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的一年,是野生動物的話題甚囂塵上的一年,也是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棲息地命運多舛的一年。本文整理了2024年發生的關於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保護的大事。帶領大家回顧這一年的喜憂和起落。

一、開發與棲息地保護

1
《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公佈實施
2024年1月1日,《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正式實施。依據2022年底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及時公佈並落實了該《名錄》的第一部分,為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了法制保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批次的名錄主要基於現有自然保護區的邊界劃定。以華北豹為例,其在山西和順一帶的重要棲息地僅包括鐵橋山保護區和八縛嶺保護區。而保護區之外已被確認的重要棲息地及遷移廊道,尚未納入《名錄》。
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制定《名錄》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推動“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將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劃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保護、恢復和改善野生動物生存環境”。若過分依據現有保護區劃定,而非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中指出的“基於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狀況的調查、監測和評估結果”制定,顯然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當然,這只是第一批《名錄》,我們期待未來的後續批次能夠逐步彌補當前的不足。
延伸閱讀


關於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華北豹有話說
2
國家林草局公示《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方案》
2024年10月15日,國家林草局在官網釋出《關於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調整情況的公示》,顯示《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方案》已形成。
方案顯示,保護地數量大幅減少,但總面積變化不大。從省級角度審視,增量主要集中於青海和西藏兩地,總調入面積達765.53萬公頃,與調出面積相差574.63萬公頃。而其他地區,無論經濟發達還是欠發達,保護地多呈現“出大於入”或變化不大的局面。相關可參考《關於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調整情況的公示》。

各省市保護地面積調整概況
這樣的調整對於全國保護地的均衡而言很難說是好是壞。青海、西藏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其以高原為主的自然條件難以全面代表中國多樣的地理氣候與生態系統型別。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調整涉及9240處自然保護地,公示期僅為短短5個工作日,難免顯得過於倉促。
保護地調整也影響著開發與保護之間的決策。2024年12月25日,據新華社報道,中國政府正式核准建設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植被型別豐富,生物多樣性極高,有1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3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開發活動會對這裡的生態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值得我們時刻關注。
延伸閱讀


這五天,你喜歡的野生動物急需你的關注!
3
連雲港藍色海灣專案因破壞生態被叫停
江蘇連雲港“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專案,號稱是以“生態修復”為目的,改造連雲港臨洪河口的濱海灘塗。
實際上,這項工程的具體操作,如攔擋洪水、鋪設人工沙灘,將嚴重破壞灘塗生態。而外表平平無奇的爛泥灘,卻是眾多珍稀鳥類的重要棲息地,數量超過全球種群90%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半蹼鷸,在此歇腳補充遷徙所需的能量。灘塗的改造必然對它們的生存造成嚴重影響。
多方人士對“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環評有效性和影響提出了質疑,2021年,“自然之友”提起公益訴訟,狀告專案公司與環評單位。
直到2024年年初,這個投資預算超18億元的“生態修復”專案終於被叫停。法院判決認定,該專案存在生態損害的現實風險,在未經合法審批之前應當停止建設,環評單位與建設單位承擔連帶責任。
然而專案暫停並不意味著候鳥的家園能得到永久的安全。施工已經導致約236公頃的灘塗無法被潮水沖刷,生態環境被損壞。保衛候鳥家園的努力還在繼續。
延伸閱讀


4
OECMs中國潛力案例徵集與評選
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OECMs)是在生態保護地之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2024年,在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的支援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發起了全國範圍的“OECMs中國潛力案例”徵集活動,旨在深入瞭解我國現有OECMs的基本情況。
首批共徵集到90個OECMs專案,經過資料查閱、專家評審、實地調查及案例公示等環節,共評選出12個“中國潛力OECMs典型案例”和34個“中國潛力OECMs入圍案例”。其中,貓盟的山西和順螞蟻森林(華北豹)公益保護地成功入選典型案例。

黃綠色的陰影為鐵橋山保護區,綠色的邊框為螞蟻森林保護地,這是一塊保護區外的保護地
此次徵集與評選活動,以及隨後在北京舉辦的潛力案例研討會,為完善OECMs標準、挖掘國內示範案例及支援OECMs試點建設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重要舉措,但像切蘋果那樣劃出“人類的地球”和“野生動物的地球”未免過於不切實際,所以需要在保護區之外,找到更靈活的保護方式,OECMs應運而生,我們透過這種新的保護途徑,尋找開發和保護的共存之道。
延伸閱讀


保護“一半的地球”是痴人說夢嗎?

