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萍
來源:妙投APP(ID:huxiupro)
假如2024年年初,你拿著100萬理財,選擇不同的投資方向,年底你會發現自己的投資收益差別很大:
A股:如果你將100萬全部投入股市,會承受較大的風險卻獲得略顯溫吞的收益。別看上證指數(000001)年內上漲了13%,但全市場有接近6成的個股是下跌的,市場中位數回報更是低於-5%,賺錢效應並不高;
黃金:如果你把錢投向黃金ETF,年終可能收穫30萬元的豐厚回報。黃金在2024年幾乎成了投資者的“避風港”,讓你的資產穩步增值,表現搶眼;
債市:如果你選擇債市,十年期國債ETF(511260)為你帶來約9%的收益,更具彈性的30年期國債ETF(511130)則有22%的可觀回報,簡直是穩健投資者的福音。
總的來說,2024年在黃金etf配置的比重越高,收益越豐厚;股市的配置比重越大,投資價效比越低。
但到了2025年,我們的投資邏輯可能就得變了。
2025年有什麼不一樣?
相比2024年,2025年政策更加積極,市場環境也愈更加寬鬆。
2024年,中國的經濟政策聚焦於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進入2025年,政策基調發生了變化。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2025年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力圖推動經濟增長並穩定市場。
2024年12月,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明確表示,2025年財政政策將繼續“加大力度”,透過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
一是提高財政赤字率,預計2025年赤字率將提升至4%至4.5%,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
二是安排更大規模政府債券,為穩增長、調結構提供更多支撐;
三是大力最佳化支出結構、強化精準投放,更加註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
四是持續用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促進財政平穩執行、可持續發展;
五是進一步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強地方財力,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貨幣政策將轉向適度寬鬆。這一表述時隔12年再度出現在高層檔案中,意味著政策基調發生重大轉變。
回顧過去30年,我國貨幣政策經歷了“緊”到“松”的五個階段:“從緊”“適度從緊”“穩健”“適度寬鬆”和“寬鬆”。其中,適度寬鬆的提法僅在2008年和200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出現過,之後便進入了穩健的政策框架。
平安證券《2025年中國經濟展望:破浪有時》指出,若降息推動國債利率下行20-50個基點,每年預計可節省1560至3900億元的利息支出。若貨幣政策助力城投債務成本從2023年底的約5%降至3%以下,預計每年可節省約1.5萬億元的利息支出,相當於節約40%的成本。
與此同時,美聯儲也在調整貨幣政策。
2024年9月,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至4.75%~5.00%,正式開啟了4年以來的首次降息。這一動作之後,2024年內累計降息三次,總幅度達到100個基點。而在最新的點陣圖中,市場預計美聯儲2025年將至少降息2次。
然而,鮑威爾的“雙面演出”也引發了不少猜疑:一邊降息,一邊保持鷹派立場。這背後有兩個深層次的原因:首先,他需要防止資本外流;其次,他也在“警告”特朗普,警惕過度刺激推高通脹。
儘管如此,美聯儲還是不得不降息,這背後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美國日益沉重的債務和利息負擔,以及持續擴大的財政赤字,迫使美國財政部不斷髮行新債以填補財政漏洞。如果美聯儲停止降息甚至加息,可能會加劇財政壓力,甚至引發美國財政崩潰的風險。
在全球範圍內寬鬆預期不斷升溫的背景下,A股市場卻自2024年10月8日以來經歷了一場由“政策轉向”的狂熱到逐漸冷卻的過程,甚至隱約有些消沉的氣息。很多投資者也開始陷入沉思:未來的牛市,究竟會在哪裡?9月底那波突如其來的反轉,難道僅僅是一場曇花一現的反彈?
接下來,我們試圖從幾個關鍵角度,對A股的中期投資做一番邏輯推演式的展望。
A股的牛還能來嗎?
