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研究丨節流為主,開源為輔,著眼未來——評香港特區政府《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

香港財政預算案
2025年2月26日,香港政府公佈《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在連續三年財政赤字的背景下,提出一系列兼顧經濟發展和平衡財政的措施。
經濟前景方面,港府預計2025年經濟增速在2%-3%。外需方面,主要經濟體的貨幣寬鬆週期將助力全球經濟平穩增長,中國政府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推動內地經濟穩步增長。內需方面,隨著海外利率下行和資本市場改善,居民消費有望回穩。
在經濟發展舉措上,新質生產力培育成為重點。香港政府預留10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慧研發院,投入100億港元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預留一億港元助力約400家企業升級,港交所籌備“科企專線”,推進北部都會區等工程專案。房地產方面,上調100港元印花稅徵收物業價格的上限至400萬港元,合理規劃住宅和商用土地供應。旅遊與消費方面,撥款12.35億港元推廣特色旅遊、開拓新市場,同時削減民生補貼。金融市場方面,最佳化上市制度,鞏固離岸人民幣業務,推動黃金市場發展,深化互聯互通等。綠色金融方面,完善體系推動可持續發展,完善政策準則,延長人才培養計劃,升級資助計劃。
2024/25年度,香港財政赤字達872億港元,佔名義GDP的2.7%,高於預算。主要原因是地產和資本市場低迷,地價收入僅135億港元,印花稅收入580億港元,均大幅低於預算,導致財政儲備預計降至6473億港元,僅夠維持約10個月政府開支。
2025/26年度香港財政預算調整顯著。收入方面,收入預期增長18%至6594億港元,包含入息及利得稅3012億港元、地價收入210億港元、印花稅收入676億港元,還有620億港元來自種子基金回撥。支出方面,整體開支預計升8.9%至8223億港元,經常開支增4.5%,近60%用於民生領域,像醫療衛生、社會福利和教育,非經常開支削減3.4%。債券發行額約1500億港元,高於上個年度,募集資金用於償還短期債務及基建投資。綜合預計財政赤字670億港元,財政儲備降至5803億港元。
為扭轉財政赤字,香港政府採用“節流為主,開源為輔”的強化財政整合計劃。節流上,實行公務員凍薪,未來兩年每年縮減編制2%,削減“2元乘車優惠”及學生2500港元津貼等多項補貼,且從2025/26年度起,未來三年內每年減少給大學2%的經常撥款。開源方面,遵循“用者自付”和“能者多付”原則,提高飛機乘客離境稅、人才入境計劃申請費,未來或提高隧道收費等,預計共增收約52億港元,在維持簡單低稅優勢的同時,緩解財政壓力。
中期來看,預計2025/26年度香港政府預計經營賬目將大致平衡並逐步盈餘。由於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及其他公共工程建設,非經營賬目赤字持續,但從2026/27年度開始逐年下降。預計至2029/30年底,財政儲備為5791億港元,約為八個月的政府開支。
事件
2025年2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下文簡稱“港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讀了《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港府預計明年香港經濟穩定增長。在連續三年錄得財政赤字後,為實現未來財政平衡,港府宣佈一攬子措施,以節流為主,開源為輔,著眼未來發展。港府兼顧短期財務整頓和長期經濟擴容,持續投資北部都會區等重要工程,並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繼續鞏固壯大香港“八大中心”的功能優勢,助力香港穿越經濟週期。本文對此次財政預算案的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分析。
一、宏觀經濟目標與展望
2024年全年香港經濟增長2.5%,處於港府增長預測區間(2.5%-3.5%)下限。美聯儲2024年9月開啟的降息週期為香港經濟提供了支援,但地緣政治日益複雜,貿易摩擦加劇。居民消費在疫情後弱復甦,但仍受結構性逆風影響,增長動能不足,全年同比下滑0.6%,拖累GDP增速0.4個百分點。高利率限制下,投資增速2024年下滑至2.4%,但仍對GDP增速貢獻0.4個百分點。電子商品的結構性需求是拉動2024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為2024年全年經濟增長貢獻2.2個百分點。
展望2025年,港府預計經濟增速在2%至3%。外需方面,港府預計外部環境仍充滿挑戰,雖然美國降息步伐放緩,但全球貨幣寬鬆週期有望持續,預計全球經濟增速總體平穩。中國政府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化債和促消費等多重增量政策加持下,預計內地經濟穩步增長。因此,預計香港出口增長總體平穩。內需方面,利率下行和資本市場改善,有望提振居民信心和收入,居民消費今年有望回穩。
2024年香港通脹整體溫和,2025年1月總體和核心通脹雖有所反彈,但可能受農曆春節錯位影響。展望2025年,港府預計香港未來通脹壓力持續可控,基本通脹和整體通脹分別為1.5%和1.8%。
