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學費燒掉一輛特斯拉?一大批中產父母正為娃“修仙”…

好像人在金字塔型結構裡待久了,看什麼都是三角形,都有塔尖,都需要「爬呀爬」。
作者:蘿拉。本文來源:公眾號“留學全知道”(ID:EduKnow)。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我身邊有一群媽媽格外熱衷看修仙小說。其中一位這麼總結道:修仙和社會沒什麼不同,都是一個字「爭」——爭氣運,爭機緣,爭法寶,爭一切。
說得精闢,養娃不也是這樣麼。
在國際教育圈浸潤久了,就會發現孩子能走多久,能走成怎樣,真看父母能不能託舉,會不會折騰。
學科不行,就換條路雞特長,雙語學校不行,還能試試海高,或者去香港。
總之,樹挪死,人挪活,都已經在體制外了,不得整點活兒。
這兩年,我們看到國際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少是負面向的,比如“中產返貧三件套”,比如留學斷供,比如“年入百萬甘當韭菜”等等。
而且大熱的國際學校學費都很貴,一年平均下來三四十萬,再加上各種校外活動,沒個八位數存款都不敢送娃走國際教育路線。
但,走上這條路的父母們真實體感如何?
今天要分享的三個故事很有意思:
有的是嘗過國際教育,依舊在回甘的父母;還有些爭了一口氣,正在其中上下撲騰的;還有是從一條主道開進了另一條小徑。他們在教育路上如此辛苦,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託舉。
娃上國際學校後
我大開眼界
講述人:May
孩子就讀情況:新一線城市,小學從公立轉國際,初中回體制內
孩子上幼兒園時,我們就打算送他上國際學校。只是當時糾結來糾結去耽誤了時間,沒報上名。可能念念不忘吧,孩子快上四年級時,機會來了。
當時娃所在的公立校新建了校舍,但眼看9月份就要開學,校內還在粉牆。
“這不是讓孩子進去吸甲醛嗎?”一氣之下,我們好幾個家長給孩子辦了轉學。去的正是三年前心心念唸的那所。
新一線的教育資源不比北上廣深,但也存在鄙視鏈。
我們所在的高新區雖聚集了全市最高精尖的企業人才,但教育資源還沒跟上。
對口的公立校雖是區重點,但無論是師資,還是對孩子學業要求,都比不上老城區的重點校。
可能正是因此,公校跟私校同一個起跑線發展時,反倒能看清誰更勝一籌。
我們轉去的這所雙語學校是集團化辦學,在北上廣深佈局了十幾年。大部分父母是奔著「雙語」特色去的。
孩子每天雖然只有一節外教課,但學校就有那個本事,把本來是體制內初中要學的英語內容,用孩子極為接受的方式,在四五六年級教完。
每天下午放學後,還有五花八門的課後課——高爾夫、橄欖球和棒球等。市面上難得一見的專案,孩子們在校內就能學。場地設施,真是沒話說。
其他學科也教得不賴,收費還不貴,一年6萬多,比很多一線城市的雙語學校便宜得多。
最出乎我們意料的還是孩子的變化。
以前在公立學校時,娃成績還不錯,老師還評價他是那種有自信、有個性的孩子。但去雙語學校後,這個自信水平反倒遜色了。
進校後,他跟班裡另外三個男孩結成了小團體,每天都在學校裡「搞事情」。
今天發現食堂的進口牛奶兌水了,說要去調研一番。明天一起打羽毛球時又說,要組織全校一起打比賽PK。
大概五年級時,老師才評價孩子是真的自信了——不再只是聽話,而是有獨立思考。
說實話,因為孩子,我接觸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圈子。大開眼界的同時,也發覺自己像只井底之蛙。
首先是背景侷限
我跟老公算不上“創一代”,但靠個人極其努力,爬到上市公司高層位置。老公依舊保持極端自律,堅持每天早上五點爬起來看書,三年拿了CPA證書。
而孩子同學的父母們,有的經營家族企業,有的是大學教授,見過的世面比我們這種高階牛馬要多得多,經濟水平更不是一個級別。
兒子轉學後曾來問我:“媽媽,班上18個同學,15個住別墅,2個住大平層,為什麼我們就住普通小高層呢?”我只能開玩笑告訴他,有地方住已經不錯了。
其次是認知侷限
我以為送孩子上國際學校的爸媽,不過是希望孩子輕鬆點,後來才發現他們捲起來,比體制內還猛。
曾有孩子同學的媽媽問我,有在課外給孩子報班麼?
