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卷時代下,教育成為中產父母最為關注的焦點。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入國際學校,以此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然而最近這兩年,國際化學校逐漸朝著公立化方向發展,這到底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訊號:mikizhou520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從去年開始,
國際化學校正在「公立化」
:
全人教育搞不下去了,國際學校放下端了20年的架子,開始學習尊重數理化。
當然,並不是他們自己想這樣的,而是不這樣不行了。
原本國際學校是個半封閉體系,兩三百所的體量(還包括公立國際部和國際高中培訓專案)、一百多萬學生,有錢人的小圈子裡可以隨心所欲炒作概念:
今天PBL、圓桌教學法,明天講學習社群,主打一個文字遊戲:不管能不能落地,概念炒作絕對要領先,精英家長甚至不少海歸不明覺厲,對冠以哈耶普斯教授搞出來的概念,單純地覺得牛B啊…
國際學校亂戰的那幾年,沒人比教學質量,比的都是誰最敢吹牛B。
當年由學校甚至拿著一個PPT,就能哄得高知爹媽拋金撒銀,帶著身邊的朋友一起入坑。
沒錯,就是坑。
當年我斷定很坑的專案大部分掛了,沒掛的也還在繼續坑。很難做起來,是因為動心起念就不正,缺乏對教育的敬畏心,改來改去很難改變其原生基因。
不過學校也不焦慮,反正教育很難有顯性結果。只要人口紅利還在,市面上不缺有錢的韭菜,大不了就不篩學生,給錢就收唄。
但很快就安逸不了了,因為深圳國際教育圈裡冒出了一所打雞血的B校。
就在國內民辦國際化學校照著歐美學校一頓猛抄,還擔心中國家長覺得自己不夠國際化的時候;
一個美國人在美國沒搞起來的學校——用高考模式套在AP課程上出分,直接搬到了中國一炮而紅。
搞國際教育的老前輩們,第一次看見B校的課程表都驚了!這是啥Z東西啊?!
國際教育是鬆弛感、個性化、素質加博雅,全人培養,追求升學根本上不來桌,哪怕出了藤校也該保持低調,因為這不該是學校的教育目標;
但是B校呢?亂拳打死老師傅,一上來就極致追求吃苦耐勞:學術把課時基本佔滿,早早砍了體育藝術,畢業生人手平均刷8-10個AP成績,吃飯的時間都要壓縮,拿出來講題…
如果摸底考試超過兩次沒達標,竟然還有「勸退」機制。
在國際教育前輩的嚴重,令人髮指。
所以佛系的行業老人,一開始看笑話的超多,覺得學校不超過一年就要倒。結果讓他們大跌眼鏡,全國爹媽哭著喊著報名要去啊…
短短幾年時間,B校在深圳擴了三四家分校,然後鋪開全國。26年北京也有了,校區位於著名的民辦校邊上,直接打擂。
當然,B校最厲害的不是它招生能力強,而是它讓搞國際教育爹媽第一次意識到:
原來自己花錢,並不是不想要結果。而是既想讓小孩身心健康、全人發展,也想小孩可以讀頂尖海外大學。
其實,這兩點並不衝突。
之前很多的胡亂宣傳,選擇國際教育就應該放棄小孩成績,引得很多爹媽為了假裝自己理念接軌國際化,排著隊躺平。現如今再靠一個概念,輕鬆忽悠瘸一群精英爹媽,難了。
現在的家長,不管選哪條路線,教育搞到最後只有倆字:
升學。
不少國際學校生源流失,為了力挽狂瀾只能改變策略,滿足能掏的出幾萬到幾十萬真金白銀的家長的教育要求。因為就算再高大上的格調,也是民辦,收得上來學費才能活下去。
為了升學,原本國際化的教育開始公立化——
第一,強調學術能力,死磕數理化。
原來搞國際化的教育最怕被家長詬病,鬆弛感不夠、英文環境不到位,國際課程不夠原汁原味,幾乎都沒有作業。
尤其是IB課程,數學都沒有作業,老師還覺得就該這樣,給學生留作業就是幫學生作弊。只要上課小孩就應該會,如果不會也會找老師去探討,而不是用做習題的方法鞏固知識點…
然而這只是一廂情願。
家長幫娃選IB的時候,根本不瞭解課程難度,學了之後才發現學不會。尤其是公立中途轉軌,本來都是卷高考卷不動的小孩,沒有學習自驅力,轉了IB後徹底抓瞎,最後考試都考不了,只能給小孩課外輔導…
現在學校不搞鬆弛感了。
高中AP+Alevel,主打一個成績抓住。小學強調優勢學科,奧數教練天團直接下場,把普娃的邏輯思維拉起來,讓牛娃直接刷競賽拿獎;
英文課程加滿,各種測評保證效果。家長可以不用另外花錢偷偷摸摸從校外找資源,分層走班細到五六來個級別的學校現在連北京都有不少。
第二,校內給小孩補課。
以前很多學校收十幾萬學費但三點半放學,美名其曰同步海外,不耽誤小孩享受家庭時光。完全沒考慮國內家長得上班,接孩子的不是保姆就是司機。
沒有父母的陪伴,接回家無所事事,只能另外花錢上課外班。
現在學校為了招生提供課後學術輔導,甚至能讓老師一對一輔導到晚上八點多;
國際數學競賽成績是招生標配,校內開始搞各種免費的數學競賽的集訓班和衝刺班;
甚至連一項要求課後私人時間的外教,都開始提供全天線上答疑,拉起了和學生家長私聊的一個個小群。
第三,增加各種測評考試。
原本學校沒有考試、測評,把這件事當成卷。小孩學了半天,爹媽不知道他們學了點啥,反正一開家長會,無論學霸還是學渣都是聽老師一通誇…
不少學校趁機渾水摸魚,沒有測評就沒有人考核教學成果。
導致很多小孩去國外讀書才發現,連英文都有點渣!
家長現在不願意裝瞎了,紛紛在校外找各種測評幫學校做教學評估,倒逼學校改革,不僅國外各種測評工具,國內的區測統考也漸漸成了標配,
無它,就為證明教學有效果,家長的學費沒白花:小孩在鬆弛感、個性化的教育之下,成績照樣不會差。
對於這種變化,選擇國際教育的家長也是看法不一,有人爭搶學位名額,有人提前帶娃出國…
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記得多年前有位家長談國際教育的時候說,「最成功的國際化,是本土化。」
這並不是說讓大家迴歸公立教育,而是希望未來中國的國際化教育是更懂中國的,無論課程、師資還是教學,再陽春白雪,最終還是要服務於升學的。
畢竟中國的中產們還並沒有富到投資教育,不計結果。
這就是現實。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