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在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程序中,中國香港特區正迎來一系列新機遇。其中既包括鞏固提升原有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等基礎方面,亦包括中央對其提出的“打造國際高階人才集聚高地”等新措施、新表述。
對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期的中國香港特區而言,為將前述中央要求細化落地,亦為在改革求變過程中發掘新增長點,整體性籌劃思路正日漸清晰。以作為其產業根基的金融業為例,在10月下旬香港特首李家超公佈的其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中,相當一部分章節便被用來闡述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為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近年來的一系列構想在宏觀層面上有著類似的關注點,例如強化作為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最佳化和擴大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等。近年來的新內容,則與強化其財富管理中心地位等構想有關。
在推動相關措施落地過程中,從務實的細節出發,透過改革或創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正成為中國香港特區施政的特點之一。正如李家超所言:改革起點可能不高,但要有長遠目標。政府主要責任是指明方向,集中大家的力量。改革雖有很長、不容易的路要走,“但我相信以香港人的機遇加能力,可以實現目標”。

宏觀:清晰整體框架
受益於“一國兩制”等制度安排優勢,中國香港特區近年來的發展仍然獨具特色。
在近日公佈的一項涉及165個經濟體的權威評估中,中國香港特區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9月公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中國香港特區的總排名則上升一位,重回全球第三位,成為亞太區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
但受地緣政治及相關產業分化等影響,當地經濟發展仍難言輕鬆:因金融、房地產市場波動性較強,受制於股市及樓市成交減量,相關稅收下降正給財政帶來一定赤字壓力。此外,當地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少數幾類行業,也使其經濟發展受外圍環境影響較大,內生動力不足導致可調控程度不高。
近年來,隨著全球資本市場出現一系列新變化,如多元化、數字化及綠色轉型等。為把握機遇,中國香港需要持續改革與創新。在前述《施政報告》等相關規劃中,便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內容,大致包括以下三類:
首先,繼續助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近年來,中國香港一直保持著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截至2024年7月底,香港有約1.19萬億元人民幣存款總額,為離岸市場全球第一;2024年1月至7月,其處理全球約80%的離岸人民幣結算。
在助力其強化相關地位背後,是國家財政部已連續16年在港發行人民幣國債。在此基礎上,廣東省、海南省以及深圳市政府,近日都傳出了在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的訊息。
所謂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在中國香港金融語境中,可被簡稱為“離岸人民幣地方債”或“離岸債”,指內地地方政府在境外市場(目前主要是港澳)以人民幣計價發行的債券。從整體角度看,內地在香港等地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其實也被統稱為“點心債”。
透過發債主體及發債種類不斷“上新”,不僅提升了地方債國際化的程度,也豐富了中國香港特區的人民幣金融產品。此舉對提振債券市場活力從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頗具意義。在其持續發行後,既可以擴大離岸人民幣收益率曲線,也可以增加市場離岸人民幣產品供應範圍。
為針對性增強離岸人民幣流動性,香港將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即時支付清算系統夜間跨境服務能力,便利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全球結算。此外,還將探討提供更多元化的離岸人民幣融資渠道。
“持有多元化的貨幣資產組合能夠降低投資者資產波動風險。本次施政報告所提出的相關措施能夠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地位,為投資者帶來多元化的投資產品。”香港立法會金融界別議員李惟宏認為。
其次,持續最佳化和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截至2024年9月,滬深港通北向交易的總成交額,已超過21萬億元人民幣,南向交易的總成交額也已超過6萬億港元。在此基礎上,香港將會持續最佳化互聯互通機制,爭取更多內地和國際企業在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服務內地資本市場面向全球雙向開放發展。
香港近年來的“焦慮”部分源於其股票市場的波動性及不確定性增加。受限於企業上市總數及額度降低,其IPO規模已從2018年的超過2800億港元,降至2023年的73家、462億港元左右。
事實上,為持續增加對香港金融市場的支援,近年來中央也在持續出臺多種相關措施,包括推進滬港通、深港通,放寬滬深港通合資格產品範圍,支援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檯納入港股通,最佳化基金互認安排,支援內地企業赴香港上市,推動港股市場最佳化機制安排等。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香港的經濟發展角色,也正由以往廣為人知的“超級聯絡人”拓展至“超級增值人”。
為進一步最佳化金融市場,中國香港目前的整體思路是積極拓展和深化海外網路。例如,為增加資金來源,其將落實追蹤香港股票指數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在中東上市,吸納當地資金等;此外的改革措施,還包括進一步最佳化上市批核流程等。相關措施有望於2025年時初步取得成效。
第三,進一步強化國際財富及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按照相關估算:2023年至2030年期間,亞太地區跨世代的財富傳承總金額將達5.8萬億美元。而截至2023年底,中國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總值接近31.2萬億港元,淨資金流入同比增長超過3.4倍。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香港的私募基金管理的資本額超過2339億美元,位列亞洲第二,中國香港亦是亞洲區內最大的對沖基金中心和跨境財富管理中心。
在發展相關產業方面,香港擁有一系列優勢。按照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的分析,這些優勢可被劃分為“多元化紅利”“傳承紅利”“銀髮紅利”。
以傳承紅利為例,“香港有超過2700家單一家族辦公室和12500名超高淨值人士。這證明了香港對有意讓資產組合更多元化,和讓財富代代相傳的家族辦公室和資產擁有人甚具競爭力。為締造有利財富管理和傳承規劃的環境,我們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讓投資機會更趨多元化。”許正宇在2024年9月舉辦的《財經》香港財富管理論壇上如此分析。
10月下旬,許正宇在相關撰文中亦透露了相關措施的進一步改革方向。以多方面最佳化面向資產及財富管理業提供的稅務優惠為例,具體將會包括拓寬基金定義、擴充套件合資格資產類別,及最佳化執行安排三方面。相關措施有望於2025年落地,而這也被認為將加強建設在港的“耐心資本”力量,以及帶動整體行業的正向迴圈發展。

