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金庸+徐克”兩個名字一起出現,武俠迷集體沸騰是必然的事。春節檔即將上映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也早在2023年5月官宣陣容時,就已未播先火。原因也顯而易見。

武俠迷可能知道,1958年,香港峨眉電影拍攝的第一部金庸小說改編版電影,就是《射鵰英雄傳》,導演是曾拍過70多部《黃飛鴻》系列電影的胡鵬。而《射鵰英雄傳》也是金庸被改編次數最多的小說。66年是個漫長的時間跨度。但似乎每個時代的人,都能重複找到具象化去愛金庸武俠的方式。

1958年影版《射鵰英雄傳》(圖片來自網路)
因此,有人說,武俠是根植於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也有人說,與其說愛武俠,不如說我們愛那個心中虛擬的理想世界。愛武俠帶給我們的沉浸式做夢體驗。
在快意恩仇、刀劍如夢的江湖裡,大俠客頂天立地,小人物恩怨分明。在封閉狹隘的年代,金庸以筆掃千軍,用武學招式構造一個江湖,教會很多人想象更遼闊的世界,也燃起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仗劍走天涯”的叛逆世俗的勇氣。
武俠迷在江湖夢裡盛放的,是在現實社會難以獲得的暢快與自由。也因此,金庸武俠誕生至今,人們為「俠」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意義。
江湖這場好夢,不會有完結篇。中國人愛武俠,正如西方人愛騎士,本質都是內心深處堅如磐石的對超出人類能力的追求的嚮往。但今天我想聊的,是武俠裡的“俠之大者”、真誠大義之外的東西——武俠的「武」,是什麼?
動作
YIQIYINGCHUANG
動作設計,是武俠動作片創作的靈魂。也是相對於音樂、攝影、美術、剪輯等,唯一一個在中國誕生、獻給世界影壇的電影職位。
回到中國武俠電影90多年曆史,成百上千種動作場面。這些場面或者是某種動作形態的集中展現。比如創造了中國電影領域多個第一的功夫片《少林寺》,從創作上看,《少林寺》在海內外引起巨大轟動的主要原因,在於實地拍攝和真功夫表演。

1982年上映電影《少林寺》
而據不完全統計,被武俠功夫片作為直接表現物件的中國武術拳種有近20門。《太極張三丰》的太極拳、《八卦蓮花掌》的八卦掌、《醉拳》的醉拳、《南拳王》的洪拳等等。

1993年上映電影《太極張三丰》
或者是集中動作形態的雜糅變種。比如《黃飛鴻》系列電影中舞獅,本身是民俗表演,也是一種戲劇情節。
再比如《十面埋伏》裡,章子怡在牡丹坊上演了一場水袖舞,其中“仙人指路”等舞蹈動作也是借鑑水袖舞和紅綢舞的藝術形象。優美的舞蹈,起落有致的韻律,卻潛藏著奪劍殺人的目的,是舞蹈與打鬥動作結合的典範。

2004年上映電影《十面埋伏》
這還不包括以“南拳北腿”為背景的無具體門派特色的功夫片。還有比作為戲曲藝術的雜技含義更廣的豐富民間技藝。以及中國戲劇史上早有記載的“武舞表演”。
好萊塢電影《駭客帝國》中,基努·裡維斯以“鐵板橋”躲過對手子彈的動作設計,也是中國武術“腰馬合一”與西方電影特技結合後的呈現。
因此,中國的武俠動作片,是根植於有幾千年發展史的中華武術文化的。“武”是中華武術文化,是武俠動作電影動作形態的現實原型。可以有底氣地說,中國武術文化對動作片這一特殊型別電影,既有啟蒙意義,也有終極價值。
金庸武俠小說的一大特點,也是描寫的武功相對寫實,有充足的武學文化依據。徐克也曾在公開訪談中談到對中國武術的理解。在他看來,中國武術是經歷很長曆史累澱形成的智慧和科學。“我們往往只看到一個動作的外貌,其實它建立在很多物理關係和空間關係之上,其轉移和人體骨骼的運動,包括很多空間的控制和防守,都有很精彩的數學和物理上的組成關係。”
雖然是導演,而非武術指導,但在其執導的動作電影裡,徐克才是最終的動作掌門人。看過出自他手的他分鏡設計畫稿,就能理解為什麼。

徐克執導《龍門飛甲》分鏡畫稿
有對武學的深入研究和挖掘打底,加上有把複雜敘事轉化成準確動作語言的內功,從而做到用武術主題創作畫面,設計動作,一個簡單的出招,一個細微的轉身,都是對人物情感的刻畫,都是藝術語言的創造,都是故事。
這個春節,我們在馬來西亞特別設定了一門動作表演課。由擁有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等多重身份,2021年憑藉《野蠻人入侵》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並斬獲分量頗重的評委會大獎的陳翠梅,協同專業武學老師共同擔任,帶你破解動作電影的奧義,向大師看齊。