那時我才知道,除了我們家娃,其他同學都在補課。有學小語種的,還有雞特長和學科的。
這些孩子的升學路徑也不是出國,班裡三分之二的娃轉回了體制內。還有幾個孩子準備走強基,或者少年班路線。總之,孩子優秀,父母操盤能力也很厲害。
我深深感受到了一扇新世界的門——原來孩子還能這麼教。錢,可能是我們之間最小的差距。
我們最終還是隨大流,初中將孩子送回了體制內。
孩子小時,我們希望他能個性自由,但如果一直自由,也需要付出代價。在價值觀和身份認同上,我們還是希望孩子能在主流框架裡成長。
回想孩子體制外就讀的這三年,我覺得很值。
孩子結識了一群跟他本來圈子完全不一樣的同伴。雖然大家路徑不同,但正是這些不同,讓各自心態更開闊了。
不留遺憾
想給孩子最好的選項
講述人:Q先生
孩子情況:魔都一梯隊公立國際部
我算是千禧年後港澳臺最早一批來大陸讀書的學生。
大概2000年左右,大陸經濟開始起飛,很多外資企業來掘金。當時正在猶豫要不要讀研的我,下了一個決心:如果以後要來大陸工作,為什麼不早做打算。
於是,一路從本地最好小學,唸到最好大學的我,選擇去北大深造。
博士畢業後,我如願在北京一家企業一路高升,後在上海定居。
其實我並非什麼天賦型選手,而是靠著一路規劃,一路未雨綢繆而過著不錯的生活。
孩子出生前,我對教育還沒什麼感覺,但成為父親的那一刻,刻在骨子裡的DNA好像自行啟動了。
孩子18個月大時,我們夫妻倆就送他去了雙語託班,畢竟給小朋友打好英語基礎還是很重要。後面幼兒園擇錄,我們也有提前規劃。
以前思維還很侷限,只知道上海四校八大很厲害。從高中往前推,小學應該進怎樣的學校,所以得提前選學區。
在我長大的城市也有學區房,這套邏輯我很熟悉。但來上海後,我才瞭解港澳臺子女身份走公立,這條路沒有太多選擇權,區內統籌,學區房並不起作用。
那時偶然接觸到國際學校,突然發現這條路還挺適合,於是孩子在上幼兒園時,我們就開始瞭解幼升小的資訊。
我們的目標是滬上頂級公立國際部,至少需要提前三年開始準備。也就是說,孩子剛上幼兒園,備考就可以開始了。
娃在小班時,我們集中精力雞素質,壓根沒意識到“卷”的程度,浪費了一年。
到了中班,我們才知道有專門的備考機構,從孩子習慣養成,到學科知識,再到筆試面試一站式服務。
是的,大家沒看錯,這所學校入學已經要求5歲多的孩子能筆試了。
真正讓我震驚的是考試當天,烏泱泱一堆小朋友跟父母們,我們等了三個多小時。娃出來時表情淡定,但能感覺出他精疲力盡了。
說到入學考,我一個成年人都覺得可怕。
首先是超前學,筆試裡涉及到學科的知識,其實是正常小學1-2年級的內容。
其次,面試考查太嚴格了,接近挑剔。
裡面有個環節是小組面試,6-8個小朋友為一組,共同完成一個專案,比如搭一個火車積木。老師不參與,在旁邊觀察邊打分,一旦孩子發脾氣,或者舉止不當,就會被淘汰。
孩子很可憐麼?是的,我偶爾還會焦慮,但儘量剋制著,不讓孩子受影響。
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
有次他從課外班回來,很高興的說,爸爸你看這次數學我都做對了哦。我這才意識到,他看到爸爸媽媽都很在意這個考試,希望得到認可。
孩子表現很好,最終我們如願進了這所公立國際部,不過未來怎麼走還不好說。
小學階段還有轉圜餘地,以後想退回體制內,還有聯考這條路可走。
留在國際學校,則需要更大勇氣。燒錢不說,未來回報未必就好。