中期而言,港府預計全球貨幣政策逐步正常化,地緣政治仍是主要挑戰。全球南方國家(尤其是中國內地)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當好“超級聯絡人”,促進市場多元化、開拓新增長點。港府預計香港經濟在2026至2029年間的平均增速為2.9%,基本通脹為2.5%。
二、新質生產力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是“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香港未來“八大中心”定位之一。《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宣佈一系列政策,釋放創新和經濟潛能,加速新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完善人才培育和引進。港府一方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另一方面加強與海外(特別是新興市場)的聯動。
科技創新投入方面,政府預留十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慧研發院,推動人工智慧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和應用場景開拓,促進技術突破,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提升香港在人工智慧領域競爭力,為產業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產業發展規劃方面,制訂香港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方案,透過100億港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引導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最佳化生產要素配置,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助力企業發展方面,預留一億港元推出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劃,惠及約400家企業,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改造。同時,港交所籌備開通“科企專線”,幫助特專科技和生物科企上市融資,促進產業發展。
園區建設與發展方面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專案,涵蓋創新科技、會展設施及鐵路建設,重點發展創科、高階專業服務等產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年內運營,首批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等產業租戶將進駐,促進創新要素集聚,推動產業創新。
三、房地產
2024年前三個季度,住宅物業市場持續調整,不過在美聯儲9月降息後開始回穩。2024年全年,樓價下跌約7%,但全年房屋交易的交投量增加23%,達到約5.3萬宗。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非住宅物業市場則較為冷清。由於來自土地出讓和印花稅方面的收入大幅低於預期,這成為2024/25財年財政出現赤字的主要原因。
提振地產需求政策方面,港府宣佈將徵收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價格上限由300萬港元提高至400萬港元,即日生效。目前400萬港元的住宅物業的印花稅稅率為1.5%,稅款約為6萬港元。港府估計此項利好政策將惠及15%的成交物業,每年將減少財政收入約4億港元。
住宅單位供應方面,港府來年計劃出售八幅住宅用地。未來五年公屋供應量將達19萬個。私人住宅單位在未來五年的平均每年落成量估計超過17,000個,較過去五年的平均數減少約8%。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量在未來三至四年約為107000個。
展望2025年,按揭貸款利率的下行和高租金回報率意味著香港住宅地產對於投資和自住的吸引力都將提升。得益於各項人才引進和勞工輸入計劃,香港常住居民人數2024年較2023年上升0.3%,推升住房需求。內地買家在香港樓市交易中的佔比持續攀升。但美聯儲的降息節奏今年高度不確定,疊加高企的住宅物業供應量,表明房價難以明顯好轉。
商業地產方面,鑑於供應量較大,港府來年不打算推售商業地產,並考慮將部分商業用地改劃作住宅用途,及提供更多用途上的彈性。寫字樓和商鋪物業的前景依舊面臨結構性挑戰。金融業的改善意味著寫字樓的困境將有所改善,但目前寫字樓整體空置率和供應量持續高企,且租金下滑。“港人北上”的新消費模式、內地遊客的復甦仍較緩慢、從購物到文化深度遊的轉變,疊加網際網路購物的逐步普及,主要商業區的商鋪物業未來可能面臨持續衝擊。
四、旅遊與消費
2024年香港旅遊業持續復甦,旅客人數已經恢復至2017至2019年平均水平的74%,較2023年增長30%。內地遊客仍然是訪港遊客的主要來源,約佔總遊客的四分之三。但非內地遊客人數增長更快,較2023年增長44%,特別是來自東盟和印度的遊客。這表明港府去年推出的一系列振興香港本地旅遊的措施卓有成效。
在《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出將加強推廣一系列特色旅遊專案,繼續支援盛會旅遊(包括會議、戰略、體育及娛樂等)。宣佈向旅發局撥款12.35億港元,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講好香港旅遊故事,加大力度開拓中東和東盟市場,吸引更多高階旅客訪港。港府持續推出各項措施推動內地居民赴港旅遊,深圳“一簽多行”已經於2024年12月1號實施。
