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六神磊磊
一
武俠不行了,和奧運會能扯到一起嗎?
你別說,還真有關係。
昨天看巴黎奧運開幕式,忽然想到一件事:
巴黎上次開奧運會是1924年,恰恰是一百年前。
那會我們是什麼狀況?競技體育幾乎為零,人民體質很差。泱泱大國,數億人口,找不出一個選手來比賽。
還要再過8年,才有一個獨苗劉長春去參加洛杉磯奧運會。
乃至到了再後來的柏林奧運會,一百多人的中國代表團,幾乎所有專案都在初賽即遭淘汰。
漫畫家黃任之就畫了個《中國世運選手爭光歸國圖》:在奧運五環旗下,運動員高舉著大鴨蛋回來了。

那麼在百年之前的1924年,我們的什麼東西很行呢?
答案是武俠小說很行。
當時恰好是武俠小說大爆發的時代。平江不肖生,還有“五大俠”還珠樓主、宮白羽、鄭證因、朱貞木、王度廬,都是那時候出現的。
《江湖奇俠傳》《蜀山劍俠傳》《臥虎藏龍》《十二金錢鏢》《荒江女俠》等作品都風靡一時。
這是一個有趣的聯絡:當國民的體質最差、競技體育最差的時候,我們的武俠故事就很行,形成一種身體和想象的巧妙的反比。
二
比如我們當時跑步不行、跳高不行。
8年後洛杉磯奧運會,才好容易派出了個名將劉長春,在奧運會上100米預賽小組第5,200米預賽小組第4,均無緣決賽。當然這裡面也有舟車勞頓的因素。
而當時武俠裡恰恰相反,我們的輕功很行。大俠們登萍渡水,如履平地。
1921年,常傑淼的《雍正劍俠圖》裡出現一門絕世神技——左腳踩右腳:
“身子剛要往下落,右腳面一挺,左腳尖兒一頂右腳尖兒,左肩往上挑,右肩往下沉,‘噌’地一下,出去一丈五六……”
又比如,我們當時力量不行,營養不好,體質孱弱。
但是武俠小說裡內功卻很行。
在《近代俠義英雄傳》裡,平江不肖生老師創造出了“內功”的概念,等於我們的武林高手都是渦輪增壓。到後來,內功已成了高手的標配。
還有加強版氣功——玄門罡氣,據說誕生在1922年《奇俠精忠全傳》,作者是北派大家趙煥亭老師。
這本小說裡,趙老師還創造出吃千年靈芝可增加一甲子功力的概念,後來好多武俠、修仙小說,都增加了千年人參、靈芝這樣的道具。
在現實中,我們格鬥類的競技不行。道理也很簡單,基礎不如,吃的不如,練的不如,怎麼打得過。
比如拳擊運動,直到1936柏林奧運會,我國才首次有拳擊運動員參賽,英勇拼搏,但遺憾未取得名次。
可在武俠故事裡,我們格鬥很行。
還珠樓主在《蜀山劍俠傳》裡發明了“顛倒乾坤五行挪移大法”神功,還從金剛拳裡化出一套威力驚人的“降龍八掌”。
這就是後來金庸手上大名鼎鼎的 “乾坤大挪移”和“降龍十八掌”的前身。
三
有句話,叫缺什麼就想什麼。
民族的精神,需要“刺激劑”,或者“擊鼓人”。
在當時,中國深陷貧困、戰亂之中,人們跑不快,跳不高。但誰會願意接受自己體質落後、技不如人呢,都想爭口氣。
於是武俠就成了“擊鼓人”,至少是種安慰。沒有現實中的英雄,我們想象一下總可以吧。
所以當時特別流行抗擊外辱、“打倒洋人大力士”的故事。前面提到的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俠義英雄傳》,大刀王五、霍元甲等許多傳奇故事都是由它發揚光大的。
寫大刀王五劫獄救譚嗣同,還抗擊八國聯軍,憑一身功夫把洋人打得落花流水。
不肖生老師筆下,俄國鬼子見到落款為霍元甲的戰書時,當場嚇尿,連夜逃去了日本。
小說的後半段,霍元甲在上海擺下擂臺,專門打洋人,從無敗績。有的中國武師不服氣,上來挑釁,霍元甲施展絕技迷蹤步,三步就將其KO。
且不論故事的細節虛構與否,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它對於激勵士氣、保持尚武精神,還是起到不少作用的。無法真的踏上戰場,但好歹給自己敲敲戰鼓吧。
哪怕自我投餵的自信,也是種自信。
四
時過境遷,現在武俠故事不流行了,再怎麼想象、腦補,大家都覺得燃不起來。
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運動成績上來了,我們不大需要“曲線自信”了。
劉翔率先飛過雅典終點線的時候,世錦賽創造“第九道奇蹟”的時候,大家會很需要一個虛構的輕功高手麼?