我是家裡長子,當年弟弟妹妹成績不理想,父母早早送他們去海外求學。但這麼多年下來,鍍的這層金並沒能轉化到他們的職業路徑上。
但一切還要看孩子的意願。
在小朋友還沒有能力做選擇時,我們希望給到他最好的資源,等到他有決斷能力時,至少不會因為過去沒走最好的路,而留有遺憾。
孩子眼裡無光
我們決定潤去香港
講述人:Chris
孩子情況:兩娃,魔都國際學校轉香港學校
我們家有兩娃,哥哥在上海出生長大,妹妹是美寶。
自從有娃後,我們夫妻倆的重大決定幾乎都圍繞孩子教育來。
哥哥上學時,我們曾賣了市郊搬到了市區,方便孩子上學。現在去香港,也是因為想換個教育氛圍。
之前在上海,兩個孩子都是上的國際化學校。妹妹不用說了,一路私立園、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哥哥因為身份限制,上的是民辦雙語。
正是哥哥的求學之路,讓我們對國內國際化學校失掉了期待。
先來說說我自己,曾是江浙滬某城市的文科狀元,也曾在美國留學,對國際教育是有濾鏡的。
不過對上海的國際學校,此前瞭解不多。直到兒子上學後,我才發現國內雙語學校這套教學很尷尬。
幾萬塊的雙語課程,學的東西還是國內那套,小初階段的升學考試一個沒落。十幾萬的國際課程,到底能跟海外同步多少,我也存疑。
兒子小學上的國際課程,到初中轉到偏國內體系的雙語課程後,眼見著他越來越“目光黯淡”。
兒子英文很好,籃球打得也不錯,剛進初一就不想上學了。
後來在我們勸說下,他堅持了一學期,好像突然就適應了。但我明白,孩子這種適應更像是一種「生存本能」。
令人崩潰的是,雙語學校的父母孩子都很卷,雙減之後絲毫沒有顧忌。我們被迫跟著一起補課,有時你想問問同學父母都在哪裡報的班,對方諱莫如深,不願多說。
後面我對這種「防守型」補課實在厭煩了,給孩子停了課,成為班上為數不多「不補課」的少數派。
你說玄學麼?停課後,兒子成績不僅沒下滑,中考成績比曾經一起補習的同學還要高。
大概是疫情後,瞭解到香港開放了優才高才專案。二話不說,我讓妻子跟著一起遞了申請。批覆流程還挺快,不到兩週我們拿到了高才身份。
為了做兩手準備,兒子兼顧著中考備考跟香港插班考試,最後都拿到不錯結果——
中考進了全市前15%,要留在魔都也能上個不錯的學校;香港插班考進了一所百年曆史的傳統名校。
很多人說香港這兩年被優才高才擠爆了,的確如此。
我們給孩子找了好幾所港校,只要有插班資格,我們就無腦衝。兒子錄取的這所學校,報錄比大概達到了100:1。
也是這個過程,我發現香港氛圍的不同。
因為也是初來乍到,對於課程體系仍在瞭解、摸索。於是就先選了香港本土的DSE課程。公校費用省了不少,而課程安排比較符合我們預期。
進校後,得益於之前的雙語底子,兒子的英文在班裡很突出。數學就更不用說了,用兒子的原話是:“內地學校的數學水平,拿到這兒都是班裡最好的。”只有語文,他評價是:“還沒太搞懂這邊的出題思路。”

作為父母,

來港後我最大的變化是,終於擺脫了「短缺型思維」。

以前在上海,感覺大家都盯著四校八大,進了國際學校眼睛就盯著爬藤,說到底還是好資源太缺了。
就好像人在金字塔型結構裡待久了,看什麼都是三角形,都有塔尖,都需要「爬呀爬」。
我一直希望孩子能避免受這種框架思維的禁錮,也想給自己找一種答案:
人是可以選擇生活環境的,當你感到挫敗時,未必需要一直悶頭反思。只要外面世界還有路可走,你就可以去積極探索。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