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他能把武俠電影復活

在武俠的世界裡,金庸先生無疑是一座高山。
而他創作的《射鵰英雄傳》,原著洋洋灑灑百萬餘字,人物眾多,情節紛繁複雜,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也是電影人們希望攀登的一座山峰。
徐克導演選擇將這樣一部鴻篇鉅製改編成一部僅有146分鐘的電影,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而他憑藉著自己卓越的才華,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在當下這個時代,武俠題材似乎漸漸被人們所忽視,許多人都對武俠電影持懷疑態度,認為它們已經過時。
然而,《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武俠的生命力。它以其精彩的劇情、精湛的表演和震撼的動作畫面,讓觀眾們眼前一亮,彷彿重新回到了那個武俠的黃金時代。
在故事篇幅的選擇上,影片極為巧妙地選取了原著末尾七章作為藍本,聚焦於郭靖與義父大汗之間的分裂和對抗來展開講述。
這一決策堪稱神來之筆,以如此微小的切口切入原著那宏大的世界觀,既充分展現了對原著作者的尊重,又不動聲色地注入了徐克導演個人理解與影像風格。
為什麼最後七章如此重要?郭靖如同“綠野仙蹤”一般,在江湖這個“奧茲國”遊歷、成長一番,歸來時他需要面對真正現實的問題:婚約在身的華箏,還是相濡以沫的黃蓉?這兩個女性角色背後所代表的,是養他的草原和生他的大宋,他到底應該如何選擇?
從大宋回到草原,實際上郭靖需要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弒父”。郭靖與大汗的立場和觀念截然不同,隨著故事的發展,郭靖越發看清了大汗對他的謀算與控制。大汗將他視為實現自己野心的工具,而郭靖卻心懷家國天下。這種矛盾的激化,最終促使郭靖堅定自我,迴歸到自己真正的故土。
與郭靖“弒父”相對應,是黃蓉也有著精神上的“斷親”。她在片中有句臺詞是“別總是把我和我爹扯在一起”。我們熟悉的《射鵰英雄傳》中的五絕,在片中只重點出現了歐陽鋒。一燈大師、洪七公都是一閃而過,黃蓉的父親黃藥師更是不見蹤影。
桃花島在片中所代表的是一種隱士精神,面對江湖紛擾、天下紛爭,選擇自闢一片天地,安然隱逸。當黃蓉看到世間苦難的時候,她沒有辦法再回到桃花島,繼續過著“歸園田居”的生活。尤其與郭靖相識相戀之後,她更想在亂世之中有自己的作為。
某種程度上,歐陽鋒成了江湖的一個極致代表,與大汗形成一組對應關係。他們仿若定海神針一般,穩穩地撐起了故事的框架。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江湖與廟堂的彼此拉扯,才促成了郭靖的覺醒和蛻變。
歐陽鋒的狠辣與狡詐,大汗的野心與權謀,都成為了郭靖成長道路上的重重考驗。在與他們的一次次交鋒與碰撞中,郭靖逐漸看清了世間的險惡,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內心的信念,從而實現了從一個懵懂少年到“俠之大者”的成長。
回顧郭靖的成長曆程,實則是一場關於“俠”的深刻探討。
何為真正的“俠”?是在面對強權與誘惑時,依然堅守內心的正義;是在民族大義與個人情感的衝突中,毫不猶豫地選擇守護家國與百姓。
而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更是一大亮點。
黃蓉、華箏、李萍,她們絕非是那種僅僅作為鑲邊的情愛點綴而存在的人物,每一個女性都擁有著屬於自己的人物弧光和高光時刻,她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俠”的另一種模樣。徐克導演不愧是擅長刻畫女性形象的大師,他賦予了這些女性角色鮮活的生命力。
以黃蓉和華箏為例,她們並非是彼此嫉妒的情敵,而是作為女俠、公主展現出了令人欽佩的特質。黃蓉主動追求自己的愛情,從不被動等待他人的選擇。當她發現與郭靖的感情可能會面臨困境時,她勇於抽身,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其中。
華箏亦是如此,她在感受到被黃蓉欺瞞後,雖曾向黃蓉發起決鬥,但這並非是出於狹隘的嫉妒或怨恨,而是基於友情層面的一種受傷後的衝動。而在關鍵時刻,她們又能夠互相體諒,真正做到了女性理解女性,完美地詮釋了“拒絕雌競,不戀愛腦”的理念。
在過去的影視改編中,華箏的塑造往往比較單一,好像除了青梅竹馬,她再沒有別的故事。而在徐克導演的版本里,華箏體現出了精神上的獨立。在大汗傷害郭靖母子後,她決意將二人送離草原,也不擔心自己會遭受什麼樣的懲罰。
原著中的李萍作為郭靖的母親,著墨不多,但她是最動人的女性角色之一。獨自一人帶著孩子躲避追殺逃到大漠,把郭靖養大成人。她看似是最平凡的婦女,但是始終堅守民族大義,有著非凡的勇氣與智慧。她讓我們明白,“俠”並不一定需要武功蓋世。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武俠電影,《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十分適合在春節檔。
對於父母一輩來說,它能夠讓他們重憶青春,重溫那段沉浸在金庸武俠世界裡的美好時光。而對於孩子們而言,他們可以透過這部影片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武俠精神、家國情懷的豐富內涵。
《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也不僅僅是一部武俠電影,更是一次對經典的致敬與創新。徐克用他獨特的視角和手法,賦予了這個泛黃的故事新的生命力。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武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感受到了中華兒女骨子裡那份不變的俠義情懷。它讓我們相信,只要用心去創作,武俠永遠不會過時;只要真誠地表達,經典永遠值得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