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桑桑姐
公眾號:腰線(ID:yaoxian6)
發現了一個規律,身邊生二胎三胎的,要麼是在老大12歲以前一口氣生完的,要麼是等孩子18歲上大學後,空巢老人攜手再踏征途,很少有家長敢在孩子12-18歲之間生二胎的。
一方面是這個年齡段自己也過得焦頭爛額,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小孩,真的是世上最好的避孕藥,讓人不敢造次。
科學家的論文也證實過,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家長的生活幸福感是最低的,中年危機加青春期雙殺,誰笑得出來?
桑姐有個朋友不信邪,在大女兒13歲時意外懷孕生了個弟弟,生完頭兩年完全沒法像以前那麼雞娃,結果大女兒初三成績一落千丈,還宣佈自己“喜歡”上班裡的一個女生,二胎又趕上trouble2,朋友每天過得生不如死。

我結婚生孩子早,所以比同齡的閨蜜們算是多了點劇透。
每次看到小孩還在幼兒園裡的姐妹們,在群裡交流育兒心得:太愛我寶了,願意為ta做一切事,要給ta無條件的愛和自由……我都是嘿嘿嘿笑而不語。
山盟海誓太早,小學三年級輔導兩年作業之後,無條件的愛已經開始暗中打折了,到了初高中青春期,家長們該在評論區懷疑人生了😛。

青春期沒有什麼緩慢的加碼和適應,總是一夜之間就變了。
不得不說,人類真的好奇特,每個生命都像出廠時安裝了鬧鐘一樣,12歲,青春期的鬧鐘響了;18歲,求偶的鬧鐘響了;25-35歲,繁衍的鬧鐘響了;40歲,中年危機的鬧鐘響了;60歲,貪生怕死的鬧鐘響了,99.99%的人,都逃不過激素的驅使。鬧鈴一響,身不由己。
妮莫11歲之前,每天睡前,都要主動來和我抱抱,逢年過節都會收到她親手做的卡片和花束,誇我是全世界最好的媽媽,時不時還要來蹭一下福利:今天可以和媽媽睡嗎?
和她同齡的一個小女孩,從小也是陽光小美女一枚,看見我就甜甜喊阿姨好。結果某天走在路上碰見,她突然抬頭,嚇我一跳,穿著連帽衫,頭髮遮著半邊臉,畫著黑黑的眼線,一臉Emo地跟我淡淡對視了一眼。
哦,抓馬的青春期開始了。
僅僅半年後,輪到我們家了,粉紅、卡通、裙子元素一律束之高閣,只愛黑白灰,各種連帽hoodie,半永久劉海像鯰魚須一樣擋著眼睛,如果給她撩開,就像碰了她的命門一樣。對了,耳機24小時焊在頭上,回家就砰地一下把房門關上。

和我的交流越來越簡潔,無論跟她用什麼開放式提問,一般只會得到三個答案。
表示可以進行,說“Ye~”,音調往下,有氣無力地拖長,S不發音。
表示反對或不理解,說“No~~”,搭配皺眉表情,那個O,一定要發得圓潤飽滿,帶情緒。
表示沒興趣或無所謂,說“Me~h”,“me”和“h”之間,要撇一下嘴,顯示自己根本不屑。

有時候你看她對著手機笑得咯咯亂叫,以為她心情不錯,但只要家長這時說個什麼事,她能一秒內從剛才的花枝亂顫,抬眼一臉冷酷不耐煩地看著你:“啥?”
如果是配偶這樣“冷暴力”對待自己,早就把他掃地出門了,但是孩子是親生的,就算頭一天憋了一肚子火,第二天該接送照樣接送,該帶飯照樣帶飯,人說要缺個什麼衣服鞋子,屁顛顛就去買了。
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現在一氣跳樓的初高中生那麼多,你能拿青春期的小孩有什麼辦法?當大爹供著唄。
我跟老公吐槽,上司我都敢掀桌,一輩子沒受過這麼多冤枉氣。
跟國內外同齡家長了解了一下,發現hoodie、耳機、關門、玩手機只能算青春期標配,豪華版還有一怒砸電腦的,吵架罵父母粗話的,兒子跟爸爸動手的……
我們當年也經過了青春期,似乎,沒有這麼多麻煩事啊?我記得我當年最大膽的舉動,不過是偶爾謊稱生病請假逃學,騎著腳踏車去臺北路買半隻片皮鴨,然後一個人坐在西北湖邊撕荷葉餅卷烤鴨吃,屬於人畜無害的那種小叛逆。
我們的父母大概也沒有吃過80後家長的苦,因為孩子早上7:00到校,晚上10:00回家,一個班的葬愛家族全都折磨學校的老師去了。

