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唐郎中聊驛動的心
具體參考值體檢報告上會列出。對於體重明顯超標的朋友,如果同時合併有高血壓,且血壓升高較為頑固,藥物難以控制時,需要警惕是否合併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可行睡眠呼吸監測,以排查相關情況。
當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40mmHg,和/或舒張壓大於或等於90mmHg時,即提示本次所測血壓已偏高。至於如何確診高血壓,何時啟動降壓藥物的治療,及降壓的目標值等,建議赴心內科,尤其是高血壓專病門診就診及諮詢。
我們只要重點關注2個指標即可。這2個指標,就是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下圖紅框所示)。其它指標的結果分析,我們交給專業人士去操心。

甘油三酯(TG)的檢測結果受食物的影響大。因而建議檢測前3天需清淡飲食,儘量少吃含脂肪高的食品。檢測結果如果超過1.7,即認為已有升高。如果超過3.0-3.5,建議需服藥物治療。若在2.3-3.0之間,可以先飲食控制1個月,再複測。若仍在2.3以上,也需服藥治療。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是最重要的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傳統的單一“參考值”對臨床的指導價值已不大,即不能因LDL-C“在正常範圍”就掉以輕心。近年來,不少中心,都會給出在不同身體狀況時,需要把LDL-C控制到的目標值(見下圖紅框)。例如,健康人群,LDL-C在3.4以內即可;對於已明確患有冠心病,尤其是已植入支架的病友,建議LDL-C需控制到低於1.6;而發生過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病友,則建議LDL-C需進一步控制到1.4以內。