二、人獸衝突與人獸關係類

1
西吉公開招募“野豬獵人”
2024年9月23日,寧夏西吉縣林業和草原局釋出公告稱,計劃獵捕縣域內300頭成年野豬並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面向社會公開招募捕獵隊伍。
這一舉措本身存在諸多爭議:其一,目標設定欠缺依據。受非洲豬瘟影響,近兩年中國北方野豬數量大幅下降,而西吉縣設定的較高獵捕指標缺乏充分資料支援;其二,推薦的獵捕手段存在不合法之處。公告明確要求捕獵隊伍攜帶獵夾,而獵夾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令禁止使用的狩獵工具。
野豬“調控”不止發生在西吉,全國上下多地都在執行或準備執行相似的行動,但不論是政策制定層面還是學術層面,對野豬種群動態的研究還非常缺乏,難以指導實踐。

民間狩獵隊推廣帶貨
而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此舉將野豬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為博取關注,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野豬致害事件。而且不論是南京野豬侵入封閉高鐵線路事件還是陝西安康市野豬傷人致死事件,媒體總是習慣性將意外事故輕易歸咎於野豬,對更深層次的問題卻避而不談。一些盜獵分子也趁機渾水摸魚,利用輿論賺取流量,或者為自己洗白。

網上藉著“護農”的名義為非法狩獵工具打廣告
在這種輿論環境的渲染下,“野豬氾濫”逐漸成為大眾固化認知,導致越來越多人對野豬,乃至其他野生動物,都採取不分青紅皂白的“喊打喊殺”態度。這一風潮無疑衝擊了社會各界多年來共同努力營造的生態保護氛圍,令人扼腕。
延伸閱讀


野豬“人皆可打”?警惕媒體混淆視聽!
2
東北虎進村傷人引起公眾關注
2024年11月18日,一隻野生東北虎出現在黑龍江省勃利縣長太村。一臺監控攝像頭清晰記錄下了這隻東北虎的身影,以及它與院落主人之間驚險的互動。村中的另一位老人則不幸被東北虎咬傷左臂。
事件恰逢“野豬事件”引發公眾熱議之際,因而獲得了更多關注。一些公眾表現出過度恐慌,甚至在輿論中出現了“消滅東北虎”的極端言論。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迅速啟動應急處置預案和保險理賠程式,第一時間墊付了傷者的醫藥費用。得益於及時救治,傷者的左手手術十分成功,預計能恢復部分功能,無需截肢。
近年來,隨著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虎豹種群數量增加及活動範圍擴大,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的可能性逐步提升。此次事件甚至發生在距離國家公園200公里的村莊內。為有效預防和緩解人獸衝突風險,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再次提醒廣大居民加強安全防範,併發布了詳細的應對指南。
3
被投餵的“網紅狼”倒在車輪下
2023年7月,一名遊客駕車途經可可西里109國道時,向一隻瘦骨嶙峋的狼投餵了蛋黃派。同年10月的另一段影片顯示,這頭狼再次被投餵,其體形相比7月顯得肥胖許多(換上冬毛後,動物會顯得粗壯一大圈,所以這隻狼的狀況,並不能全都歸於吃了太多人給的食物而發胖)。這頭狼因此在網路上爆紅,“可可西里網紅狼”相關標籤至今累計獲得2.4億次瀏覽量。

網上的輿論狂歡紛紛為投餵的行為辯解,還有人故意去摸“網紅狼”
這隻狼逐漸完全放棄捕獵,轉而依賴遊客投餵的高糖、高油零食,並學會了搖尾巴、打滾等討食行為。隨後,更多狼加入了乞食行列,數量一度達到12頭。
2024年12月23日,一隻“網紅狼”被貨車碾壓致死。雖無法確認其是否為最初的“網紅狼”,但遊客長期投餵導致這些狼失去對道路車輛的警惕,顯然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遭遇車禍的“網紅狼”
我們始終強烈反對向野生動物投餵食物以及將野生動物寵物化的行為。因為這種“喜愛”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不是正面的而是負面的,不僅會破壞野生種群以及動物個體的自然行為,還極可能導致動物或飼餵動物者的悲劇性結局。上海的貉與南京的野豬等生活在城市裡的野生動物,它們的數量增長,人獸衝突增加,都或多或少與人投餵食物有關。
延伸閱讀