在我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一個關鍵點:政策在投資中的真正意義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是市場討論的焦點,各種聲音交織碰撞。
傳統的價值投資者通常認為,股市的上漲應該歸因於基本面和每股收益(EPS)的改善,而宏觀政策,基本上不在他們的研究範疇。相反,另一派投資者則認為,股市的漲跌本質上受政策驅動。畢竟,如果回顧A股過去30年的歷史,估值驅動而非EPS驅動似乎能更好地解釋大多數股價波動的背後原因。
從2-3年的維度來看,我們並不認為政策和基本面是完全割裂的,反倒認為它們本就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敘事框架。政策市中的估值驅動,最終還得透過一個足夠吸引人的EPS故事來展開。舉個例子,無論是2014/2015年的創業板熱潮,還是2020/2021年的“雙碳”主題,背後都離不開一個結構性的EPS增長,它們和政策敘事緊密相連,相輔相成。
尤其是在中國強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我們對股市的看法並不悲觀。底層的邏輯很簡單:我們是否相信,近期的政策能夠有效託底經濟,從而為股市帶來支撐?
既然我們看好未來經濟基本面的改善將驅動股市上漲,為什麼10月以來的A股市場走勢如此波折?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引入波浪理論的視角,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
傳統的艾略特波浪理論可不僅僅是看著K線圖數浪,更重要的是,它透過將價格波動與基本面因素相結合,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市場的起伏。
在波浪理論框架下,1浪通常是在熊市的尾聲突然爆發的。儘管其幅度足夠大,但由於市場在經歷了漫長的熊市後已經變得異常悲觀和絕望,這一波上漲往往會被投資者定義為“反彈”。
緊接著,2浪的調整往往很急促且陡直。因為市場普遍認為,過去的急促上漲僅是“反彈”,並非真正的反轉,因此這波下跌被看作是“熊市的延續”。
當2浪的調整結束且未創新低時,市場開始企穩並逐漸回升。在這一階段,敏銳的投資者已開始察覺基本面正在改善,並逐步進場。此時,股市上漲的動力逐漸由基本面支撐,投資者信心恢復。因此,3浪通常是五浪上漲中持續時間最長、幅度最大的階段。
現在的情況也頗為相似。
在過去兩年半的熊市中,很多投資者並不認為9月底的上漲是市場的反轉,而僅僅視其為一次“反彈”。尤其在基本面尚未改善、估值處於相對高位時,市場的上漲勢頭戛然而止,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類似的情形,不妨回顧一下2005年A股在998點後的走勢。在接近一年的時間裡,A股經歷了三輪寬幅震盪,直到基本面好轉時才結束,並迎來了市場的第三波上漲。
那麼,當前的基本面是否真的會迎來轉機呢?
我們認為,這個機率是很大的,
這一轉折點或許會出現在明年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之間。
我們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一些前瞻性指標已經開始出現改善趨勢,如M1增速、發電量和物流業景氣指數等。屆時,基本面和技術面的共振可能會激發市場情緒的回升,A股即迎來第三波上漲(3浪)。


而從股債“蹺蹺板”的角度來看,債市的吸引力會大打折扣。
畢竟,股市和債市之間往往存在一種“蹺蹺板效應”——股市表現強勁時,資金會紛紛湧入股市,而債市則面臨資金流出的局面;而當股市低迷時,投資者通常會轉向債市,尋求更穩定的回報。簡單來說,股市和債市就像兩個在拉鋸的陣營,誰強,誰就吸引更多的資金。
所以說,一旦國內基本面回暖,債市的“價效比”就得重新審視了。
債市價效比降低了?
