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我每日通勤穿行於虹橋樞紐和麗寶廣場之間
上下班看到的場景是這樣的

然而,這次國慶我從虹橋火車站回家時,再次經過這條地下通道
發現它居然已經煥然一新
不僅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地下商業綜合體,甚至是一條擁有藝術氛圍的慢行街區
放眼全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虹橋的地下空間相比
地下空間,恰恰是在這樣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讓虹橋從上至幾萬英尺高空,到深入地表之以下的空間
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心臟”和大樞紐
01
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地下世界
幾乎具備了地上世界的全部配套
首先就是路網的發達與便捷
在地下,因為沒有車行空間,所以人行友好這一點得到了極大的放大
與一般的地下商業通道相比,可以看到這裡的道路很寬敞

當然,人在地下城裡行走,不同於在地面上有那麼清晰的方向感

各個路口的選擇、路牌的設定和指示方向等,都有講究
要建立不同於地面街道的地下交通引導標識系統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車行的空間
在這個地下城,目前只有兩種車可以穿行

第一種,接送上班族來往與辦公樓和交通樞紐的接駁車

第二種,如果你有體積小巧的滑板車,也可以上路
和地面一樣,作為上海最大的地下城市,它內部當然還有各種公共配套
行走在任何一條通道上,當你覺得累了想要休息,提供各種公共座椅,讓你稍作停留

當然,也少不了各種公共衛生間,讓人們更無顧慮的在這個地下城市閒逛

最近我發現,現在虹橋地下空間,還多了一個功能,共享辦公
在虹橋天地打造hubo這條商業街區裡
開始在各種角落佈置了共享辦公盒子,方便解決上班族、出差人群的不時之需

進去體驗了一把,感受還挺好,前半小時免費,如遇到突發情況,臨時解決辦公問題足矣

在地下街區的核心地帶,特別用了光纖管,打造引入自然光的公共廣場

不僅可以成為來往路人的拍照打卡點,將來的一些藝術策展,小型活動,都可以這裡舉辦

在不同的建築間的連線空間,大部分也透過各種綠植水景,營造一個休閒開放的灰空間

為方便白領和遊客出入地面,通道沿路還設定了許多開敞空間及下沉式廣場
下沉式廣場透過垂直綠化和水景,形成一個個節點,不僅為在此工作和生活的人們送來陣陣清涼

還在一些重要交通節點設定了中庭,人們可以由扶梯隨時返回地面

每到一個節點,目之所及就有公交站點和停車接駁點,形成地下、地上立體式的交通系統
看到這裡
你是不是也感受到,如今的虹橋地下空間,功能和配置地面空間無異了
02
最讓我感慨的,當然是商業的變化
曾在虹橋上班的我,以前每天經過這裡的時候,都只會把這裡當作一個通道來看
快速麻木地走過,不多做停留
但是現在
兩年後,再回到虹橋這條通道上,它已經完全變了模樣

越來越有一個真正商業綜合街區的味道
讓人忍不住想駐足停留,想逛下去,慢行其中
首先是顏值的變化
最先被啟用的就是,新虹街道將1.2公里的地下人行通道,交給虹橋天地運營
打造在人流密集的連線樞紐與商務區之間的虹橋天地hubo

作為聯通周邊商業體及各辦公專案,實現空間一體化和商業整體啟用
根據規劃,虹橋天地將透過全新概念店、限時快閃店、策展與體驗空間以及多功能活動區,將hubo打造成上海潮流站點
不僅裝修風格更加新潮,目前引進的品牌店鋪,也具有年輕化、潮流化的特點
比如,正品奢侈品交易平臺只二,在這裡開了一個只二透明倉

成為虹橋天地hubo的一大主力店
這裡不僅能夠進行二手奢侈品交易買賣,未來這個透明倉還將擴容到10000平米,是現有面積的3倍

左右藝術超市是將藝術和超市融合,打造的一個介於消費與藝術展覽的替代性空間

除了來自多個藝術家衍生品及國內外著名設計師的設計產品

左右藝術超市,還設定了咖啡區域,加上開放式的門店設計,進一步創新消費體驗

當然除了虹橋天地hubo,在各個辦公樓之間的通道,也還有這樣的文創書屋,不經意的拐角就能看到

還有當下年輕人最熱衷的盲盒品牌,吸引著行人來往駐足

加上完善的立體交通通道,串聯近十個商業辦公體,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地下商業公共空間

