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澳大利亞!這裡不需要普通人!

(請為澳洲華裔候選人Andy Yin投上寶貴一票)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澳洲紅領巾;微信ID:honglingjinau

澳洲房市刺破了年輕人的夢想:

有房靠“拼爹”,沒房靠忍

過去二十多年,澳洲的物價不斷上漲,但沒有什麼,比房價漲得更快、更猛、更不講理。
在2000年,一個普通家庭用4年收入就能買下房子。而現在?即便在全國平均水平上,也要攢上8年工資才夠一套房的首付。在悉尼,這個數字是令人絕望的10年。
這還只是理想狀態。現實是——你可能還沒攢夠首付,房價就已經把你甩得看不見車尾燈。

有房沒房,已成兩種人生

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ABS)和澳洲住房研究所(AHURI)的資料顯示,房產財富的增長,正在加劇代際與階層分化。年輕人正在從“房產接力賽”中被排除。
  • 30歲有房者比例:從2000年的57%,跌至現在的50%。
  • 20多歲年輕人有房率:從43%降到36%,尤其以低收入群體跌幅最顯著。
  • 最窮40%家庭的住房擁有率:在所有年齡段都在持續下降。
與此同時,2000年前買房的老一輩正在坐享資產升值紅利。資料顯示,澳洲有房家庭的平均淨資產已經超過100萬澳元,而無房家庭的中位淨資產只有區區6萬澳元。
這是赤裸裸的“房產紅利斷代”:父輩買在起飛前,子女只能望樓嘆息。

首付攢不上,租金也壓垮人

澳洲多個城市的租金也在飆漲。根據CoreLogic和Domain的統計:
  • 墨爾本、悉尼過去四年租金上漲約20%
  • 布里斯班、阿德萊德和珀斯的租金漲幅甚至超過30%
與此同時,空置率卻創下歷史新低——在一些城區,每一套出租房背後都有幾十個申請者在競爭,有人甚至願意當場加價50澳元/周搶租。
在低收入人群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租戶正面臨“住房壓力”(即住房支出超過收入的30%)。而這種租房負擔,不僅拉低了他們的儲蓄能力,也進一步讓他們買房變成幻想。
根據澳洲生產力委員會(Productivity Commission)的研究,從2003年到2020年:
  • 最低收入20%家庭的實際收入增長26%,但其中一半被上漲的住房成本吞噬。
  • 最高收入20%家庭實際收入增長47%,而住房支出僅略有上升。
這意味著:有產者越攢越多,無產者越來越難翻身。

一位留學生的“房產斷夢”故事

一個身邊的例子,一同學2008年來澳讀會計,留了下來,入籍,穩定地工作了十幾年。她一直夢想著在悉尼買套房,但直到去年,她徹底放棄了。
她曾在Burwood看中一套三居室公寓,2011年售價才45萬澳元,首付只需9萬。當時她說:“再拼兩年就能買下。”
但她選擇了“等升職”。幾年後,那套房漲到了90萬。她轉而看西區,更遠;房價又漲,她的工資卻漲得像蝸牛。到去年,她已經不是在選房,而是在搶租房了。
她租住的公寓房東通知周租上漲200澳元,試圖換房時,在Zetland看房現場,有五六十組人排隊搶租。最終,她只能妥協,繼續留下。
“就算現在每年存3萬澳元,要再攢8年才夠首付。可8年後房價還會漲到什麼程度?”
她最後一次說的話是:“我愛悉尼,但它已經不愛我了。”
於是她辭職,賣掉家當,回了上海。

買房,只靠工資幾乎不可能

據Mozo的估算,想要在澳洲買一套中位價獨立屋(約116萬澳元):
  • 年收入需達 16.8萬澳元
  • 想買公寓,也要收入至少 11萬澳元
  • 而ABS資料顯示,澳洲收入中位數僅為 7.2萬澳元
在悉尼,房價中位數早已超過150萬澳元。而全澳範圍內,中位價50萬以下的城區所剩無幾,條件差、地段偏,成了唯一“負擔得起”的選擇。
根據澳洲儲備銀行前經濟師Peter Tulip的說法,現在年輕人基本只有三個選項:
  1. 遠離城市,搬去偏遠地區;
  2. 依靠“父母贊助”才能上車;
  3. 或者徹底放棄買房夢。
但前兩種並非人人都有條件,而第三種,卻正在變成越來越多人的現實。

房產,成了財富傳承的新圍牆

有統計顯示:
  • 在2000年以前買房的人群,淨資產增值顯著;
  • 而現在買房的年輕人,已經錯過了“財富的黃金漲幅期”;
  • 更不公平的是,很多年輕人能上車,靠的不是工資,而是繼承或父母資助。
這也意味著,一部分人註定可以傳承房產,另一部分人,則註定永遠在租賃市場裡流浪。
房子,原本是家的象徵,如今卻成了割裂階層的圍牆。在一座座閃耀著燈火的城市背後,有太多人像同學一樣,被迫告別夢想。
如果不從結構性上解決房價和收入增長之間的鴻溝,那麼澳洲的“居者有其屋”理想,將越來越遙不可及。
城市不應只屬於富有的人。真正的宜居,不該以家庭背景作為入場券。
如果你也正面臨類似困境,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你還在堅持攢首付,還是已經選擇了離開?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 第一時間內容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今日話題討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評論~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