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陳妍希剛離婚,內幕就被拍出來了

又一對娛樂圈夫妻,官宣離婚了。
陳曉和陳妍希。
大家對這個訊息倒是不意外,畢竟二人婚變傳聞已久。
公眾視野下的互動早已停滯。
去年六月就有爆料稱,陳曉2023年底已提出離婚。
知名狗仔卓偉也曾透露,陳曉曾一年多未見陳妍希和孩子。
加之二人婚姻九年,屢傳前情史、出軌、黑臉等負面訊息。
在大眾眼裡,兩人感情早已不睦,官宣分開是遲早的事。
陳曉被傳採訪黑臉場面之一
這不,官宣微博下,雙方粉絲就直接開吵。
明星離婚瓜,總是能激起網友的八卦欲。
於是,雙陳二人的各種採訪被扒,離婚原因被追溯。
像是,陳妍希說陳曉婚前婚後變化大。
「區別太大了,以前還沒有結婚的時候真的非常浪漫,但是結婚以後我就再也沒收過任何的生日禮物。」
還有,陳曉婚姻觀是為了讓父母的「人生完整」等等。
挖墳還在繼續,但婚姻至此,孰是孰非,外人很難說清。
但這一切,倒是與新出的一部大尺度臺劇有些相似。
或許,咱們能從中一窺婚姻的真相——
《童話故事下集》
恰如劇名所說,愛情是童話故事上集,甜蜜夢幻。
到了婚姻,卻發現「王子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是個巨大的謊言
現實中,陳曉與陳妍希起初也十分甜蜜。
二人因共同出演於《神鵰俠侶》結識。
次年便求婚成功,不久後官宣婚訊以及懷孕訊息。
婚禮上,還誕生了頭紗吻名場面,宛如童話,甜煞眾人。
彼時,陳曉提到陳妍希,總壓不住嘴角的笑意。
「李靜:我之前特別提別喜歡陳妍希。
陳曉:我也喜歡她。」
與婚後頻繁「黑臉」事件中的表現相差甚遠。
讓人好奇,婚姻到底有什麼魔力,能把感情消磨殆盡。
婚姻確實是複雜的議題,近年的臺劇一直不斷探索。
像《不夠善良的我們》《今夜一起為愛鼓掌》,都臺詞精準,尺度不小。
在千絲萬縷的幽微情緒中,試圖探尋婚姻問題的真相。
這部新劇也是如此,甚至表達更為犀利尖銳,誕生出不少勁爆金句。
像是:
– 你參加婚禮會想結婚嗎?
– 你參加葬禮就會想死嗎?
結婚跟生小孩都是一種傳染病。
還有:
有人說男人比較容易一見鍾情
因為他們會把GT充血的感覺,誤以為是心跳很快。
以及即便是甜蜜情侶婚後也會變成:
平均每七天,有一次想離婚的念頭
一百次想打死對方的衝動
但,越是這樣的夫妻,似乎越難離婚。
這種每天說要離婚的人,永遠不會離
連陳妍希口中所說丈夫的婚後變化,也在劇中有提及。
男人結婚後就變了,如果感情沒有問題,那就是把婚姻當了球賽。
人娶到手就覺得任務完成,不必再繼續努力。
你知道離婚率為什麼那麼高嗎?
因為男人只有婚前很努力
婚後就覺得達陣了,可以躺平了
可是對女人來說,這不是球賽,是馬拉松好嗎?
不止女人,男人也會覺得女人婚後變得不再可愛了。
溫柔體諒消失,總是念個不停,催著要男人更加成熟。
劇集用極具洞察力的臺詞,捕捉到常見婚姻問題的存在。
並用畫素級的細節描摹,讓觀眾看到這些問題積累起的過程,讓人體會到婚姻經營的不易。
舉個例子。
劇中的主角夫妻宜玲(柯佳嬿 飾)學友(劉以豪 飾)之間,發生了一起收餐桌事件。
家裡每次吃過飯都是女人收拾,宜玲已經厭煩。
她聽取朋友建議,學著用獎勵引導老公做家務。
男人也配合,說「等一下,馬上」。
可半天過去了。
宜玲已經收拾完房間,伺候完公公吃藥,而殘羹剩飯還在桌上。
這麼簡單一件事,怎麼能拖這麼久?
宜玲忍到晚上,發現桌上終於乾淨。
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看到剩飯湯汁滴了一路。
老公所謂的「收好了」,就是將髒餐盤丟進水池不管,食物直接扔進冰箱。
桌子是乾淨了,但家裡髒的地兒更多了。
收餐桌如此,搬家也如此。
結婚以來,兩人一直住在婆婆家。
被不斷推脫最後潦草收場,心力一次次在失望中消耗。
說起來,事都芝麻大。
不過是早點晚點做一件事的區別。
但彎腰撿一輩子的芝麻,過程中總會崩潰,繼而在崩潰中懷疑婚姻的必要。
明星婚姻總在閃耀後結束。
讓不少人唏噓,也更懷疑婚姻的長久。
當下的「不婚」風潮裡,難說沒有當代人對婚姻愛情的祛魅。
就像這一次,楊冪談婚姻的名場面又隨之翻紅。
「結果不重要,愛一個人的過程才重要,因為結果,都內樣。」
小S也曾說過:
「我不羨慕任何走入婚姻的人」
而大家的悲觀,除了深知觀念與細節的難以磨合,相愛容易相處難。
也因為越來越多人能清醒地意識到,婚姻制度的反人性。
正如宜玲感慨的那樣,五六十年都愛同一個人,可能嗎?
