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篇寫得很彆扭的文章。花落成蝕老師多年前評價寫穿山甲的稿子:因為我們對穿山甲的瞭解太少了,這些物種的狀況又很危急,所以只能湊出一篇“穿山甲的XX條知識”百衲衣式的文章。
雲豹的問題和穿山甲很相似。我們對雲豹所知甚少,它和其他動物的關係,我們的瞭解就更少了,雲豹種群狀況又相當不樂觀。關於雲豹是如何捕食的,它的捕食習性會如何影響到其他物種,以及這一切對它所在的生態環境保護意義為何,我們目前所知的,大多是一些零星的資訊,或者包含大量的推測。所以本文只能把我收集到的一些“管中窺豹”的資訊呈現給大家。

貓盟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拍到的雲豹
首先說明一下,雲豹有兩種,貓盟在雲南關注的是雲豹本種Neofelis nebulosa,還有一種巽他雲豹Neofelis diardi,生活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2006年才劃成一個獨立的種。下面如非特別說明的話,我說的“雲豹”都是指雲豹本種,而“巽他雲豹”我會特別點出。

誰敢拉雲豹尾巴?
人常說“狗咬人不算新聞”,在《騷擾捕食者和種間合作:長臂猿、葉猴和雲豹的一次互動》(Predator mobbing and Interspecies cooperation: An Interaction Between Gibbons, Langurs and a Clouded Leopard.)一文裡,記載了一個“人咬狗”的故事:長臂猿拉巽他雲豹的尾巴。

長臂猿在作死嗎?紅圈裡面是巽他雲豹的尾巴。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2016年,3月7日晨,印尼婆羅洲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家子婆羅洲白鬚長臂猿Hylobates albibarbis和一群栗紅葉猴Presbytis rubicunda頻繁地發出叫聲報警。長臂猿“先生”(長臂猿的家庭一般包括一對夫妻和孩子)連連撥動樹冠上的一堆藤蔓,撥一下又趕緊退開,過了一陣,(愚蠢的)人類才看出來藤堆裡是一隻巽他雲豹,長臂猿“先生”還膽大包天地拉了它的尾巴。
到捕食者面前來“作死”,聽起來匪夷所思,但確實是一種對抗捕食者的策略。動物成群結隊逼近捕食者,發出叫聲示警,甚至很“欠”地故意靠近,稱為mobbing(這個詞的本意是一群人欺負一個)。最近在北京什剎海,一群烏鴉把一隻雕鴞趕進了水裡,還上了新聞,就是典型的mobbing。

貓盟在雲南西雙版納易武茶王樹拍到的雲豹
此外,報警叫聲不僅是對獵物通風報信,也是對捕食者通風報信,表示“你已經被我們發現啦”。貓科獵食策略高度依賴偷襲,被發現了,成功率會大降,不如早早放棄。因此靈長類傾向於對貓科動物發出警報,藉此減少自己受攻擊的機率。
在泰國的考索國家公園(Khao Sok National Park),有人測試過野生白掌長臂猿Hylobates lar對捕食者的反應。研究者給野生長臂猿看各種食肉動物的模型,它們每次看到虎和雲豹模型都會發出“呼——”的啼叫聲和特殊的警報鳴叫,如果看到網紋蟒Malayopython reticulatus模型,只有一半的機會發出警報,看到蛇雕Spilornis cheela模型,從來不發出警報。

用來測試長臂猿的假動物,最後這塊花布是對照組。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另外長臂猿還會對著雲豹模型拉屎和扔樹棍。長臂猿用手臂在樹間蕩行,極其敏捷,兩種雲豹雖善爬樹,也沒法跟得上,這也讓它們有本錢對雲豹做出一些“作死”的動作來。

小兵中的豪傑
我們再來看看雲豹吃過什麼。《寮國的雲豹和老虎的食譜和獵物選擇》(Diet and prey selection of clouded leopards and tigers in Laos)一文,透過在寮國Nam Et-Phou Louey國家保護區(Nam Et-Phou Louey National Protected Area)收集的雲豹糞,推測雲豹食物裡生物量最多的是野豬,佔了33%,其次是豬獾(28%),第三是小型鼠類(15%),第四是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13%)。

中華鬣羚C. milneedwardsii有時被視為鬣羚C. sumatraensis的亞種,成年體重可超過100公斤
雲豹和鬣羚的活動重疊度要高於麂子和獼猴,而貓科的活動會與主要獵物同步,似乎表示了雲豹對鬣羚的偏愛。而且雲豹吃鬣羚似乎不是食腐,因為同域生活的其他中型食肉動物,豺的食物裡鬣羚只佔6%,金貓更是隻有1%。
野豬和鬣羚的體重都是雲豹的四倍甚至更多。就算你沒有看過《火之丸相撲》,也能夠理解,巨大的體重差距意味著巨大的挑戰難度。食肉動物捕獵不是為了比一比誰更厲害,而是為了生存,進化的壓力會讓動物傾向於“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所以即使食肉動物有能力殺死比自己大的獵物,大多數時候,它們還是選擇比自己弱小的獵物。

