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朋友的一次交流中,我想到了投資寬度和深度的問題。
所謂寬度,一個直接的衡量指標就是投資者自選股的家數。A股有超過5000家上市公司,這構成了投資寬度的基礎。任何一個標的,理論上都可以被納入投資者的自選股。有人關注的公司只有寥寥數家,也有投資者的自選股堪比中證500,投資者對於自己和市場的認知不同,決定了投資的寬度大不相同。
但是僅就寬度而言,很難簡單定義它本身是優是劣,還要結合深度來進行綜合評估。所謂深度,就是投資者對一家公司研究分析的深入程度。投資深度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投資者投入的時間、經驗、分析能力以及團隊規模等等。
根據投資的寬度和深度,會得到四種組合關係,分別是高寬度高深度、高寬度低深度、低寬度高深度,還有低寬度低深度。
根據A股市場的實際情況,在低深度的這兩個組合中,聚集了大量的普通投資者。如果投資者比較勤奮,對應的是高寬度低深度;如果不夠勤奮,就是低寬度低深度,相信全市場90%以上的投資者會聚集在這兩個組合當中。
有朋友可能會問:勤奮的投資者對應的為什麼不是低寬度高深度呢?一方面是我接觸的大部分普通投資者熱衷於追逐更多公司,而不是將時間用於把一家公司研究透徹;另一方面,深度研究除了需要具備學習能力,也非常枯燥,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堅持,普通投資者往往不得其法。
相對而言,專業投資者會集中在高深度的兩個組合。先來說低寬度高深度,很容易理解,投資者受到時間、精力以及研究能力等因素的約束,主動放棄研究的寬度,收縮戰線,將主要精力用於拓展研究的深度,投資者所熟知的巴菲特就是這種風格。
如果投資者把研究的寬度和深度的乘積看作一位投資者的研究投入,在寬度收窄的情況下,就具備了深度研究的條件。之所以說具備條件,是因為有時間和精力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加深研究,還取決於投資者的研究意願和研究能力。
而對於高寬度高深度這個組合,對於絕大部分投資者而言可遇不可求,僅限於具有雄厚研究實力的大型機構,典型代表是富達基金的彼得·林奇。他管理的麥哲倫基金13年收益率高達29倍,但是在輝煌的背後,高寬度高深度模式會帶來對投資者精力的巨大消耗,導致長期難以為繼。林奇13年間買過15000多隻股票,但是在46歲時早早退休。
那麼如果有投資者希望放棄寬度、增加深度,具體應該如何取捨呢?關於深度研究,不同的投資者會有不同的路徑,但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夠預判投資標的未來的經營前景。而基於不同的投資策略和交易模式,投資者深度研究的精度也有所不同。
具體而言,我個人遵循的深度研究路徑會分為以下幾個層面:首先是財務分析,這是一個靜態分析,是對過去經營成果的簡單歸納,優點是客觀準確,缺點是對未來的參考價值有限。下一個層面是競爭力分析,具體可以參考“五力”分析方法,在下一小節中會有具體介紹。從邏輯上來說,“五力”分析是未來財務資料變化背後的決定因素。
類似“五力”這樣的分析方法眾所周知,但為什麼少數企業貫徹執行得很到位,而大部分企業卻有很大差距?這就涉及更深層面的一個因素,就是一家企業的組織體系和激勵機制,這決定著一家企業是否有能力和意願去讓使命必達。
再深一個層面是:是什麼因素決定著一家企業的組織體系和激勵機制呢?在我目前的認知範圍內,是企業的創始人或者說實際控制人。我認識一家民營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財聚人散,財散人聚”,透過不斷實施股權激勵,他稀釋了自己的股權,企業保持了持續增長。
但是到了創始人這個層面,也就到了深度研究按照邏輯推進的極限。怎麼理解呢?因為一家企業創始人的好奇心和認知水平是無法按照邏輯去進行分析和判斷的,但是投資者可以尋找符合自己認知的創始人。所以,選企業就是選創始人是有著深刻原因的。在本書第五章“走在行情的前面”一節中,也有關於選擇創始人的具體分析。
如果討論到這裡就結束,好像還有點意猶未盡。因為在投資者的潛意識當中,感覺僅有寬度和深度,還並不是投資選擇的全部。那還缺少什麼呢?我想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就是縱向的時間軸概念。對於一家公司,如果投資者完成了深度研究,也已經納入了投資組合,但是如果沒有時間的積澱,很難獲取真正的超額收益。而持有時間和跟蹤研究,體現的是投資的厚度。
以上三個維度的乘積反映的是每一位投資者在股票投資上的總體投入,決定著投資者長期超額收益的水平。而對於這三個維度理解和執行上的偏差,是造成投資者收益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一段時間內在投資上投入的精力基本是一個定數,那麼投資者就需要在寬度、深度和厚度這三個維度之間做一個取捨。如果寬度特別大,那麼必然要降低厚度和深度。長期投資的超額收益和深度與厚度相關,和寬度沒有顯著關係。
普通投資者因為沒有龐大的研究力量,如果依然堅持高寬度投資,受制於精力和資源,只能放棄深度和厚度,這或許是大部分投資者收益不佳的主要原因。
討論到這裡,從理性思考的角度,如果投資者真正在意的是長期超額收益,他似乎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將投資寬度大幅收窄,然後將極為有限的資源專注和聚焦於深度和厚度的提升,這正是長期價值投資者的選擇。
放棄寬度,增加深度和厚度,就是專注的態度。
價值投資慢思考
作者:孫善軍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文|孫善軍
編輯|喻舟
版權宣告:
《巴倫週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