劇中用「夫妻雙雙精神出軌」的炸裂設定,完成了對這個話題的探討,揭開了婚姻經營的另一核心難題。
劇中,宜玲因工作要求下載了交友軟體,竟然真的匹配到了「靈魂伴侶」。
二人雖未見面,但相談甚歡。
未對丈夫說出口的顧慮,都能坦誠溫和地與之交流。
連學友一直推脫延後的露營,都恰好是對方有意邀約的愛好。
而這位「靈魂伴侶」的真實身份,又指向了宜玲新認識的年下溫柔美男。
幾次偶遇與關心,一場停電的意外,讓二人的關係迅速拉近。
連身體都有反應,一直排斥生育的宜玲竟然也突然母愛氾濫。
這邊妻子在動搖,那邊丈夫也在搖擺。
一直以來,學友都很想擁有自己的孩子。
在這件事上,也曾與宜玲有過沖突,她因為過早照顧弟妹而不願生育。
但眼下,突然出現另一個完美人選。
同公司的學妹溫柔可愛,又很崇拜學友。
最關鍵的是,學妹十分喜歡小孩,生下孩子還慘遭男友拋棄。
所以,學友經常關心照顧學妹母子。
天長日久,自然曖昧。
酒後的計程車上,學妹主動告白。
氣氛變味,眼看即將脫軌。
人性的多變,為婚姻關係增添了一絲不穩定性。
但雙雙精神出軌的設定,倒讓魚叔驚覺婚姻制度本身的弔詭之處。
它維護關係的忠貞,卻也因禁制反向放大了誘惑的吸引力。
跟「愛」一個人一樣難的,是愛「一」個人。
現實中明星夫妻的出軌醜聞,愛豆偶像的塌房事件,未嘗不是印證。
慾望的永不滿足,決定了人面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時永遠報以檢視的眼光,卻總幻想美化沒有走過的那條路。
不過僅僅如此,又有些狗血。
所以劇集又一個反轉,再次用劇情提問:
向誘惑低頭,就能換來另一份完美的婚姻嗎?
「靈魂伴侶」也是人,也有他要面對的誘惑。
在這段婚姻裡的遺憾被填滿,未必不會產生另一個遺憾。
說白了,婚姻註定是一場合作追逐幸福的遊戲,而不是幸福的保證書。
當然,縱然細節繁複,人性易變,也有不少人的婚姻令人豔羨。
婚姻的結束與否,也跟成功失敗無關。
只是婚姻大瓜總是能提醒大家,婚姻的「圍城」屬性竟似乎從未改變過。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彷彿只要見識過婚姻,就難免失望。
除了愛情與婚姻所代表的幻想與生活、情感與責任、夢幻與真實間的落差。
另一關鍵原因,是因為大眾對婚姻的期待,與婚姻的本質常常是錯位的。
就像劇中說的,很多人抱著愛情修成正果的心態步入婚姻,卻發現只不過是另一場修煉的開始。
更何況,同是期待,還有夫妻之間對婚姻的差異。
李亞鵬與王菲離婚宣告
而造成這種錯位的原因,是婚姻本質話題探討的欠缺。
瞭解之後就會知道,不少提及婚姻本質的作品,內容往往並無溫情。
像費孝通的《生育制度》一書中就提到,婚姻制度的最大目的,是為了確立父母雙系撫育體系。
因生育後的生物性父母未必想承擔起撫育責任,才需制度介入加以規定。
而制度又反過來保障後代血統的純粹,藉以衍生維繫其他制度機制。
家庭、家族、宗族、民族,最終成為保證繁衍與社會體系運轉的穩定力量。
說白了,婚姻本質與兩性感情關係不大。
「在這些社會中,撫育作用必須是雙系的,但是這雙系性既然沒有生物本性作保障,於是,我們在任何現有的社群中,都能看見確立雙系撫育的文化手段,這就是我們普通所謂的婚姻。婚姻是人為的儀式,用以結合男女為夫婦,在社會公認之下,約定以永久共處的方式來共同擔負撫育子女的責任。」
當然,現代婚姻區別於傳統婚姻呈現出更多面的存在狀態。
但與之對應的,對於當代婚姻探索的優秀作品卻沒有跟上。
市面上依然是狗血撕叉為主,出軌外遇做標配,雌競橋段被罵夠了近兩年才漸漸消停。
性別議題日趨尖銳下,那些真正起到正向引導和深度探討的作品越來越少。
說到這,這部臺劇在刻畫婚姻問題後,倒也給出了一些答案。
細節可以打敗婚姻,卻同時也可以成就它。
溝通如果不起作用,比起放棄,或許可以想著換一種方式。
選擇共同逃避,未嘗不是另一種共擔,關鍵在於心意的相通。
雖是小小的改變,但也是進步。
唏噓結局咱們看的太多,該有新的故事講法存在了。
創作上積極與坦誠,而非挑動與刻意,或許才能真的改變生活。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白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