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小樹媽媽

前幾天看到女星關凌發了一條小影片,說自己當媽後的“精神分裂”:
















我不想輔導孩子作業,
可是不輔導他我不放心啊;
我看他玩就想催他學習,
可他一直學習我就想催他玩會;
孩子一不聽話我就想揍他,
可他太聽話我又心疼他;
他一不睡覺我就想罵他,
可睡著了我又想親他;
週末我看他一天天的都在家我就煩,
可他一上學了我又想他;
他吃少了我就怕他餓著,
他吃多了我又怕他撐著;
我就想他天天粘著我,
可他太粘我了我又煩他;
我天天都好睏呢,
可孩子睡著了我就不想睡了……
評論區幾千條留言,基本都表示自己症狀相符,找到共鳴。
我是感嘆時間真快,小時候看《我愛我家》,特別喜歡關凌飾演的賈圓圓,古靈精怪,俏皮可愛。一轉眼我們都成了當媽媽的人,都確診了精神分裂”。

也感覺當父母這件事,真是把“人生而平等”這個真理,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管你是清北畢業,高管履歷,或者百萬富翁、明星大腕……
以前有多風光,只要做了爹媽,面對孩子各階段的問題,照樣該求助求助,該崩潰崩潰。



姐妹們知道最可怕的部分是什麼嗎?
最可怕的是咱們這裡當爹當媽在精神分裂,還正撞上孩子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啥特點?
情緒波動大、陰晴不定、叛逆不服管、還動不動有暴力衝動,是不是也很像“精神分裂”的症狀?
到時候就是一家人整整齊齊的“精神分裂”,日子過得想不熱鬧都難!

想起前段時間,我在清華的水木論壇上就有一個很火的帖子,43歲媽媽吐槽初三兒子。
雖然標題起的是“對兒子失望透頂,覺得人生真的好艱難”,實際上,引起母子倆爭執的,真不是啥大事兒。
媽媽送娃去參加預賽,停車停得比較遠,孩子得自己找考場。
開啟准考證看位置的時候,媽媽順手指了下位置,結果啪的一下被孩子把手打開了。
媽媽當時都被打蒙了,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對自己。
娃還不以為然:媽媽,你不要這麼敏感嘛!
好小子,這還倒打一耙了……不過因為當時要考試,這媽媽也沒說啥。
但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越想越氣。

等下午娃考試回來以後,這媽媽想跟娃接著掰扯:
媽媽:“為什麼把我手開啟?”
兒子:“我是無意識的,下意識動作。”
媽媽:“那你應該說對不起,為什麼還說我太敏感呢?”
兒子:“以前類似情況都是我說對不起,但我心裡一直都覺得,這點小事兒就不應該計較,這次我不想說了。”
反正從頭到尾沒道歉,主打就是一個嘴硬。
最後媽媽徹底火了,在孩子手背上拍了一下:“那我這樣對你行不行?”
沒想到孩子反應更大,一邊叫著“你這明明是故意的”,一邊重重拍了回來。
最後這媽也沒辦法了,用她的話來說:那是“萬念俱灰”,在家躺了一天,工作也不想幹了。

我看好多網友在下面說:這媽媽太敏感了,真不是什麼大事兒。
其實我能理解她生氣的那個點:不是說被兒子打了有多疼,她知道孩子那是無意識、下意識的舉動。
可你含辛茹苦養大的娃,突然就不和你親近了,甚至你想做個親密點的動作,他都立馬做出防禦狀態,這才讓人傷心的地方。
用肢體語言推測內心意圖,這的確是常規邏輯。但放在青春期的非常規娃身上,這套還不太行得通。
因為他們就是一碗夾生的飯,外觀看著熟了,其實還沒發育完全。

