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嚴重!澳洲投資房產的普通人,將面臨巨大危機!

要警惕
澳洲政府日益加大支援力度的背景下,
大型機構投資者正在加速進軍澳洲住房市場,並逐步改變著房地產投資格局,
而私人投資者,尤其是普通的 “家庭” 投資者,則正面臨被擠出市場的巨大威脅。
聯邦和各州政府近年來推出了多項政策,積極鼓勵機構資本進駐住房領域,
尤其是增長迅猛的 “建造-出租”(Build-to-Rent,簡稱BTR)模式。
與此同時,私人房東則面臨著不斷上升的稅費負擔和愈發複雜的合規監管。
尤其是在維州,這種趨勢尤為明顯,
越來越多的小房東選擇出售物業,退出市場。
而墨爾本正逐步成為全澳 “建造-出租” 模式的核心。
多項預測顯示,未來幾年,該型別專案可能將佔據墨爾本新建公寓供應的一半以上。
資金方面,機構投資可謂來勢洶洶。
根據CBRE釋出的《2025年亞太區投資者意向調查》:
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的淨買入意向已從2024年的-13%大幅回升至今年的+22%。
去年6月,澳洲養老金巨頭AustralianSuper在墨爾本完成了一項價值7000萬澳元的 “建造-出租-購入”模式公寓專案。
而在這之後,AustralianSuper與Hesta又宣佈將在未來十年內投入150億澳元,用於支援住房開發。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機構住房投資無疑更具吸引力。
這種模式相比零散的私人出租體系,能夠提供更集中、高效、易監管的方式來擴大住房供應。
根據澳洲住房與城市研究所的資料顯示:
目前約有90%的投資性房產掌握在小規模的個人房東手中。
雖然這種模式更為分散,也更難監管,
但它歷史上也造就了一個多樣化、靈活且能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租房市場。
但如果私人房東繼續遭受政策 “擠壓”,而機構模式日益壯大,
我們可能正在見證一場房地產市場結構的深層次轉變。
機構投資者具備大規模運營能力、融資優勢和政策通道,
而小房東則可能不得不透過翻新房屋、降低租金或承擔空置風險來維持競爭力,
否則,就只能選擇出售物業。
這種衝擊對一些 “毫無特色” 的投資型公寓影響尤為明顯,
特別是內城區的老舊公寓市場——這些正是過去小房東最常涉足的領域。
而一旦機構主導成為趨勢,市場上也可能出現 “準壟斷” 的風險。
目前以小房東為主的出租市場雖有種種問題,但整體來說仍是去中心化的,競爭也是真實存在的。
然而,一旦被大型機構壟斷,租客的選擇空間將被壓縮,租金也可能水漲船高,
整個市場或將演變為類似 “選Coles還是Woolworths” 的局面,
而非 “翻租房廣告挑選最適合的一套”。
美國的經驗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前車之鑑。
在美國更為成熟的機構租房市場中,《美國規劃協會期刊》曾發表一篇名為《高樓與住房壓力》的研究文章指出:
像資本巨頭Blackstone這樣金融化的 “大房東” 正在徹底改變租房生態,
壓縮小房東的生存空間,並推高租金水平。
這類轉變還可能帶來更廣泛的社會結構變化。
澳洲傳統租賃市場一直相對 “融合”,
租戶和業主往往住在同一個街區、同一棟樓,社群也因而具備一定的多樣性。
然而,隨著機構租賃模式的擴張,未來的住房格局可能愈發 “分層”:
租戶集中在城市高層住宅,業主則居住在郊區獨棟住宅中。
最後,儘管房產投資常被批評,但它一直是澳洲普通人積累財富、實現階層躍升的重要路徑。
只要肯鑽研市場、動手裝修並承擔一定的風險,回報往往遠超工資收入。
如果私人房東被逐漸 “邊緣化”,而資本和控制權被集中在大型機構(包括國際資本)手中,這樣的路徑也可能逐步消失。
最終結果,就是越來越少的普通澳洲人能擁有房產市場的一席之地,
而越來越多的住房資源和市場話語權,則掌握在少數機構投資者手中。
 閒話澳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