作者:我預謀已久了,要用用這個圖
更奇怪的是,研究地點有四種獼猴,且猴子的相對多度較高,麂子則是當地密度第二大的有蹄類。這兩類體型跟雲豹相當的動物,難道不是更合適的獵物嗎?但它們在雲豹糞便中都沒有發現。

貓盟在雲南拍到的赤麂Muntiacus muntjak
當年和順叱吒風雲的華北豹M2,貓盟成員根據它活動範圍內出現的野豬屍骨,推測它殺死了一頭成年公野豬,被譽為“傳奇”。然而野豬至多也就是M2的兩倍重。難道寮國的雲豹都是“金色傳說”嗎?

雲豹是“小劍齒虎”?
為何雲豹的食譜如此生猛?一方面,我們手頭的資訊可能太少,不能客觀反映情況。《寮國的雲豹和老虎的食譜和獵物選擇》提到,研究人員找到的雲豹屎只有14份。而且基因檢測無法判斷動物的年齡,研究人員使用了成年動物的體重來推算生物量,實際上雲豹可能是吃了野豬和鬣羚的幼崽。這樣測出來,體型大的動物數值就會偏大。

收集動物糞便是調查的重要一步
另一方面,雲豹本身就是貓科動物裡十分特別的一種。它的上犬齒極長,上犬齒和頭骨的比例,相當於一些不太特化的劍齒虎類,譬如恐貓屬Dinofelis。雲豹的頜關節向下偏離,嘴可以張到90°,在現生食肉類裡是最大的,這一點也像劍齒虎。有人推測雲豹的長犬齒和大嘴,就是為了捕殺比自己大得多的獵物產生的適應。

貓盟在雲南西雙版納易武鎮拍到的雲豹
2017~2018年,婆羅洲猩猩生存基金會(Borneo Orangutan Survival Foundation)放歸的兩隻婆羅洲猩猩Pongo pygmaeus wurmbii,先後被工作人員發現重傷倒在地上,從身上的牙痕判斷是巽他雲豹所為,成年猩猩的體重是巽他雲豹的兩倍以上,所以至少有證據表明,雲豹家族能捕食比自己大得多的動物。
從生態學上來看,在陸生食肉目中有一道“坎兒”:21.5~25公斤的體重。小於這個體重,捕食者可以靠比自己小得多的獵物為生,大於這個體重,就必須要更高回報的獵物才能滿足。比如兔猻可以吃個沙鼠就滿足了,而華北豹得吃狍子斑羚。雲豹體重11~23公斤,是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研究人員因此推測,雲豹可能會採用比較靈活的策略,大獵物小獵物都能吃,從而跟大型(如老虎)和小型(如豹貓)的捕食者都分開賽道,減少競爭。
但這些想法大多停留在推測的層次上。目前我只能說,雲豹可能隱藏著驚人的秘密,而我們對此所知甚少。

大家都在消失
如果雲豹真的喜歡捕食鬣羚做“極限挑戰”,我們又要面臨一個問題:鬣羚被IUCN定為易危級,種群面臨碎片化威脅,而且因為棲息地破壞和捕獵,數量正在下降。
在《獵物減少是世界大型食肉動物的威脅》(Prey depletion as a threat to the world's large carnivores.)一文中,統計了17種以肉為主食的大型動物,以及它們的494種獵物的資訊。這494種獵物有123種被IUCN評為“受威脅”(近危、易危、瀕危或極危),44種瀕危,12種極危。其中雲豹的獵物是受威脅比例最高的,達到60%,巽他雲豹50%,而且巽他雲豹的獵物有88%種群數量在減少,雲豹的獵物有80%在減少。

貓盟在雲南西雙版納易武鎮拍到的雲豹
你可能聽過一個笑話:“如果一隻保護動物在追捕另一隻保護動物,你該怎麼保護它們呢?”,實際上,笑話已經成為了切切實實擺在面前的問題。若沒有能量金字塔的下一層,大型食肉動物只能是毛將焉附,而在已然捉襟見肘的生態系統裡,進行了千百萬年的捕食與被捕食關係,也可能會對有限的種群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花落成蝕老師要來貓盟直播啦~
本週四晚上20:00
花蝕老師會帶著他的新書《我不能在鳥獸身旁只是悲傷》來貓盟直播間與大貓(貓盟理事長)對談,與直播間的觀眾一起聊聊國內生態保護的故事!

直播亮點:
– 花老師首次回應:“動物間諜”的身份
– 貓盟理事長揭秘:生態保護的誤解
– 中國荒野的滾燙故事:又酷又燃的案例,那些令人開心的成功
– 兩位最想放棄的時刻與支撐信仰的力量……
直播驚喜:
直播間會抽取幸運觀眾贈送花老師親籤版新書!
↓快快點選預約吧~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雲豹的生態,你還可以讀………


長按二維碼關注貓盟,記得給我們標🌟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