圖片來源:電視劇《隱秘的角落》
我看過一本書,叫《青春期的煩“腦”》,裡面是這麼說的:
灰質和白質發育不足,導致他們不能夠快速準確處理和傳遞資訊;頂葉發育不成熟,導致他們很難在同一時間內完成多項任務,容易受到干擾而分心;額葉發育不足,導致他們缺乏自控力,做事不計後果,即使犯了錯也很難吸取教訓;邊緣系統不穩定,導致他們容易情緒化,還專門愛找一些引發強烈情緒的事情做;易被外界刺激,釋放多巴胺,對多巴胺的反應也更強烈,導致他們難以抵禦菸酒和網路遊戲的誘惑。

圖片來源:《青春期的煩“腦”》
簡單來說就是,青春期的娃,理智還戰勝不了情感,大腦還控制不好軀幹。
所以你跑去問娃,你為啥XXX?孩子自己也弄不明白自己當初咋想的,又為啥會做出那個舉動。
這是生理層次上的,心理上,青春期的孩子也正在經歷鉅變。
小時候,父母是他的全世界,是他的神明;
14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父母就會跌下神壇。
他們開始為自己爭權,想在家庭關係中從“弱者”轉變為“強者”。
所以你會發現,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簡直就是槓精轉世,90斤的身體,100斤的反骨。
你想幹的,他一定反對,你不贊成的,他會堅持到底。
因為有些孩子,就是靠和父母劃清界限的方式,證明話語權的。


你看帖子裡這個男孩,他可能也知道自己不對,但還是要無理攪三分。
為啥?因為比起對錯,青春期的小孩更在意的是輸贏。
當孩子把你當成了假想敵,你做什麼都是錯的。
一個扎心的事實是,青春期的小孩和你吵的架,可能不是架,而是他的獨立宣言。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捨得》

說上面這些,也不是為了給青春期的娃叛逆開脫。
主要是給各位父母寬寬心,不是您家的特別,孩子到了青春期基本都這樣。
可喜的是,只要你處理好了,等娃長大了,依然是你的小棉襖和軍大衣。
可悲的是,這個特殊時期,以前用過的教育方法基本都不管用了。
要是還用對幼崽的方法,去管青春期的娃,保不齊就會前面帖子裡那個媽媽一樣,氣到懷疑人生。
說到底,青春期的親子矛盾,就是孩子從父母手裡“奪權”。
用心理學家陳默的話來說: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允許被長大的時候,就開始反抗了。”
這個奪權的過程,是孩子走向獨立,心智成熟最關鍵的一步。
我們能唯一能做的,就是有選擇的,緩慢的放權,這裡有幾點是特別關鍵的。
明確的底線:
給孩子劃一條紅線,告訴孩子哪些是不能商量的,哪些是可以探討的。
那些原則性問題,也不要簡單粗暴的下命令,而是要掰開了,揉碎了給孩子解釋清楚。
公正的獎懲原則:
咱們過來人都知道,很多事情聊起來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一回事。
尤其孩子們,外貌上成人了,自控力卻有限,很難令行禁止。
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每一步都和孩子達成協議,再根據他的表現,決定要不要繼續。
如果孩子能達標,就信任他;如果不能,就先收回權力。
這樣我們不用操心孩子做事出格,又能教會孩子責任感,獨擋一面。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當然,再佛系理智的媽,和娃天天相處,肯定有舌頭碰牙的時候。
這個時候,再生氣也不要想著和娃硬碰硬,因為真的很危險。
他們受激素影響,愛衝動,做事不計後果。
跟他置氣,最後就只會把火兒越拱越大,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與青春期和解》這本書裡也說過:
一段關係陷入僵局的時候,只有強勢或者處於優勢的一方先做出改變,破局的可能性才更大。
適當的示弱,不是認慫,而是一種以柔克剛的智慧。

之前網上有一組對話,我覺得特別逗:
有個媽媽吐槽:“還沒到青春期,我就已經看娃不順眼了。”
下面有人回覆他:
“沒事,他也沒那麼喜歡你了。”
多扎心的真相啊……

那些還沒到青春期的,珍惜現在,趕緊多親近親近娃。
至於那些已經在渡劫的,祝我們都能笑著活下去。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深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訊號:tree2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