而這還遠遠不是虹橋地下城的極限

從當天踩盤的觀察,虹橋hubo還有相當一部分面積的招商還在進行中,只二透明倉未來還將擴建

除了中央主軸通道,其他聯通通道的街區部分,依然還有大部分空餘
這些留白空間,讓我們有無盡想象
未來一個超級地下城市,即將在虹橋兌現的模樣
03
關鍵是如何打通這個空間巨大的地下城
先來看一組資料
目前虹橋商務區核心區,地下空間的建築面積達到260萬平方米

這不僅相當於約350個足球場,更足足有18.5個人民廣場這麼大
僅僅從面積上,就決定了虹橋地下空間的不可複製
我查閱了當初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對這片土地的規劃
2007年,在上海西南部正在醞釀長三角一體化的最大工程:虹橋樞紐
與此同時,2號線的延伸段也即將與虹橋樞紐在地下相連通
但是地面與地鐵盾構之間,還有9米左右的空間高度
就在所有設計方案即將定稿的時候,專家們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
能否在2號線實施工程中,把地下一層的空間預留,把地下二層作為2號線的軌道空間
這樣一來,在地鐵軌道和地面空間的地下一層

(虹橋CBD一期地下空間總體佈局示意圖,來源網路)
就可以作為未來虹橋樞紐下方的公共空間來使用
這一層的空間預留,為如今虹橋形成龐大的地下城市,埋下了伏筆
後來的故事,就為人熟知了
2009年,國家會展中心選址於上海虹橋商務區,鱗次櫛比的建築在這裡拔地而起

虹橋機場T2航站樓一直向西延伸2公里
當初預留的公共地下空間,成為一條地下人行通道
把虹橋樞紐、虹橋商務區核心區、國展中心三大功能組團緊緊銜接在了一起
而有了這個伏筆之後
後來的虹橋管委會還做了兩件事
第一個,給予土地出讓金優惠,鼓勵開發商共同參與建設地下空間
要求在虹橋商務區核心區拿地建設的開發商,地上土地和地下一起拿,且給予一定土地出讓金優惠

這一步就調動了虹橋地區建設單位合理開發地下空間的積極性
第二個,在每塊地建設的時候,要求開發商提前預留通道
因為預留了通道,後來伴隨著入駐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在2010年新版規劃中,增加地下通道,由原先的7條增加到21條

(虹橋CBD一期地下步行系統示意圖,來源:網路)
最終在管委會和各開發商共同建設下
在各地塊間形成了以中軸線、下沉式廣場、地下街和地下通道為主體的互連互通的地下步行系統

多個商業區的B1層與虹橋地下城連線
意味著從換乘大廳出來的客流,可直接透過地下通道走到商務區任何一幢大樓

後來,這一聯通效應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想
在虹橋商務區辦公的人們,大多習慣於每日穿行於地下通道,而非走到地面
第一次去虹橋商務區地面的人,可能會感到奇怪
作為上海核心商務區和商圈,走在路上,時常給人一種空空如也的感覺
而如果當你走到辦公樓的地下一層空間

看到的場景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熱鬧
也就會明白為什麼在這裡會有如此的反差,因為
人幾乎…全都擠到地下去了
04
城市,不僅能向上生長
向下也是另外一種思路
回顧歷史,早期的時候地下空間主要用於民防工程,也就是防空洞

後來開始大規模建設地鐵後,地下空間多用於地鐵軌道
直到後來,圍繞著火車站和地鐵站,開始出現第一代的地下商業街
如火車站旁出來的商業街、中山公園地鐵站地下美食漫遊街等等
但最近幾年,我們看到這種傳統地下商業,已經非常式微

因為上一代地下商業街區的功能定位,僅僅停留在業態各種小店鋪,大多以餐飲、服裝、美容美髮
如此單一的開發,無法滿足如今消費者的需求
作為新一代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的代表
虹橋從土地層面開始就統一規劃,統一開發,更多開發商參與運營

相比之前的地下商業空間,顏值、業態、功能都有了很大提升
它確實讓我們看到未來城市生長的另外一種方向
從上至幾萬英尺高空的飛機,到下至地面的公交,高鐵
現在,商業、辦公、軌交,在地下被捏合成為一個整體
未來的虹橋不僅僅是樞紐,更讓我想到某個科幻片裡那個上天入地的立體城市
似乎離我們已經不遠了
以上為正文,來自喬不絲
掃碼關注盧俊踩盤日記
大千世界,與你同觀


關鍵詞
虹橋商務區
虹橋樞紐
2號線
功能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