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望”到“絕望”,舊金山灣區房屋逾6成高過原價,1棟標價168萬房屋最終186萬售出

取自Pexels
在灣區,房屋掛牌價格曾讓購房者雀躍,但最終卻淪為一場令人沮喪的“心理遊戲”。看似誘人的標價背後,隱藏著殘酷的競價現實——2024年,灣區五縣超六成房屋以高於標價售出,這一比率較2023年的58%進一步攀升,並創下15年來房屋銷售競爭最激烈的紀錄。  
從“希望”到“絕望”:購房者的競價馬拉松  
《聖荷西信使報》(Mercury News)報道了一對典型購房者的經歷:賈恩(Rajul Jain)和希夫哈雷(Vivek Shivhare)夫婦為尋找理想家園苦尋數月,終於在聖荷西丘陵區發現一棟標價168萬美元的三臥三浴莊園式住宅,預算180萬美元的他們信心滿滿地提出175萬美元報價,卻迅速陷入競價漩渦。面對另外兩個買家的競爭,他們被迫將報價一路抬升至186萬美元,才最終拿下這棟房子。  
“上市價就像拍賣會的起拍價,只是為了吸引更多人入場。”一位灣區房產經紀人坦言。這種策略下,標價不再反映賣家預期,而是刻意壓低以激發買家的“搶購”心理。資料顯示,全國範圍內僅32%的房屋售價高於標價,而灣區這一比例高達61%,柏克萊、桑尼維爾等熱門城市更有近80%的房屋成交價超出掛牌價,佛利蒙和聖荷西也接近70%。  
低價策略:熱門市場的“飢餓營銷”  
低價上市是需求旺盛市場的常見手段,經紀人透過“低價誘餌”製造緊迫感,推動買家競相抬價。這一策略在奢侈品市場尤為奏效,買家往往願意為心儀房產突破預算。以柏克萊一棟中世紀風格六角形住宅為例:今年2月,經紀人西村(Jodi Nishimura)以79.5萬美元掛牌價推出這棟1378平方英尺、坐擁海灣景色的房產,卻引發了一場“報價風暴”。  
西村舉辦了兩次開放日並設定出價截止日期,最終收到30份報價——遠超其職業生涯紀錄。儘管她預期售價會高於標價,但成交價飆升至160萬美元仍令她震驚。“這完全超出了預期,市場瘋狂程度超乎想象。”西村感嘆。  
供需失衡下的“價格失真”  
灣區的房價飆升與供需失衡密切相關。儘管2023年被視為房屋銷售“15年最糟”,但2024年的資料表明,市場並未降溫。低利率環境、科技行業迴流及人口持續湧入,推動買家對有限房源展開激烈爭奪。賣家利用這一優勢,透過低價策略最大化收益,而買家則陷入“不買就錯過”的焦慮迴圈。  
購房者的困境與應對  
面對“標價無意義”的現實,購房者不得不調整策略:提前準備高額首付、接受更高的月供壓力,甚至放棄對價格的理性判斷。一些買家開始轉向非熱門區域或選擇“以租代購”緩衝市場衝擊,但核心地段的競爭依然白熱化。  
灣區的購房市場已演變為一場“心理與財力的雙重博弈”。標價不再是交易的起點,而是競價戰的導火索。對於買家而言,低價掛牌不再是“撿漏”機會,而是一場需要謹慎評估風險與預算的持久戰。正如賈恩夫婦的經歷所示,在灣區買房,真正的挑戰或許不是找到心儀的房子,而是如何在狂熱的市場中守住財務底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