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生產天才,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找到突破天花板的支點。
作者:Ceci。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Manus掀起巨浪
打工人瑟瑟發抖
Deepseek帶來的震撼還在持續,一個叫“Manus”的AI產品又霸屏了!
這一次讓AI圈狂歡的,是中國“90後”創業者肖弘,他打造的AI Agent產品,可不是一個簡單的聊天機器人,它是一個AI智慧體模型。
什麼意思呢?平時我們用DeepSeek的方式,就是你問我答,具體活兒還得我自己來幹。
根據目前內測體驗,Manus不是那種“你問我答”的AI,它是能夠自主分解任務,然後去逐步操作實現的能力。

Manus產品釋出影片截圖
比如說,我打算五一假期去埃及旅遊,它接到指令後就會自己去查相關的機票酒店和攻略,然後根據我的要求製作成一份旅行手冊,方便我出行的時候參考。
在比如說,我對程式設計一無所知,但想要要製作一個三國人物為主題的消消樂遊戲。Manus也能幫我實現!它會自己去網上抓取素材,然後再啟動程式設計軟體,自己寫程式碼把遊戲做出來。
Manus就像一個有思考力的打工人,在接到需求後會思考、會分解、會搜尋學習,最後還會呼叫不同的工具去實現。分析股票資料、規劃旅行攻略、制定教育路線……這些原本是專業人士的工作,短短幾分鐘之內就被AI完成。
這比較之前的聊天機器人又進了一步,所以才得到輿論極大的關注。
它每完成一個任務需要10-60分鐘不等,並且有算力成本,大概2美元一個任務,所以不太可能大面積開放使用。
據說,內測邀請碼在二手平臺上被炒至天價,想必還是有很多人會好奇,這款更“聰明”的AI多大程度上能替代打工人吧。

這款呼叫多個大模型API的產品,讓我們看到「套殼」背後的教育密碼:中國式創新的辯證法。
「華科極客」到「AI顛覆者」:
業內:生產力的革命即將到來
Manus背後的掌門人肖弘,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出生於1992年。還在華中科技大學讀書時,肖弘就展現出極強的創業能力——
2013年,這個軟體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用300行程式碼將微信漂流瓶改造成校園社交神器,三天斬獲萬條互動,成為全國首個高校社交爆款,一週吸粉10萬。
此外,他還參與冰岩作坊團隊,推出“志願填報助手”“圈子集市”等校園工具,驗證其技術能力與產品思維。

肖弘
畢業後,肖弘正式開啟了他的創業生涯。從2015年到2025年,十年馬不停蹄,量變實現質變——
-
首戰告捷:夜鶯科技(2015-2022)
創立夜鶯科技,推出企業微信生態工具“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累計服務超200萬B端使用者,幫助觸達數億C端消費者。獲騰訊、真格基金等數億元戰略投資。
作為公眾號小編,「壹伴助手」是我們每天工作都離不開的工具,所以這次看到Manus出圈,還頗有點親切。
-
出海試水:Monica(2022-2024)
創立蝴蝶效應公司,推出AI瀏覽器外掛Monica,整合Claude、DeepSeek等模型,提供聊天、翻譯、寫作等功能。
2024年使用者突破1000萬,成為全球AI外掛領域頭部產品,中文版基於DeepSeek模型開發並免費開放。
-
顛覆之作:Manus AI(2024至今)
2024年釋出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核心突破包括:
技術里程碑:在權威GAIA基準測試中,超越OpenAI同類產品,三項難度級別均達最先進水平(SOTA);
產品哲學:踐行“手腦並用”(Mens et Manus)理念,支援任務自主分解與執行(如簡歷篩選、旅行規劃、遊戲開發),直接交付成果,被稱“數字打工人”。

Manus網站截圖
甲子光年智庫曾將AI Agent的能力等級分為L1~L4四個等級。若按照Manus的產品演示,Manus已經近乎達到了L4級別的完全自動化水平,對於個人工作流將帶來一場徹底的生產力革命。
「套殼」背後
藏著中國教育的雙面答卷
Manus起源於2022年,肖宏當時的Monica團隊收購「ChatGPT for Google」外掛。由此快速獲取了300萬用戶,在此基礎迭代開發,最終推出Manus,這種「站在巨人肩膀」的戰術,屬於典型的「借船出海」。
但這也為Manus帶來極大爭議。
當業界爭論Manus是否「原創」時,其技術架構正上演著中國教育最熟悉的劇本——在既定框架內尋找最優解。

