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週一
35歲,可能是獨屬於中國人的一道坎。上班太老,退休太早。明明正值當打之年,卻無限逼近“職場終點”。
近日,“35歲歧視”引起廣泛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鄭功成建議糾正“35歲就業門檻”歧視。全國政協委員張凱麗也說,35歲正是幹事的年紀,35歲求職門檻毫無道理。
人民日報刊文談破除“三十五歲門檻”,建立更公平就業市場。
但從短期來看,35歲依然註定被就業市場“歧視”,很難期待有大的改變。

先說說,是誰製造了35歲“魔咒”?
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激流勇進的30年,貢獻巨大。回顧一下這些年的新聞:阿里頻繁掀起年輕化風暴,年輕高管批次“上位”;華為“狼性文化”,即便是損失十億,也要解僱7000個老員工;騰訊被指勸退“高齡”員工……
當下,任用年輕人已成大廠的主旋律。脈脈報告顯示,頭部網際網路企業員工年齡中位數為:拼多多(29.6歲)、字節跳動(30.6歲)、網易(30.8歲),員工年輕化相當顯著。

快速更新迭代的行業環境、高強度的工作節奏、產品狂人的極客精神……企業說:“我們需要新鮮血液保持活力”。
真的只是這樣嗎?
矽谷創投教父史蒂夫霍夫曼一語中的,指出了資本的“陽謀”:
他們不關心員工,只關心利潤。
年輕人“便宜、聽話、能熬夜”,35歲以上員工則被預設為“家庭負擔重、身體機能下降”。
僱傭應屆畢業生可以拿到政府補貼,而僱傭中年員工不僅更“貴”,還要倒貼更多的假期。

來源:中國政府網截圖
一番精打細算下來,“老”員工的十年經驗,自然抵不過應屆生的“青春紅利”。
令人意外的是,從官方訊息看,“35歲”門檻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報考公務員的年齡上限為35歲。
這一年齡限制延續至今。國企、事業單位的部分崗位甚至出現報考年齡按照學歷分段設限,如碩士32歲、本科27歲。
35歲,真可謂是:考不了工,進不了廠,連看病都要多一步,看破紅塵出家也沒條件了。

圖源:小紅書

可矛盾的是,我國最新發布的人力資本報告顯示,全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為39.72歲。這意味著,中年勞動力,依然是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
去年出臺的延遲退休,也恰恰證明中年人甚至臨近退休的勞動者,依然有重大的社會價值,還能發光發熱。
然而,一邊是35歲找工作企業嫌老,另一邊是60歲退休社會嫌早,中間的30年怎麼活?
從大廠跳槽到小公司?拿存款回老家創業?還是放下體面,入坑“吉祥三保”?事實上,現在連失業博主的賽道都卷得嚇人了。
網友調侃,如果45歲下崗反而沒那麼愁,社保交夠20年,隨便打點零工,過幾年就能領退休金了。
可偏偏,是35歲。
上有老、下有小,身上還揹著“中產返貧三件套”,被裁後面臨的是斷崖式的經濟壓力。
35歲還在靠投簡歷找工作的人,活該面臨就業危機;
35歲還沒結婚,她是不是嫁不出去?
35歲還沒當上管理層,這輩子也不會有什麼奔頭了;
30歲以前要抓緊搞錢、談戀愛,為35歲做準備
…..
在這些“主流”聲音裡,“35歲”不止是職場的“生死線”,更像是人生的“榮枯線”。
這種恐慌情緒,也影響著年輕人的生活選擇——如果35歲可能被裁,是否不太敢結婚生孩子?

圖源:小紅書
打破“35歲門檻”,也該提上議事日程了。

事實上,35歲“一刀切”顯然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加劇就業結構性矛盾。
鄭功成教授就以高校招聘教師為例,對博士畢業生設定35歲以內的限制性條件,幾乎充斥著各個高校與研究機構。自然,按正常的讀書流程,在經歷本科4年、碩士2-3年、博士4-6年的學習後,博士畢業時的年齡大概在28-31歲。
但如果本碩博期間出現空檔期,如就業、考研二戰等,或者延畢等,那不就是妥妥的“畢業即失業”嗎?
難怪博士的就業率會跌破本科,留不住的高校、進不去的企業,年齡紅線讓讀博“價效比”備受爭議。
對此,鄭功成教授提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在反就業年齡歧視方面起帶頭作用;將反就業歧視納入法律,給予明確規制等建議。

圖源:微信公眾號 財經雜誌 截圖
這些建議,無疑是非常有針對性的,希望國家和有關單位慎重考慮,加以採納。
其他國家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們借鑑。
比如,美國在1967年出臺了《就業年齡歧視法》,禁止僱主在招聘、錄用、工資待遇等方面歧視40歲及以上的求職者和僱員,並禁止以年齡為由強制員工退休。此外,還規定了多種權利救濟途徑。
在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就業人數已破900萬,但在65至69歲人群就業率高達50.3%。為幫助高齡者就業,日本設立了“繼續僱傭補貼金”等相關補貼、激勵措施等,支援企業僱傭。
在英國等歐洲國家,簡歷上則無需填寫年齡、性別、婚育狀況等與工作無關的資訊。
雖然在就業供求關係緊張的當下,這些措施不一定能馬上見效,但“35歲門檻”的破除,值得我們長期關注和推進,下大力氣解決。
參考資料:
中國式35歲:上班太老,退休太早, 波財經
日本銀髮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中改革網
博士就業率,跌破本科 馬江博說趨勢

特朗普瘋狂加稅,對普通人和企業有何影響?金價不斷創新高,現在還能不能買?動盪時刻,我們如何做出決策,守護財富?
這些關乎你的資產、你的未來的問題,我們都在智谷趨勢內部研判裡面作了詳細的分析解讀。
歡迎掃碼訂閱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成為智谷圈年度會員,每週為你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樓市、商業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動向,幫助大家看清趨勢,穿越風暴。現在訂閱,贈送全年12場閉門直播。
▼掃碼加入,圈內等你▼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讀者優惠價199元/年,未來隨人數增加逐步恢復至499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