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面試三家公司,都因年齡被拒”:35歲就業歧視何時休?

前些日子,人民日報刊文要破除“三十五歲門檻”,讓年齡不再成為標籤。
隨後,詞條“讓年齡不再成為勞動者標籤”也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們討論。
近些年,很多企業把35歲當作招聘的門檻,但是35歲應該是一個職場人的黃金年齡,職場不應以年齡設限。
一天面試3家,都因年齡被拒
正值金三銀四的招聘季,@量量說從年前就一直在找工作,但是很多公司把招聘年齡限制在了35歲以下,甚至也有部分限制30歲以下。
量量投遞的簡歷都沒透過,僅有透過的幾家,安排了面試,也因為超齡被拒。
年齡門檻讓很多求職者吃了閉門羹,價效比成為企業招聘的硬性標準,有做HR的朋友說:公司寧願要三個應屆生,也不要一個有經驗的大齡員工。
@橙橙子說公司年前進行裁員,優先裁掉的就是35歲以上的員工。35歲,成為了職場人的一大阻礙。
企業裁員優先選擇大齡職場人已成為一大現狀,甚至很多企業一邊裁掉大齡職工,一邊進行校招。企業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大齡職場人失業也成為常態。
企業招聘時被排除在外,裁員時卻被優先選擇,35歲職場人似乎成為了職場的“違禁品”。
那些設定年齡門檻的企業招聘時採取一刀切的模式,其實本質上是把對能力的判定交給了客觀年齡,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35歲不是能力門檻,而是經驗槓桿
很多企業在招聘時設定年齡限制,有的是因為擔心大齡職場人無法承受超長的工作時長,而且有經驗的職場人因為經驗豐富,一般薪資要求也較高。
沒有拖家帶口的年輕人更有衝勁,更能衝業績。所以在綜合性價比的考量之後,很多企業都設定了年齡門檻。
實際上,年齡不是門檻,不是崗位的標準,而是經驗的勳章和槓桿。
深圳某科技公司試點經驗返聘計劃,將35歲以上工程師組成智庫團隊,專案交付效率提升40%。
35歲之後才是職場的主力,有經驗、有積累,有資源。對於一個職場個體而言,這時候的職場價值更上一層。
35歲的標籤不應是年齡焦慮,而是經驗溢價,35歲的沉穩和經驗槓桿是最大的核心競爭力。
拆掉年齡門檻,鋪設重啟鍵
現代職場中,加上人工智慧的發展,更加凸顯了經驗型崗位的價值,那些重複性的工作更容易被AI替代,而那些經驗的增值卻不是AI能替代的。
全國人大代表鄭功成表示,國家已經開始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就業還設定年齡門檻已然不妥。
全國政協委員張凱麗認為,35歲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歲數,正是幹事的時候,不應以此年齡為工作設限。
拆除年齡門檻,讓招聘的規則迴歸能力,才能更匹配崗位的需求。
作為職場人,也要未雨綢繆,爭取實現破局。
第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多元化的狀態去迎戰不同的能力要求。
第二,將經驗變成資產,進行產品化處理。不管是上班還是自由職業,都可以用自己的經驗服務客戶。
第三,抱團取暖,資源共享。學會利用自己的資源以及經驗,與同行相互交流,即使遇到需要求職的情況,也能有相互推薦的渠道。
如果真的遭遇年齡歧視,也要勇敢維權,捍衛自己的平等就業權。結合國家政策以及監管,年齡歧視的門檻打破指日可待。
每一個人都會來到35歲,它不是終點,而是我們職業發展的新起點!
希望我們的年齡都只是數字,能力才是王道!
根據智聯研究院資料表明,85%的白領認為存在“35歲門檻”,其中網際網路、金融、文化行業是“35歲”現象重災區,70%職場人贊成取消該年齡歧視。
你在職場上,會因為年齡而焦慮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