2024年,債市瀰漫著一股“牛市”的氣息。
2024年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跌至1.66%,創下22年以來的新低;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跌破了2%的重要關口,甚至在11月25日,我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首次被日本的30年期國債收益率反超。

隨著收益率的下滑,債券價格水漲船高,十年期國債ETF和30年期國債ETF在2024年內分別收漲8.88%和22.5%。
到底是什麼讓債市如此“牛”呢?這背後的邏輯其實比較簡單——“資產荒”和經濟基本面疲軟,成了推動這一切的關鍵因素。
首先,2024年樓市和股市(特別是9月前)低迷,投資者紛紛湧向債券市場。低利率環境與資產荒促使債券成為機構的首選,需求上升推動債券價格上漲;
其次,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不僅反映市場資金供需,更是市場對這個國家未來經濟基本面和宏觀政策預期的一個“風向標”。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依然存在,市場普遍認為這會促使更多的寬鬆貨幣政策出臺,從而推高債市的需求。
特別是2024年12月起,央行明確表示“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市場預期2025年降息40-50個基點,點燃多頭情緒,推動1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1.7%。
不僅如此,近期機構的“搶籌”行為也助推了債市的上漲。一方面,機構普遍預計2025年央行將降息或降準,債券的吸引力因此大增。為了搶佔先機,機構選擇提前佈局,趁著低收益率的環境買入,以期在未來收益率進一步下行時獲得資本增值;
另一方面,機構,尤其是基金和銀行,往往需要為年初的業績打好基礎。債市的穩定性和可預見的收益增長,使得債券成為他們開年“搶灘登陸”的首選。
展望2025年,在寬鬆預期的背景下,債市依然有機會可尋,但表現不會像2024年那般順風順水。除了可能會受股債“蹺蹺板”的影響,還存在兩大問題:
一是當前的國債收益率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了市場對2025年降息的預期。市場普遍預計,央行降息的空間在40-50個基點,而在2024年12月,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從2%降至1.66%(截至2024年12月31日17:00),下行了34個基點,幾乎消耗了降息的預期空間。因此,即使央行按照市場預期降息,債市也不會有太大的上漲空間;
二是債券利率與資金成本出現倒掛,會讓“借短買長”的策略失效。通常情況下,機構透過借入低成本的短期資金,再將其投向長期債券,以賺取利差。但隨著債券收益率的急劇下降,許多債券的收益率已經低於融資成本(例如,保險的實際融資成本通常在2%以上),使得這一策略變得越來越不划算。
整體來說,低利率時代似乎已經不可避免,長債收益率的中樞仍可能繼續下行,但這種下行空間已經非常有限,畢竟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不能無限降低,最低可能會觸及1.5%左右。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債市全無機會,只能說更適合採取波段操作。未來,債市更可能進入震盪調整期,甚至出現更多的波動,主要是受政策調控的影響。
如果央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或逆回購等手段向市場注入資金,增加流動性,這類操作通常會對債市形成利好,推動債券價格上漲。反之,如果央行賣出特別國債,增加債券的市場供給壓力,就可能導致債券價格下跌。例如,12月中旬有傳聞稱,中國財政計劃於2025年發行3萬億元特別國債,市場預期這一舉措將大幅增加債券市場的供應,債市立即出現回撥。
當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時,市場往往開始猜測兩件事:一是經濟前景可能不太樂觀;二是央行或許準備鬆動貨幣政策。換句話說,低收益率意味著國內的無風險資產回報減少,投資者們自然開始四處尋找新的機會,而黃金,或許會被盯上。
黃金上漲的確定性是存在的,但與2024年初那種“一路高歌”的流暢行情相比,未來的走勢可能會更為波動。
黃金仍是“保險箱”?