微觀:串聯產業邏輯
縱觀2024年香港特區《施政報告》中與金融產業發展有關的內容,一個被認為較為突出的亮點,便是將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三者合而為一,並從微觀層面籌謀一系列能實現連通性的體制、機制建設。
“金融、航運、貿易三者牽引相扣。貿易會有貨物,貨物需要航運,航運需要資金,資金需要金融,金融再推動貿易,所以這三者(的關係)是牽引相扣,可以協同發展、相輔相成。”李家超在解析其相關改革思路時稱。
作為宏觀思考的落地政策,香港將進行的一系列與以往不同的微觀層面改革措施,則包括構建國際級黃金倉儲設施、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建立國際認可有色金屬產品倉庫,加快綠色航運中心建設等。
建立相關市場,亦有內在微觀邏輯。以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為例:所謂大宗商品,包括金屬、礦產等內容,其相關運輸佔全球航運交易量的一半以上。因其規模巨大,香港希望透過推出稅務優惠和配套、推動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所在香港設立認可倉庫等,一方面帶動海運服務,吸引內地和海外企業在香港進行大宗商品貿易;另一方面也助力期貨對沖等相關金融和專業服務的發展。
“值得留意的是,建立這個生態圈,也會與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的目標相輔相成。”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則如此點明指出。
黃金是近些年來金融市場關注的焦點,市場對黃金的投資、消費等需求不斷提升。在此方面,香港近年來的黃金進出口量雖位居全球前列,但往往“貨如輪轉”,亦即快進快出,只停留於貿易、轉口等少數方面。
從產業鏈延展的優勢角度來看,香港具備穩定、安全性高加國際化特徵,本身亦是亞洲範圍內的黃金交易重點。而香港所準備的一系列相關籌劃,也建立在其現有的黃金倉儲設施已接近飽和基礎上(該設施位於機場禁區,容量約150噸)。
近年來積極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李惟宏便對《財經》解析稱:香港從事黃金商品期貨衍生工具等交易已有較長曆史。香港機場金庫在2009年開設,港交所亦在2012年收購了倫敦金屬交易所。但也有觀點認為在整體層面的推動力度不太夠,所以使得有些香港行家將業務推動至海外。
在特區政府目前構想中,如能將香港發展成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國際黃金現貨可以在當地儲存,並進行交易、清算和交割,則可帶動投資交易、衍生產品、保險、物流服務等產業鏈的發展。
因特區政府有計劃將容量倍增,財庫局將成立工作小組,工作內容便是如何將容量翻倍至300噸及進行選址等。據《財經》獲悉,該小組也將研究黃金交易機制,並參考紐約、倫敦的國際標準建立交易框架,同時研究黃金遠期、掉期等新產品。在此基礎上,將黃金交易產品納入互聯互通可能也在初步構想當中。
整體而言,香港目前的金融等產業多元化破局思路正變得相對成型:首先是作為黃金儲備和實金交易中心。在此基礎上發展黃金期貨交易乃至其他有色金屬和大宗商品的期貨交易,從而實現香港金融業期貨市場的更大提升。
對於當地金融業發展來說,透過發展一系列新商品期貨交易市場,一方面可以協助國家提高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定價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香港在股票市場外,培育出新的金融業增長點。
為發展大宗商品產業,中國香港特區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作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國和進口國,中國目前在上海、鄭州、大連三個城市發展了期貨交易市場。但其與海外國際市場相對分割,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定價話語權方面,仍顯不足。
背靠祖國的香港特區,同樣擁有龐大的市場,但因商品期貨最終需要進行實物交割,而大宗商品使用者則主要在內地,這會衍生出如何設定交割倉庫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在過去十餘年時間,港交所等機構曾圍繞這些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準備工作。例如其在2012年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時,就被指出有出於相關方面的考慮。而香港此前雖也有發展相關交易所的訊息傳出,但最終往往因交割倉庫等問題無法解決而未能成真。
在此方面,“如果在未來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香港能夠更好地發展起黃金和大宗商品市場,將對香港自身和國家都有很大益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妙棋。”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指出。他對前述問題的解決思路則包括:香港可考慮和內地合作,譬如在港深邊界的特定區域成立特殊合作區,於區內設立指定的交割倉庫等。
在此基礎上,亦有相關業內人士指出:香港在發展相關市場時,還特別需要考慮與內地幾個已有的市場協調處理好分工,在發展方向和策略上形成協同互補。

責編|王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