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為啥發展不出「六小龍」?
因為江蘇官媒的公開質問,這個問題最近很熱門

雖然從很多方面都能解釋,但在我看來,其實本質原因很簡單,只有一個
「杭州六小龍」是什麼?
是科技型創業公司
而且是六個,不是一個

而且這六個只是杭州比較出名的,不出名的後面還有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個
什麼樣的城市能批次孵化出這麼多前沿的科技型創業公司呢?
需要兩個最起碼的條件
1是高校,是人才,是技術,這個南京是有的
2是資本,民間的可投資的錢,這個南京有嗎?
有肯定有
但是多嗎?足夠支撐幾百家這種公司嗎?
一家前沿科技型創業公司的融資規模,再少也得需要上千萬吧
南京有這麼多私募基金支援嗎?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杭州憑什麼搶了深圳的風頭?》結尾說了我10年前的融資經歷
2015年的時候我在南京創業
為什麼前兩輪融資都是去杭州拿到的?
我們也接觸過南京的基金,也接觸過上海的,但聊起來都特別費勁,不在一個頻道上

但杭州的投資人就不一樣了,他們能知道我們在講什麼,我們要幹什麼
兩者差別最大原因是因為杭州的投資人曾經也都是草根出身
可能10年前趕上了風口,賺了錢,現在財富自由了,身邊也都是一幫財富自由的朋友,然後就一起成立私募基金
而南京和上海的投資人不是這樣的,要麼很精英範,要麼和體制有關,它們有很明顯的專案偏好以及創業者偏好

當然,南京肯定也有類似於杭州那樣的投資人,但數量有限,資金規模也有限
為什麼說阿里巴巴改變了杭州?
倒不是說杭州只有阿里巴巴
而是因為阿里讓太多太多杭州本地普通人,賺到了上千萬的財富
其中包括阿里的員工,阿里的合作方,以及淘寶店家等等等等
他們很多真的就是普通人,沒有什麼名校畢業背景
阿里除了給他們錢,還給了他們關於網際網路的思考方式
而他們賺到的這些錢,不可能只會拿來消費,買車買房
他們開始自己創業,也開始學著做投資

其實這幫人說起來都是阿里的元老,但不管是創業還是投資也不是特別專業,都是幹中學,和創業者之間的交流也比較平等,沒什麼架子
所以杭州的創業氛圍就很濃了呀!
但反觀南京呢?
有批次製造有錢人的大公司嗎?
全國範圍內看,南京人是有錢的
但南京的財富氛圍是踏踏實實找個班上,拿個三十萬、五十萬的年薪就很好了
包括蘇錫常、上海都是這樣的,都偏向於風險厭惡者

其實誰都不喜歡風險
喜歡風險只有兩種情況
1是因為窮,沒辦法了,只能搏一把
2是雖然有錢,但財富的積累過程受益於風險
海洋文明、商業文明都是風險偏愛者
一方面直面風險,一方面分攤風險
所以必須要有交易,有貨幣,有金融保險行業

農業文明是自給自足式的,只要有一片土地,衣食住行什麼都能搞定
能種糧食,能織布,能蓋房子,能養牛養羊養驢
浙江、福建、廣東,這種山多地少,又面向大海的省份,偏愛風險是被逼出來的
如果安安穩穩的有地種,誰願意出海與死神較量?

創業也是一樣,九死一生
「杭州六小龍」成功的背後,是無數倒下去的無名英雄!
所以需要分攤風險
無數LP(基金股東)湊錢,讓GP(基金管理人)管理
然後分散投資到假設20個專案中
只要有1個專案成功了,回報就能有保證了

這就是杭州無數私募基金的玩法
而如果我作為LP,也會投資不同的基金,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風險不能規避,風險只能分攤
其實這和幾百年前歐洲捕鯨的邏輯非常類似
一條建造成本高昂的捕鯨船出海,成功的機率可能只有1/5,失敗面臨的不僅是捕不到鯨魚,很有可能整條船和人都沒了,但一旦成功,回報極其豐厚
投資人再有錢,也不可能投資一整條捕鯨船,而是分散投資很多條
把某一條船的股份讓給其他投資人,以及船上的工作人員
這樣能讓收益最大化

江蘇人不願意、也不擅長幹捕鯨這種活,他們更願意去造船,去專研技術,去賺這種確定性收益
如今在市場上搏殺的大大小小的公司,不就是當年征服海洋的捕鯨船嗎?
如果成功了,大家都在碼頭迎接英雄凱旋,萬眾矚目!
如果失敗了,誰會在乎他們的落寞,甚至葬身海底呢?

為什麼南京、為什麼江蘇,本土孵化出的全國老百姓都知道的知名品牌不多?
原因就在這裡
南京總的社會財富雖然也很大,但相當部分都沉澱在製造業的固定資產裡面
市場上流動的錢,老百姓可用於投資、消費的錢,只是城市財富的冰山一角
所以民間沒有杭州那麼多可供支撐海量創業公司的資金
造船家族,世世代代傳承的是技術,是穩定,是可靠
捕鯨人成功幾次,賺到足夠多的錢後,很有可能不會再以身犯險,他會成為投資人,幫助年輕人完成夢想
他們交給下一代的是勇氣,是契約精神,是風險分攤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你更偏愛哪一種呢?
或者說一個人,一座城市,能不能這兩種方式都同時擁有,並且儘量趨利避害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
需要大家一起思考
今天就聊到這裡
我最近建了個微信群
對城市、財經話題感興趣的朋友
可以掃我的私人微信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