意境
YIQIYINGCHUANG
中國武術一招一式都有出處,門派繁多,技術形態各異。而武打動作藝術化的理念,也發端於古代武俠文學裡的武功描寫。從動作設計美學風格角度看,浪漫主義美學傾向,唯美詩意的視覺表達,也是動作電影中“武”所呈現的。
比如將動作場面“詩意”化的《英雄》。影片裡無名、殘劍的“九寨溝之戰”,用舞蹈般的動作淡化殺氣、創造美感。而四分多鐘的打鬥段落,真正用來展現雙方交手的畫面,只佔了八分之一。大量鏡頭用於間接表現雙方在水上追逐、起伏的動作。

這種意在表現打鬥之外含義的特殊處理方式,不失為一種對“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空靈意境的詮釋。
再比如《臥虎藏龍》裡,李慕白用樹枝教訓手持青冥劍的玉嬌龍,身體動作與臺詞的結合也在表達“捨己從人”、“我順人背”的武學意境、人生哲理。

而綠色的基調、悠揚的音樂、竹葉打鬥、勻速運動、遠景與長鏡頭等等這些場景、音樂、鏡頭、剪輯、威亞的設計,在表達“空靈”意境同時,也讓功夫高手看起來出神入化。
一部好的武打片,除了在動作上出類拔萃,文武戲搭配上也要用心設計。不同劇情、環境、人物、道具等條件下,不同風格動作片,要設計出不一樣的動作,要以“武”立足,基於對“武”的深刻理解、合理想象,融合動作設計美學。
把“動作”與“意境”用一個詞概括,其實是“虛實相生”的禪意哲學。招式與內功,黑與白,真與假,明與暗,陰與陽,是中國別樣武俠打戲的核心,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金庸的武俠之所以迷人,也正因為如此,不只有帶入主角練成降龍十八掌成為“英雄”的精神快感,也有對歷史、民族、道義的思考,也有在宏大命題之外的,給“普通人”啟迪的切實人生指引。

做到把動作與意境,形式與內容精妙融合相得益彰,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積跬步,才能致千里。但掌握核心方法,有高手近身指導,能讓學習少走彎路,創作事半功倍。
接下來,向你認真推薦這門集合“動作表演理論+武術動作實踐”課。為什麼希望你學“動作表演課”,理由很簡單,作為影視工作者,把老祖宗的東西——中國武學,學透、學精,領悟武學真諦,然後守正創新做出叫好的作品,是一件能讓你職業履歷升值,也能幫助你獲得職業成就感的事。
去年是藝考改革落地第一年,“動作表演”專業方向首次被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以中央戲劇學院動作表演專業為例,專科課程設定有大學通識教育、戲劇表演聲臺形表,以及武術、搏擊、馬術等課程。
自有電影以來,無論是以真實武功為表現手段的功夫片,還是虛實相生禪意哲學的武俠動作片,都稱得上電影史上獨特風景。而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是動作片越來越少,當下青年動作表演人才嚴重缺失。
因此,無論你是演員、導演、攝影師、製片人,或是其他工種的影視從業者,在當下這個“重啟中國動作片”的節點選準賽道,錨定目標,不管是選擇起點,還是轉行另闢蹊徑,都是一個值得選擇的方向。
當然,前提是你熱愛,或肯堅持。這門課,就是從動作表演理論基礎講起,搭配武術老師實踐教學,同時有導演陳翠梅在故事創作、角色設計、動作設計等每個方面給你把關,一步一步帶你完成作品。下面是具體課程大綱,學習安排,希望你仔細閱讀。

總結來說,這是一次以完成動作電影劇本撰寫,把劇本拍出來為最終目標的,動作電影實踐課。無論你是導演、演員、攝影、製片,或是影視院校學生、從業者。8天學完,不能替你保證你一定能交出一份拿得出手的作品。但只要跟著老師認真學,必定能大大加深你對動作表演的藝術理解、作品輸出能力。
如果仔細看詳細到每天每小節的課程大綱,就能想到會講得多細了。比如動作表演理論,和武術課部分內容,導演會邀請專業武術老師來共同授課。5天理論學習,從東西方動作表演的歷史演變、武器種類及運用,到人物設計和敘事技巧,涉及一部動作影片方方面面都會一一講到。
3天實戰演練,透過分組練習和經典場面再現,進一步幫你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深入探索動作表演的奧秘。3天的拍攝實踐裡,陳翠梅導演會指導你拍攝一段3分鐘的動作場面戲,同時作為結業作品,頒發結業證書。課程原價25800元/人。老學員、拼團報名省6000天,優惠後價格是19800元/人。
動作片為什麼打?如何從武術主題出發創作故事?武打動作如何設計得有功夫、有詩意、有戲劇性,有武功意境?如何於情理之中,又不落窠臼地呈現武藝、武術思想?在8天交流學習,陳翠梅導演會一次集中把動作片中功夫如何呈現、怎麼講好故事、主題、敘事、風格、節奏、拍攝、特效、剪輯等內容,都給你講清楚。
動作表演表達的不止是力量或美感本身,更有角色運動背後的動機和意義、獨具東方意蘊的禪意哲學。相信在陳翠梅導演的啟發下,你會發現更多更深層的「動作表演」的奧義,並能落實到自己的創作中。這個春節假期(2月3日-2月11日),馬來西亞見!

作者 | 輕舟
排版 | Anethyst
「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益 起 推 薦
更 多 課 程 介 紹 | 專 業 幹 貨 分 享
關 注【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