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文人俠客夢—— 陳平原講武俠》已上線B站
識別圖中二維碼,試看課程“武俠”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話題,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俠客。
刀劍

《管子》裡說:
“葛盧之山發而出水,
金從之,
蚩尤受而制之,
以為劍、鎧、矛、戟。”
寶劍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武器之一,
在中國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
在武俠小說中,
“劍”所指喻的行俠觀念,
是正義,也是一種道德的要求。
恩仇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報恩仇”的觀念,
主張“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陸小鳳·遠山傳歌聲》中,
西門吹雪說的一段話,
精彩地描繪出古人的快意恩仇:
“這世上永遠都有殺不盡的背信無義之人,
當你一劍刺入他們的咽喉,
眼看著血花在你劍下綻開,
你若能看得見那一瞬間的燦爛輝煌,
就會知道那種美是絕沒有任何事能比得上的。”
報恩與復仇,
已成武俠小說中至關重要的行俠主題。
其背後蘊藏的文化內涵,
究竟是“俠”的靈魂,
還是人性的某種缺陷?
江湖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在這一千古名句裡,
“江湖”和“廟堂”是一組相對的概念。
“廟堂”指的是朝廷,
是政治生活,是名利。
“江湖”是遠離朝廷的世界,
是俠客的避難所。
作為行俠背景,
虛擬化的江湖世界
構成了武俠小說的典型場景。
而江湖規矩,
成為道德化了的“法律”。
在江湖中人人講義氣,
但義氣不一定等於正義。
漫遊

關於漫遊,
《神鵰俠侶》中有段經典的描寫:
“某一日風雨如晦,楊過心有所感,
當下腰懸木劍,身披敝袍,
一人一雕,悄然西去,
自此足跡所至,
踏遍了中原江南之地。”
在武俠小說中,
旅途往往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漫遊”不再只是結構故事的線索,
而成了導向俠客心靈的啟悟,
以及某種人生境界的實現。

武俠
首先是一種歷史事實,
其次是一種文學現象,
最重要的是一種精神。
大俠精神作為武俠小說的靈魂,
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化意蘊。
對於想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來說,
武俠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切入口。


識別圖中二維碼,試看課程
陳平原 口述
內容整理自《千古文人俠客夢:北大陳平原講武俠》
同學們好,我是陳平原。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每天都要遵守各種各樣的規則。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人,可在內心深處,我想,很多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念頭:假如我有超能力,我可以行俠仗義,我可以扶危濟困,這感覺多好啊。這種衝動,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詞:武俠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俠客。
武俠當然是一箇中國曆史上客觀存在的事件、人物和現象,日後經由魏晉隋唐一直以降的中國曆代文人的渲染,變成一種重要的文學作品,從詩詞到戲曲,到小說,到影視,到遊戲。對於很多想了解中國人、中國文化的人來說,武俠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口。

2024年1月31日,香港文化博物館,改編自金庸小說題材的漫畫。(圖/阿燦)
武俠小說最近流行的年代,大概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一直到上個世紀末。當時有過氣功熱,有“特異功能”熱,很多人甚至相信武俠小說裡寫的武功都是真的。可是,現在很多人都不相信這些了,人們感興趣的是科學、科幻,喜歡看《星球大戰》,喜歡“鋼鐵俠”。那“武俠精神”在今天,是不是已經“死”了呢?
我的結論是,不是這樣的。在中國的歷史裡,武俠精神一直都存在。武俠精神在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形式結合,誕生出各種各樣的作品。武俠作品的形式會變化,但是武俠精神不會消失。
過去,很少有人用學術的眼光和態度研究武俠小說。我在三十三年前寫了《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型別研究》,這本著作是我所有的著作裡面銷行最廣,而且閱讀面最廣,翻譯成外文也比較多的一本著作。

在接下來的課程裡,我將和大家一起探索這些問題。
武俠小說是從哪來的?什麼是中國古代的俠客?何為武俠精神?那種精神或文化又是如何變成今天影視中這個樣子的?
在武俠小說裡,俠客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俠客為何總是浪跡天涯?他們為什麼喜歡使用寶劍?
另外,寫武俠小說有“秘訣”嗎?武俠小說的經典路數是什麼樣的?武俠小說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沈從文先生說:“遊俠者精神的浸潤,產生過去,且將形成未來”。這裡的遊俠精神,是庸碌人生觀的對立面。
遊俠精神可以說是亙古荒原上,數朵慘淡而悽豔的小紅花,它使得整個生活不至於太枯燥空寂
俠客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歷史的深處,可是,後人將永遠銘記那令人心醉的輝煌意象:
壯士篇
魏晉·張華
天地相震盪,回薄不知窮。
人物稟常格,有始必有終。
年時俯仰過,功名宜速崇。
壯士懷憤激,安能守虛沖?
乘我大宛馬,撫我繁弱弓。
長劍橫九野,高冠拂玄穹。
慷慨成素霓,嘯吒起清風。
震響駭八荒,奮威曜四戎。
濯鱗滄海畔,馳騁大漠中。
獨步聖明世,四海稱英雄。
▽
歡迎你來到,陳平原教授的武俠小說專題課,
讓我們一起探究遊俠文化和武俠小說背後的奧秘。

🛒訂閱課程: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






🌟《千古文人俠客夢—— 陳平原講武俠》
已上線B站
點選
“閱讀原文”
,試看課程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