表面看,這款AI工具似乎只是對現有技術的整合(如呼叫開源演算法、複用多模態模型架構),實則暗含中國教育體系沉澱的獨特智慧:透過系統性改良,實現跨越式創新。
這種「套殼」並非技術投機,而是在資源約束下的生存智慧——正如中國學生在應試框架下創造出的“知識圖譜”和“錯題本學習法”,Manus將國際先進模型與本土場景深度融合,在矽谷主導的AI霸權中撕開裂縫。
其合理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Manus的“任務分解-工具呼叫”機制,本質上是對中國教育
“分步教學法”
的數字化延伸。
其次,當矽谷實驗室耗費數億美元訓練千億引數大模型時,Manus選擇用70億引數的輕量級模型,搭建“智慧體協作網路”。
同時,面對全世界各大超級巨頭的AI圍剿,Manus選擇從“執行者”而非“創造者”切入。透過收購,並將Claude 3.5的推理、DeepSeek的程式碼生成、GPT-4的多模態能力像拼樂高般重組、整合,找到限定條件下的最優解。
Manus的成功密碼,恰在於將中國教育的系統化優勢,生長出獨特的創新生態。

Monica創始人肖弘做分享,圖片來自「創新創業華科大」
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與其盲目鼓吹顛覆性創新,不如先教會他們如何將標準化資源轉化為個性化解決方案,擁有“戴著鐐銬起舞”的能力:既能在既定規則中游刃有餘,又能用技術工具點燃創造力的火種。
畢竟,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生產天才,而是讓每個普通人都能找到突破天花板的支點。
打個比方,很多人覺得人工智慧時代來了,語文學習中的大段的背誦就沒有必要了。當然,如果背誦是為了講話時能出口成章,炫耀自己的博學,那麼在AI時代意義確實不大了。
但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所有語言背後反映的其實是一種心理認知的模式,那麼背誦的意義在於,幫助孩子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個語言模組,將來他可以用這些語言模組進行自由組合、轉換,這樣的背誦就是有意義的。
比如,張愛玲深受《紅樓夢》的影響,她的字裡行間,常常能看到對《紅樓夢》的影子,這其實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

Manus的出現也讓我們思考:當AI能完美執行既定任務時,人類的核心競爭力究竟在哪裡?
其實,如果你稍微用過現在的人工智慧,你會發現:能提出好的問題,或者能清晰準確地把自己的問題描述清楚地能力實在太重要了!
未來的職場大機率不會需要更多解決問題的「工具人」了,但那些發現問題、洞察問題、描述問題,並駕馭人工智慧工具的人才,必然是不可或缺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職場人人都是「創業者」。有一句話是說:未來會取代你的不是人工智慧,而是那些能熟練運用人工智慧的人。

蝴蝶效應團隊合影(右三為肖弘)
我們焦慮被替代
或許正是下一代眼中的“星辰大海”
當下經濟下行,內卷激烈,躺平盛行,年輕人深陷“考研”“考公”,不敢言夢。
尤其在今天,父輩們篤信的“穩定工作-買房結婚-終老一生”的階梯正在崩塌。“金飯碗”“鐵飯碗”逐漸消失:券商研報團隊裁員30%、銀行審批崗縮減75%……
與之相對的,AI提示詞工程師、AI倫理師、智慧體設計師等崗位需求激增。
李開復說“未來屬於會用AI放大創造力的人”——與其焦慮被替代,不如思考如何讓人機協作成為職業護城河。
而對於下一代,正如我們的父母輩在年少時做夢也想不到今天現金消失和智慧手機的時代。
我們的孩子未來要面對的世界也將完全超出我們的認知。
樂觀了說,80後的梁文峰,90後的肖宏,還有馬斯克背後的地表最強華人天團……
突然覺得,這一波AI浪潮,讓原本有些固化的財富階層,又要開始流動了。也許再過個兩三年,中國富豪榜上又會久違地出現新一批40歲以下的英才。
我們焦慮的“被替代危機”,或許正是下一代眼中的“星辰大海”。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