熬過了兩年青春期後,也有了幾點微小的經驗和你們分享一下:
1.允許自己比爛。
我在某書弄了個收藏夾,專門收集被青春期小孩氣瘋的爸媽老師吐槽,評論區無奇不有。被自家孩子氣得夠嗆的時候,就去翻翻收藏夾看看別家的孩子,看完就發現,天下烏鴉一般黑,落在一起塞煤堆,透過比爛,得到了心靈舒緩,咱已經算青春期遭罪較輕的那一批家長了。


2.樂觀地看待未來。
凡事都逃不過“成、住、壞、空”四劫,青春期也是如此,再難捱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已經上岸的家長告訴我,孩子會在16-18歲的某一天,突然變回了正常人類,後面會一天比一天懂事貼心。所以,我經常安慰自己,激素波動只是暫時的,希望就在前方。
3.理解青春期的必要性。
為什麼我們的基因裡會保留了青春期呢?因為這也不全是壞事,父母和子女之間,要透過青春期學會“分離”的課題。
孩子不斷挑戰父母的權威,明晰自己的能力邊界和自我意識,為即將成為社會的獨立個體做準備。
父母透過對青春期孩子的“嫌惡”,做好了目送孩子離巢的心理準備。
想想,如果孩子一直如幼兒時那麼黏糊可愛,到了18歲成人之時,家長根本承受不了突然分開的痛苦。經過了青春期,大多數父母在送孩子上大學後,反而有種鬆口氣的快樂。
4.開啟後媽模式。
這是我強烈建議的一點,在青春期的階段,學會閉嘴,暫時收起氾濫的母愛,和孩子保持禮貌的距離。
我時常幻想我其實是她的後媽,吃穿用度上,給她最好的,生活學習上,保障到位,其他的方面,不要太奢求。只要有後媽心態,就不會對孩子抱有太多的親密的期待,也不會在孩子對我翻白眼時內心失望。
5.她叛逆我也叛逆。
絕不當苦大仇深的母親,誰還沒有個青春期啊?
她天天戴耳機,我馬上也去買了一個戴著聽播客,嘿嘿,你跟我說話也得說三遍吧——第一遍裝作聽不見,第二遍摘下耳機:啥?第三遍,撇嘴、聳肩、Meh~一氣呵成。
她喜歡穿hoodie,她買哪款,我也買同款,天天家裡倆人都戴著帽子,雙手插兜,互相裝C,誰也別煩誰。
她喜歡關門,我也關門,直接把電腦搬到了我的臥室裡,沒事咱倆誰也別出房間,你有事找我也得敲門等著。
什麼感覺?真的好爽。

6.看到“我執”。
透過和孩子青春期的衝突,我看到了自己身上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堅固的“我執”。很多時候,因為孩子的頂嘴、不配合、掉鏈子,我火一下就上來了。
但跳出家長的身份來看,我究竟在氣什麼呢?她不聽我的建議,她不懂我的苦心,原本順利的事突然搞砸,這些失控的瞬間讓我升起嗔怒心,其實不過是家長的自戀在那一刻受損了而已。
如果說家長看孩子,覺得他們年少無知,那麼中年家長們,很難察覺到的,其實是自己的“所知障”。
自以為人生經驗豐富,卻也被很多先入為主的觀念束縛住了頭腦,很難在更開闊的維度上去思考和選擇。世界在前進,知識在更新,觀念在更替,父母未必永遠是偉光正的。
自我日益堅固,而無覺知的人,在5、60歲時,會愈發油膩,孩子的青春期,其實也是中年人關於我執的一張考卷吧。
-經授權轉載-
今日薦讀
“離開他,我給你媽治病。”“好的,阿姨。”
被嘲娘炮的男頂流,到底是誰在喜歡?
作者簡介
桑桑姐,筆尖鋒利,內心柔軟,在正確與有趣之間,選擇後者。個人公眾號:腰線(yaoxian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