隨著香港經濟持續復甦,民生補貼中的“派糖”措施力度有所減弱。例如,薪俸稅、利得稅的寬免上限以及差餉寬免上限相較於上年度減少一半;“兩元乘車優惠計劃”和公共交通費用補貼遭到削減;學生原本享有的2500港元津貼也被取消。
五、金融市場
5.1 離岸人民幣
人民幣在國際金融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4年人民幣在全球支付業務中的佔比為4.2%,高於日元,低於英鎊,在全球貿易融資市場中的佔比為5.5%,與歐元相當,遠高於日元。
《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到,截至2024年底,香港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規模已超1.1萬億人民幣。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重要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資金的匯聚也為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交易清算、產品創新、金融合作等方面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促進其在人民幣國際化程序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交易清算和結算方面人民幣國際化程序中,香港在外匯市場的地位愈發重要,已成為離岸人民幣交易清算和結算的關鍵平臺。《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指出香港人民幣清算行自去年提供二十四小時跨境清算服務,便利不同時區的銀行及客戶,極大地便利了人民幣資金的跨境流動。香港金管局設立多個即時全額結算(RTGS)系統,港元依託結算所自動轉賬系統(CHATS)實現即時全額結算,而美元、人民幣和歐元也同樣擁有各自依託CHATS的RTGS子系統。各幣種系統透過清算銀行連線香港與境外銀行體系。港元和人民幣CHATS系統結算量與資金流動緊密相關,交易額多與股票交易掛鉤,特別是互聯互通機制和債券通中的貨幣兌換交易。自2014年起,人民幣CHATS系統總結算量超過港元,2025年1月,人民幣CHATS系統總結算量達3365億美元,分別是港元、美元、歐元CHATS系統的3倍、4倍和472倍。
在港股交易方面,為促進人民幣股票交易、增強市場活力,兩地全力籌備將人民幣交易櫃檯納入港股通。港交所推行單股多櫃檯安排,統一證券識別碼以最佳化結算流程,政府也在籌備人民幣櫃檯印花稅以人民幣繳納的立法工作,擬明年提交建議。
在金融合作方面,香港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常備貨幣互換協議規模達8000億元人民幣,香港金管局還將推出1000億元人民幣的貿易融資流動資金安排,為銀行提供低成本穩定資金,滿足企業人民幣貿易融資需求,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5.2 債券市場
離岸人民幣債在香港債券市場中的重要性在不斷提升。2025年1月,透過香港金管局CMU(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存量規模達1582億美元,為以港元、美元計價債券規模的3倍與5倍;交易額方面來看,以人民幣計價債券交易額為以港元計價債券交易額的3倍。
在《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規劃下,港府一方面期發行不同年期人民幣債券,推動離岸人民幣債收益率曲線的形成;另一方面大力推動技術革新與業務拓展。香港證監會和金管局已成立專組,制訂涵蓋一級、二級債券和貨幣市場發展,以及基礎設施提升的債券市場代幣化技術路線圖。政府還將研究數碼債券發行及交易的法律監管體系,探討最佳化措施,實現代幣化債券發行常態化。金管局準備發行第三批代幣化債券,透過“數碼債券資助計劃”(每筆在香港發行的數碼債券可獲最高250萬港元資助)鼓勵發行數碼證券,並積極探討傳統債券代幣化。
5.3 互聯互通
金融市場方面,香港積極豐富交易產品與機制,推出離岸國債期貨、落實股票大宗交易引入,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納入互聯互通標的,同時研究跨境理財通“擴容增量”方案。這些舉措極大豐富了投資者選擇,增強市場流動性,提升人民幣在證券市場活躍度,有力促進了兩地資本市場深度融合與大灣區金融市場協同發展。
電子支付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積極落實兩地快速支付系統互聯,預計2025年中推出全天候即時小額跨境匯款服務,這一舉措在推進內地與香港電子支付領域聯通的同時,極大便利了兩地居民日常資金往來,對提升兩地金融服務便捷性意義重大。
銀行業務方面,依據《〈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服務貿易協議》第二份修訂協議,3月起取消香港銀行內地分行從事銀行卡業務限制,為香港銀行拓展內地業務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援,切實加強了兩地銀行業務的互聯互通,推動銀行業務協同發展。