人類野外投(zuo)喂(si)行為大賞

三、盜獵和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類

1
陽泉“豹傷人”傳言背後的涵義
野生動物在輿論中引發不必要的恐懼和仇恨之後,不法分子很容易藉此渾水摸魚,隱瞞犯罪事實。例如,在10月28日,山西陽泉市兩個受傷的村民自稱“被豹襲擊”,林業工作人員在現場發現了一隻被獵套套住的華北豹,送往太原動物園救治。
這段陳述中存在諸多疑點,首先,豹“先”撲人“然後”踩中獵套,事件未免過於“巧合”。其次這隻豹外表健康,健康有捕食能力的食肉動物是極少會主動攻擊人類的,更何況是兩個成年人。第三這兩個人是來山上放羊的,沒有食物的食肉動物會率先選擇家畜。更可信的解釋是,豹被獵套套住後,這兩個人才接近了豹子,結果被豹子咬傷。
這一事件一方面反映了媒體輿論的重要性,“豹很兇惡,會主動傷人”的觀念會直接影響到大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態度,必須要注意輿論導向,在大眾心中形成正確的野生動物觀念。另一方面也說明死灰復燃,甚至愈演愈烈的盜獵,正在威脅著現存不多的野生動物種群。盜獵不除,生態是無法真正恢復向好的。
延伸閱讀


村民遭華北豹襲擊?不,是帶豹回家路上的最大阻礙
2
蟲農下藥毒殺整個溶洞生態系統
2024年8月,四川達州的一名蟲農在神龍溶洞捕捉了許多穴脛步甲,然後投放100多顆蟑螂藥,企圖毒死整個溶洞生態系統裡剩餘的穴脛步甲,企圖藉此“壟斷”穴脛步甲的活體。
達州市石灰岩廣佈,喀斯特地貌發育,這樣的環境往往有許多溶洞。洞穴生境猶如孤島,又小又脆弱,其中的物種因為長期與世隔絕,具有很高的獨特性,也很容易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滅絕。因為極其稀有,這種昆蟲在收藏家中有較高的定價,商業上的競爭促使該聶姓蟲農下毒屠洞。
雖然洞穴裡沒有已知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受害,此舉很難透過《野生動物保護法》來定罪,但這無疑是非常惡劣的行徑,對多樣性造成的損害難以估量。或許很多還沒來得及被發現的物種,就這樣滅絕了。
延伸閱讀


為了錢,他決定毒殺一個物種
3
四川警方查扣盜獵野生獼猴1104只
2024年12月,四川達州、甘孜、阿壩三地警方聯合偵破一起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重大案件,查扣涉案獼猴1104只,涉案金額高達1.36億元。該案成功摧毀了一個作案多年的犯罪團伙,並斬斷了一條從四川延伸至山東的非法販賣獼猴利益鏈。
案件調查顯示,涉案人員長期從甘孜州、阿壩州非法捕捉野生獼猴,將其運至重慶市養殖場偽造合法身份後,再向山東、重慶等地出售。盜獵行為雖發生在四川多個地區,但常以一個獼猴種群分佈的山頭為目標,長期反覆捕獵,一些野生獼猴種群的損失超過100只。被扣押的獼猴因長期圈養,已喪失野外生存能力,無法迴歸自然。
1104只的數量令人咋舌,如此大規模的盜獵行為,對區域生態系統的衝擊和潛在影響更是難以估量。
4
公益組織起訴快手售賣盜獵工具
2024年7月,自然之友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起訴快手平臺為非法獵捕工具提供展示和交易服務的行為。2024年11月,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已正式立案受理該案。

網路平臺上打著護農的名號肆無忌憚地出售盜獵工具
在網際網路上,包括快手在內的一些平臺已成為盜獵工具交易的集散地。從過往案例來看,多起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曾利用這些平臺傳播非法捕獵工具的使用方法。僅2024年3月至7月,自然之友在快手平臺上觀察記錄到展示和售賣非法獵捕工具的賬號超過300個,上架商品超過370件,銷售量超過30萬件,交易額高達6800萬元。這些觸目驚心的資料恐怕還只是冰山一角。
希望這樣的環保訴訟能夠敦促各大網際網路平臺依法加強管理非法盜獵工具與內容的管制。
延伸閱讀


立案!自然之友起訴快手交易野生動物非法獵捕工具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生態環境、野生動物與為保護野生動物而努力的人們,一起經歷了諸多坎坷。在將來的一年裡,我們會繼續堅持以共存為目標,推動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守護野生貓與人類的未來。

在下週六14:00~18:30,貓盟將召開以“雖然……但是……”為主題的年會與你分享我們命運多舛,一波三折的一年。
我們準備了整場活動的線上同步直播,還有線上抽獎,你也可以在這裡預約: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生態保護,你還可以讀………
更多:


長按二維碼關注貓盟,記得給我們標🌟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