給你用鷓鴣的聲音來說辛棄疾的內心。
我讀書這麼多年,從來還沒有看到一個人把「鷓鴣」講好,這首詞他們也就理解得非常淺了。
我經常給朋友在說,辛棄疾用典是學的屈原。他的詞,是蘊含著屈原那種「踽踽獨行」的意境的。他的所有的用典,也是在類似屈原的手法,說自己的失望和難過。
這首《菩薩蠻》寫自己北望,而寫鷓鴣懷南,才是愁的根源。
講《菩薩蠻》一定要把鷓鴣講清楚。
鷓鴣這種鳥,在唐宋就已經被文人們認識得很多了。
說它像母野雞,飛的時候永遠向南而不向北。
「鳥像雌雉,名鷓鴣,其志懷南,不向北徂。」
這是唐宋時期人們對鷓鴣鳥的總結。
柔媚,懷南,終生不向北。
這是典型的屈原手筆,用來諷喻君主和朝廷的。
整個國家像一個鷓鴣鳥一樣,往南邊的深處躲,他能不悲愁嗎?
我說只有理解了鷓鴣,才能理解這首菩薩蠻。因為這首詞寫的是他一個人北望,而一整個時代懷南。
他在那一刻感受到的是屈原舉世獨醒,舉世獨行。
我們來仔細分解這首詞,先說上闋: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1176年辛棄疾在江西做提點刑獄。這一年金兵攻入江西,百姓受害,整個地方倉惶不堪。
辛棄疾在滿目瘡痍的情況下,登上了鬱孤臺。將江水和國家受難的淚水寫在了一起。
以水有多深,淚就有多深為這首詞開篇。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登臺北望。
鬱孤臺本來就有人雖卑微,心繫魏闕的歷史背景。和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相通。
辛棄疾站在這樣的臺上,也是心繫家國。
登臺北望,看到的是無數江山。
北望看到江山,這本身應該屬於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登臺遠望,江山入眼。
正常情況當豪情壯志。
可是辛棄疾壯不了,因為江山淪陷,這樣的江山屬於金人之手,被強敵踐踏。所以江山越美,內心才越悲慟。
從而頂針引出下闋: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大多材料翻譯為青山遮不住江水,江水還是會東流。
其實這個「遮不住」,當應理解為「護不了」。
這麼好的江山我們保護不了,從前屬於我們的大宋,一去不復返。
看江山,然後嘆江山。
北望蕭索,基調在這裡呢。
不是說青山遮江水,是人沒本事,護不住大好河山,舊日盛景滾滾東去。
時勢如此,如果大家都有心齊力挽回,也許還有希望。
但官家的心不在此啊。
就在辛棄疾痛心北望的過程中,在他看著北方的群山壯景時。在向南的深山裡,傳來聲聲堅定地鷓鴣叫。
這鷓鴣叫幾乎讓辛棄疾肝腸寸斷。
他從鷓鴣中猛然醒悟過來,那些目下居住在江山中的官家朝廷,他們是沒有北望之心的,他們只有懷南之志。
也許是一隻鷓鴣,也許是一群鷓鴣,在那裡嘰嘰喳喳,從深山裡急急忙忙,邊飛邊叫,向南而去,絕不回頭,絕不回頭。
一切都是日暮窮途的徵兆,怎麼能不愁呢。
辛棄疾用江山北望說自己,用鷓鴣南飛說朝廷。
用了屈原的手法,用了無形的典故知識。只把那些說不出口的踽踽獨行付諸筆端。
愁絕如流。
從《青玉案·元夕》裡看辛棄疾用屈原的手法,表達無比的失望。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般都會解釋為找了半天發現其實就在身邊,現在常常用來形容愛情。
目前普遍的理解是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雲之中尋覓一位立於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最後在不經意間發現了她。
我感覺有些不太對味,因為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最終總歸是找到了人,只要找到了人,其實就是實現了目的。如果是凸現了這個孤高的女子,不如不找到她,免落俗套。
所以我認為最後不是為了凸現女子的孤高的,恰恰是寫女子「有眼無珠,不識寶器」。如果用屈原寫離騷的手法去理解,把火樹銀花都看成是辛棄疾自比,把蛾兒雪柳黃金縷都看成是皇帝。
這首詞,就有無窮的憂愁了。
元宵節是一個盡情展示的節日。這一天宵禁大開,上至天子百官,下到販夫走卒,都會穿戴整齊,走出家門,好好的逛一逛,好好的看一看。
所有人都會把自己璀璨奪目的一面展示出來。
這是為數不多的,正大光明的把自己表現出去的一天。景色太好了: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看著這般耀眼奪目的世界,看著街面上所有人都在拼命鬥彩。
世人們盡情綻放,渴望博得關注。
他忽然覺得那些煙火繁花像極了心懷大志,滿腹經綸的自己,跟自己盡情賣弄文武才情如出一轍。
辛棄疾的一生,都是在渴望綻放和渴望被認同的。
他的萬字平戎策,錦繡珠璣,多麼希望被發現和欣賞啊。
可是呢?可是縱然再奪目繁華,也有人不以為意。
屈原用香草美人,比喻楚王。
擅長用典的辛棄疾,在這裡同樣用了類似的手法。
他用最富貴逼人,見慣稀奇古怪的女子,比喻皇帝。
這些女人不在意這樣的煙火繁花,她們只是當做尋常俗物,取笑一番就走開了。根本不會流連忘返。
一如皇帝對自己無動於衷一樣。展示得再美,也不能俘獲她們的心靈。
下闋的對比非常強烈: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貴人嬌女經過,本想稍作挽留,賣力吸引。誰成想她只是輕飄飄的就走開了,他們趕緊的去追。找了半天,貴人卻嫌太吵太鬧,她要安靜安靜。
你想把最璀璨的一面給她,她卻只願在黑暗之中。
燈火闌珊處總讓人覺得很有詩意,很浪漫。
然而真的如此嗎?
鬧市長街的盡頭,燈火將滅未滅,一片淒涼,除了昏昏暗暗,還能有什麼呢?
辛棄疾拿著自己的錦繡文章,追著皇帝跑,想讓他看,他卻不想看,不要看。他寧願待在他找不到的地方,僅此而已。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找了那麼久,突然看到,他其實不在光明裡,而在黑暗裡。
這時候,才是真正的失望和落魄呢。
找了一輩子的辛棄疾,找到最後才看清皇帝的心意。不是自己不好看,是他不要看。
如屈原一樣的失望傷心,灌滿愁腸。
他望著這喧鬧的世界,填下了這首斷腸之語。
燈火闌珊,既是皇帝願處黑暗的隱喻,也是國家前途將滅未滅的隱喻。

欣賞一首好詞,需要讀者的豐富解讀。
小說創作話題下優秀答主@Zpuzzle 從詩詞創作的角度,詳細品鑑了古詩詞中的用典手法。
答主@耶律文宗 認為「因為沒有從典故中琢磨作者的生情細意。」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吧~
題圖來源:《西北偏北》
為什麼「甲亢哥」中國行直播火爆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