跨境徵信方面香港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於2024年簽訂《關於跨境徵信互通業務試點的諒解備忘錄》,在深圳與香港先行先試且成效良好,2025年金管局將逐步增加試點。這一行動有效減少企業跨境融資的資訊不對稱問題,為企業跨境融資提供了便利,對促進兩地企業跨境合作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六、綠色金融
在政策與準則建設方面,香港政府在去年公佈《可持續金融行動計劃》,明確為銀行業設定了邁向淨零排放的目標。同時,香港特區政府推出《香港可持續披露路線圖》,為大型公眾責任實體在2028年前全面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ISSB準則)規劃清晰路徑,助力香港成為率先將本地準則與ISSB準則銜接的司法管轄區,以提升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資訊披露質量,促進綠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人才培養舉措方面,為持續支援本地綠色金融人才的培養,香港特區政府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延長至2028年。截至目前,該計劃已累計批准超過5700宗申請,為香港綠色金融領域源源不斷地輸送專業人才,夯實綠色金融發展的人才基礎。
在資助計劃升級方面,鑑於“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對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積極作用,且該計劃將於年中到期,香港政府建議將其延長三年至2027年,並擴大資助範圍至轉型債券及貸款。這一舉措旨在進一步鼓勵區內相關行業藉助香港的轉型融資平臺,逐步實現減碳目標,推動經濟的綠色轉型。
七、財政預算
7.1 2024/25年度修訂預算
港府2024/25年度連續第三年錄得財政赤字,修訂後的赤字為872億港元,約為名義GDP的3%,高於預算的481億港元。財政儲備在2024/25年度末下降至6473億元,夠維持港府約10個月的開支。
導致財政赤字高於預算的主要原因為政府收入比預算低11.6%,僅為5596億港元。政府的各項收入中,修正後的利得稅與薪俸稅收入分別為1777億港元和880億港元,基本與預算一致。但2024年資本市場低迷拖累相關政府收入,地價收入僅為135億港元,比預算大幅減少約195億港元。實際印花稅收入僅為580億港元,較原來預算低130億港元。除此之外,其他收入也比預期低22%,僅為1326億港元。
2024/25年度政府支出修訂值和預算相差不大。修訂後的政府支出為7548億港元,較原來預算低3%,但仍比2023/24年度高5%。教育、社會福利和衛生是最重要的支出領域,約佔政府經常開支的57%。自疫情以來,教育佔比下滑,而社會福利的佔比上升,衛生的佔比較為穩定。
7.2 2025/26年度財政預算
展望2025/26年度,港府仍面臨財政赤字挑戰。一方面,資本市場復甦偏弱,財政收入仍難以大幅改善。另一方面,政府需維持公共服務以應對老齡化,持續加大資源投入,推動創科產業加速發展和拓展北部都會區建設。
財政收入方面,港府較為樂觀,預計總收入在2025/26年度比上個年度增長18%,至6594億港元,歷史上僅次於2021/22年度。分項來看,入息及利得稅預計為3012億港元,較2024/25年度修訂預算上升8.4%。地價收入預算為210億港元,較2024/25年度修訂預算上升55.3%。印花稅收入預算增長17%至676億港元。另外,港府會從六個在政府賬目外設立的種子基金回撥約620億港元。
港府預計整體開支在2025/26年度將上升約8.9%至8223億港元。分項來看,經常開支預算將增加4.5%至5881億港元,其中民生相關領域的支出(包括醫療衛生、社會福利和教育預計增長4.6%至3486億港元)佔經常開支近60%。但非經常開支預算將削減3.4%至361億港元。
債券發行方面,首先,香港核心政府債務佔GDP比重在亞洲發達經濟體中處於較低水平。其次,香港政府的基本工程開支將進入高峰期,政府發債所得資金主要用在基建投資,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最後,港府預計2025/26年度政府債券發行額約1500億港元,較上個年度有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港府預計2025/26年度的財政赤字為670億港元,約為名義GDP的2%,預計期末財政儲備會從2024/25年度的基礎上下降10%至5803億港元。
7.3 財政整合計劃
為扭轉財政狀況,港府在《2025/26年財政預算案》推出強化財政整合計劃,以節源為主,開源為輔,同時加大債券發行規模,來支援政府對北方都會區等重點工程的投資。
節源方面,政府嚴格控制公共開支,港府宣佈公務員全體凍薪,公務員編制未來兩年每年縮減2%,預計至2027年4月1日,本屆政府任期內裁減約1萬個職位。公務員凍薪和縮減政府編制至2027/28年度將累計節省7%的政府經常開支。此外,除削減一些派糖措施外,政府提供給大學的經常撥款從2025/26年度開始的未來三年內每年減少2%。
開源方面,港府力爭維持香港簡單低稅優勢,避免大幅提升稅率或引入影響較大的新稅種,儘量降低對市民的影響,在開源時注重“用者自付”和“能者多付”的原則。主要開源措施為提高飛機乘客離境稅,提高人才入境計劃申請費,以及未來可能提高隧道收費等,港府估計將帶來52億港元的收入。
從中期來看,港府預測政府的經營賬目在2025/26年度大致實現收支平衡,並從接下來的年度恢復盈餘。在非經營賬目方面,由於加速推動北部都會區及其他與經濟民生相關的工程投入,港府預計未來赤字持續,但赤字水平將從2026/27年度開始逐年下降。預計至2029/30年底,財政儲備為5791億港元,約八個月的政府開支。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