不少朋友還會關注脂蛋白(a)(英文簡稱Lp(a))這一指標。因其也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但目前還缺乏能特異性地降低該項指標的藥物。近期,有限的資料顯示,小分子降脂藥物英克司蘭,可能對降低Lp(a)有一定的作用,但需更多的臨床研究來進一步證實。
(1)竇性心動過緩
首先,“竇性”2個字,代表我們心臟的電活動起源於竇房結,即心臟電路的“司令部”。這是正常的。詳見本科普號第2篇文章《驛動的心之心律失常》。
如果我們的心跳次數低於60次,體檢報告上就會診斷“心動過緩”。但竇性心動過緩是否有臨床意義,需要具體分析。
在本科普號第2篇《我們的心跳多少範圍內合適》一文中我們提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成人清醒、休息條件下,最理想的心率為55-70跳;如果在50-80範圍內是也是比較合適的。因而,如果白天清醒狀態下,心跳在50-59跳範圍內,雖然被診斷為“心動過緩”,但只要沒有頭暈、胸悶、心悸、乏力等症狀,是不需要特別處理的。
但如果動態心電圖顯示平均心率低於50跳,且有心動過緩相關症狀;或白天清醒狀態下即出現超過2秒以上的長間歇時,即為病理狀態,建議需要植入起搏器。詳見本科普號第12篇文章《哪些情況需要考慮裝永久起搏器》。
(2)竇性心律不齊
年輕人常見。通常不需要作特別處理。
(3)電軸左偏
若心超無殊,不需特別處理。
(4)一度房室阻滯
若無症狀,通常不需特殊處理
(5)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完全性左束支阻滯
若既往即已診斷,一般不需特殊處理;若為新出現的,則需儘早完成電解質及心肌酶學檢查,以排外急性心肌缺血。
(6)“ST-T改變”
若有胸悶、胸痛症狀,應儘早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若無症狀,則建議查心超,及運動負荷心電圖,以排外心肌缺血及心肌病。
(1)主動脈/冠狀動脈鈣化
如果X線胸片或胸部CT顯示有主動脈/冠狀動脈鈣化,提示主動脈或冠狀動脈有血管硬化,同時有鈣質沉積到血管壁上。這一結果,不代表主動脈/冠狀動脈的病變很嚴重。但如果有明顯胸悶、胸痛等症狀,則需行主動脈CTA、冠狀動脈CTA/冠狀動脈造影以進一步明確主動脈/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
(2)心包積液
胸部CT較易診斷“心包積液”。此時須行心超檢查進一步核實,因心超才是診斷心包積液的金標準。若心超未提示心包積液,則不需特別處理。
(1)微量心包積液
正常情況下,心包內也有少量液體,起潤滑作用。因而,如果心包積液量小於4mm,不需特別處理。可先觀察。3個月之後再複查,若積液量仍無明顯增加,則可忽略。
(2)左室舒張功能不全
目前左室舒張功能不全檢出率較高。如果確實有明顯的胸悶、氣促等症狀,則需進一步檢查以明確其病因。若無高血壓、糖尿病、瓣膜病等病史,心超也未提示有心肌肥厚、心肌病、心肌澱粉樣變性等,只是單純地提示左室舒張功能不全,可以先觀察,3個月之後再複查即可。
(3)瓣膜微量/輕度/中度返流
本科普號第一篇《漫談心臟》一文裡曾向大家介紹,我們每個人的心臟都有4個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肺動脈瓣。任何一個瓣膜的微量/輕度返流,均不需特別處理。若已是中度返流,則需3-6個月後複查心超,看返流量是否有增加。
(4)瓣膜輕度/中度狹窄
任何一個瓣膜的輕度狹窄,均不需特別處理。若已是中度狹窄,則需3-6個月後複查心超,看狹窄程度是否有加重。
頸動脈硬化/頸動脈斑塊是成年人體檢時常見的一個陽性結果。大家都很擔心,一旦斑塊脫落了,如果隨血流栓塞腦動脈,就可能導致腦中風。
頸動脈斑塊的危害,取決於2個因素:一是斑塊佔據血管腔的面積比(狹窄程度),二是斑塊的性質。
如果狹窄程度低於50%,為輕度狹窄;50%-69%,為中度狹窄;70%-99%,為重度狹窄。嚴重的,可能為完全閉塞。輕度狹窄,一般不會導致明顯的頭暈等症狀。而重度狹窄,可考慮行介入治療。
至於是否需藥物治療,則重點看斑塊的性質。B超檢查時,對斑塊的性質會描述為:強回聲、等回聲、低迴聲及混合回聲。強回聲斑塊因含有大量鈣質而較穩定,對應“硬斑塊”;等回聲斑塊多為單純的纖維性斑塊;而低迴聲及混合回聲斑塊多為不穩定斑塊。
一般建議,若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50%,和/或不穩定斑塊,需要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藥(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及他汀類藥物治療。
順便說一個題外的指標,即檢測“乙肝5項”(又稱“乙肝兩對半”)時,經常會看到單純第二項(表面抗體(HBsAb))陽性的情況(見下圖)。
如果這項指標是陽性的,檢測結果會標紅或有一個向上的箭頭。因而很多病友擔心這是異常的情況。但實際上,若我們檢測的結果真的是單一表面抗體陽性,那要恭喜您,您將來患乙肝的可能性將會很低。因為表面抗體正是對抗乙肝病毒的保護性抗體。我們接種乙肝疫苗,就是為了讓機體內能產生該項抗體。因而不用為單純這項結果陽性而擔心。

唐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心律失常亞學科帶頭人,房顫中心主任。
兼任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中青年電生理工作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八屆委員會心房顫動工作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精準心血管病學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CCCP)心律失常學組委員、中國房顫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青年委員(第六屆);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青年委員(第十二屆);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律與心電分會常委;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分會青年委員(第七、八屆);衛健委心血管介入(心律失常)培訓基地培訓導師;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編委(第五屆);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預防和康復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分會常委。
2001至2006年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附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現國家心臟中心)碩、博連讀。2006年博士畢業之後進入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工作。目前完成各類心臟介入手術10000餘例。擅長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導管消融及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永久起搏治療。尤其對室上速、房顫、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及導管消融治療具有豐富的經驗,在國內首先應用及報道了多個電生理相關治療技術。
在國核心心期刊發表論著29篇(第一作者9篇);發表SCI論文22篇(第一作者9篇);主編專著1部;參編專著11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獲上海市醫學科技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2項,曾獲“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