2024年,除了債市一路飆升,黃金也不甘示弱,在市場質疑中不斷創新高。COMEX黃金從年初的2067.6美元/盎司一路攀升至年末的2638.8美元/盎司,累計上漲了28%。
黃金的價格走勢,受商品屬性、金屬屬性和貨幣屬性三大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黃金的貨幣屬性,讓它與其他有色區別開來,使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扮演著“另類貨幣”的角色。尤其在經濟不確定時期,黃金的價格往往直接受到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左右。
歷史資料顯示,黃金與美債實際收益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當美聯儲降息、導致美債收益率下降時,黃金價格通常會迎來上漲;反之,加息導致美債收益率上升時,黃金價格則會承壓下行。
貨幣屬性也是黃金價格長期走勢的決定性因素,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則更多影響黃金的短期波動。2024年的這一波強勁行情,正是這三大屬性的合力作用——既有美聯儲降息預期的推動,也有地緣衝突加劇激發避險需求,成為金價上漲的催化劑。同時,全球央行持續增持黃金儲備,為金價提供了較大的支撐。
那麼,2025年黃金是否會還有上行的動力?我們是持有比較積極態度的。
有三個主要因素可能推動黃金價格繼續上行:
首先,美聯儲2025年繼續寬鬆貨幣政策幾乎已成定局。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2025年降息,至少降息50個基點。高盛的預測表明,如果降息幅度達到125個基點,金價有可能上漲7%;但若僅降息25個基點,金價漲幅則可能受到一定抑制。預計到2025年底,黃金價格有望升至2890美元/盎司;
其次,美元貶值或許能為金價提供支撐。特朗普上臺後,可能會推動美元貶值以刺激美國製造業增長和出口,利好黃金;
第三,
高赤字率推動“去美元化”。
2024年11月,美國財政赤字飆升至6242億美元,同比激增64%。在特朗普政府大幅增加關稅,以及美國在充分就業下,預計到2035年美國赤字率將達到9.7%。

(圖表來源:紫金天風期貨)
這種財政赤字的暴增,無疑為美國未來的財政健康敲響了警鐘,也讓全球投資者對美國債務負擔的擔憂日益加劇,各國央行紛紛加大黃金購買力度,顯然是對美國債務可持續性以及美元信用體系的深刻擔憂。東吳證券預計,未來幾年各國央行的黃金購買量將維持在800-1200噸/年的水平。
例如我國央行的黃金儲備潛力就比較巨大。目前,黃金在中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的佔比相較於發達經濟體仍然偏低。特別是在人民幣貶值時,央行可能加大黃金儲備,以增強外匯儲備的抗壓能力並穩定市場信心。
若人民幣貶值,國內金價的表現會更加亮眼。國內金價與國際金價往往存在偏離,這主要受匯率影響,其內在邏輯並不複雜:當人民幣貶值時,資本“出逃”的意願增強,但受制於外匯管制,資金就轉向黃金以對沖人民幣貶值帶來的風險。
從節奏上看,黃金行情在2025年下半年會相對好一些。上半年,隨著特朗普政府逐步推進高關稅和驅逐移民等政策,高通脹風險將進一步加劇,這可能會打壓美聯儲的降息預期,從而使黃金的上漲幅度略顯保守。
整體來說,雖然黃金在2025年的上漲趨勢大體明確,但與2024年的“暢行無阻”行情相比,2025年的金價上漲可能會更為溫和,甚至可能出現震盪整理階段。尤其是在一些關鍵因素髮生變化的情況下,例如地緣政治風險的緩解、鷹派財政出現,或是虛擬貨幣崛起對黃金價值儲存功能的挑戰,都可能對金價形成不小的壓力。
寫在最後
與2024年相比,2025年可能會迎來一個更加寬鬆的環境,但A股是否能迎來牛市,還要取決於國內政策能否有效託底經濟。我們可以透過跟蹤M1、發電量和物流業景氣指數等這些前瞻性指標,來判斷國內基本面是否會出現轉機。
在寬鬆預期下,債市仍然有機會,但它的表現會比2024年要曲折,因為市場早已“搶跑”,債市未來上漲空間恐怕有限。更關鍵的是,一旦經濟開始復甦,債市可能會面臨“過山車式”跌幅,資金流動可能會像蹺蹺板一樣,快速向股市傾斜,推動股市迎來更大的上行空間。
所以債市更適合做波段操作,黃金同樣適合低吸而非追漲,因為過去的那些利好因素在後期可能會變成“絆腳石”,給黃金的上漲帶來短暫的壓力。
與債市不同的是,債市“天花板”相對有限,而黃金的上行潛力則未見頂,特別是在美元信用疲軟的背景下,再加上特朗普可能推動關稅大幅提升,這將引發通脹和預算赤字擴大,進一步推動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需求。
最後,風險偏好決定投資決策:不同的風險偏好會決定你在股市、債市和黃金之間的選擇。股市適合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者,尤其是追求資本增值的人;而債市和黃金(如黃金實物和黃金ETF)則較為穩健,適合風險偏好較低、注重穩定收益的投資者。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