又比如李娜。玩的是世界頂流的運動,成績過硬,本人又極有個性。
這明顯比編造的“特立獨行”的女俠更有話題感,編也編不出那麼鮮活。
還有孫穎莎,真正的“抗日奇俠”,一打日本就來勁。
如對戰早田希娜,十五戰全勝,對張本美和,五戰五捷,六擒日本天才國手伊藤美誠……
這麼誇張的對戰“洋人大力士”的戰績,編在武俠小說裡都發虛。
與過去形成對比的,還有運動員的體魄、氣質。
上個世紀的國人,身材瘦小,面黃肌瘦,在武俠小說裡“打洋人”都是跨重量級的。大家知道當年劉長春多高麼,1米67。
但新世紀之後,劉翔、李娜,以及後來的王曼昱、傅園慧、張雨霏、鄭欽文這樣的運動員,都身材高大、健碩,根本不用再像上個世紀一樣,把“中國高手”都想象成瘦小精幹的樣子。
而且他們都富有個性,有獨立表達能力,有時代精神,和過去國人普遍的拘謹、沉默完全不一樣。
他們都是國人的信心補充劑,是現實中民族精氣神的“擊鼓人”。
說句凡爾賽的話,如今金牌都有點兒看膩了,如果不是話題性特別強、關注度很高的專案,許多人都不熟悉冠軍名字了。
所以你還需要去武俠裡找安慰嗎?不用啊,看真人多過癮。
五
眼下,中國奧運隊又出征了。最近伊利攜手他們拍了擊鼓大片。
片子僅45秒,但給人感覺很青春,活像武俠電影的片頭,蘇炳添、全紅嬋、孫穎莎他們化身擊鼓人,一聲聲“中國加油”中,有股奔湧的氣勢。
作為一個武俠迷,非常感慨,過去要靠小說裡編俠客當“擊鼓人”,如今真不用了。
而且你瞅這陣容,游泳隊、跳水隊等,今年又穩了有沒有。
伊利是2024年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乳製品,同時也是中國第一且唯一的“雙奧"乳企,是中國乳業先行者。
這裡說個好玩的事,在堅持助力奧運的同時,伊利這幾年的國風營銷、“聽勸體質”很有意思。
比如這次使用中國鼓,就極具中國特色。
這個選擇很不錯,畢竟在中國音樂史裡,鼓是群音之長,“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事實上,早在奧運開幕前兩個月,伊利的國風大巴就火到巴黎去了,人們都見證了中國健兒們抱拳示意:巴黎,請多指教。

中國紅+中國功夫,香榭麗舍大街上,國風大巴穿行而過,颳起一股國潮旋風。
網友都說了,伊利這幾年不僅懂國民營養,還懂國民的心,咱喜歡啥它就來啥唄,嗯,聽勸。
一百年,真的是個很沉重也很漫長的數字。
確實該慶幸的一點是,每天能喝上奶,吃上肉,孩子們高高壯壯、能跑能跳的日子才是好日子。
我們可是用了足足一百年,中國,加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