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將服務作為支援產業發展的重點,努力最佳化營商環境
文|《財經》實習生 李敏
編輯|王延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在這一浪潮下,2025年,杭州就因為科技創新而走紅,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開年第一大網紅城市。
春節前夕,AI應用DeepSeek登頂多個國家應用商店下載榜第一名,引發全球關注,被戲稱為“神秘的東方力量”;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出貨量位列全球第一;2月14日,作為全球領先的雲設計軟體平臺和 SaaS 服務提供商的群核科技,也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的申請;此外,強腦科技是全球少數幾家腦機介面企業,雲深處科技在中國率先實現四足機器人全自主巡檢變電站。
上述六家企業,聚焦機器人、AI、元宇宙、腦科學等前沿領域,組成了網友口中的“杭州六小龍”。火石創造產業研究院院長馮雷指出,上一代網際網路巨頭更多是基於商業模式創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而“杭州六小龍”是在技術驅動下,向更底層、更基礎的科技領域進軍。
杭州的創新圖譜已悄然超越‘電商之都’的固有印象,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奔湧。資料顯示,2025開年後的杭州,平均每天誕生280多家企業,超過70件專利獲得授權,近1700多萬元的資金投向初創型科技企業。根據國際資料公司IDC和浪潮資訊聯合釋出的《2023-2024年中國人工智慧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在中國人工智慧城市評估排行榜中,杭州位居第二,僅次於北京。杭州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順應AI趨勢、引領時代浪潮。
面對這些成就,各地紛紛發問:杭州到底做對了什麼?

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長方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杭州的創新發展活力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親自指引下發展起來的,我們也一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一任接著一任幹。創新浙江的各專案標任務,下功夫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之間的各種卡點堵點,讓杭州成為創新創業最具活力的“黑土地”。

2月5日,杭州召開“新春第一會”,杭州市市長姚高員在會上表示,杭州“科技創新”在這個春節頻頻刷屏,創新正成為城市氣質、產業特質,“讓大興科技、大抓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奮進2025的最強音”。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課題組指出,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離不開風險投資、扶持資金、產業基金等“真金白銀”的“耐心陪跑”。
目前杭州主要透過杭州市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旗下的兩大基金投資科技企業。其中杭州科創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創”,投資階段以初創期的科創投資(天使投資AI、創業投資VC)為主,重點為全市人才創業、中小企業創新、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政策性投融資服務;杭州創新基金聚焦“投強投大投產業”,投資階段以成長期私募股權投資(PE)為主,重點支援杭州市五大產業生態圈規模化發展,側重與產業培育。
杭州市科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維啟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未來,(科創基金)助力它從研發到成長整個過程,從0到1跨越出來。”
2018年,杭州一個考察團在美國波士頓一間地下室找到強腦科技,將其引入杭州,提供了市級科創基金的早期投資,之後2024年由杭州創新基金接力,完成2億元直接投資。2018年,杭州科創基金投資了雲深處的天使輪,並在2019年、2020年持續追加投資。2022年起,杭州科創基金、杭州創新基金共參與了宇樹科技的4輪融資,保障其在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充足的資金。
目前,根據杭州市的規劃,到2025年年底,杭州科創基金和杭州創新基金的組建規模均將達到1000億元,合計達到2000億元。
在提供資金支援的同時,杭州瞄準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搭建技術轉移轉化“高速路”。據央視報道,在杭州市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全國首個成果轉化領域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剛剛完成升級迭代,能夠分析預測超9.6萬家企業的潛在技術需求30多萬項,把這些需求去跟科技企業的成果對接,為它們搭起智慧匹配的橋樑。
與此同時,杭州依託頂尖高校、集聚高階資源,不斷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高速路,形成以大學、大裝置、大科創平臺為核心的創新生態圈,連續3年居全球百強科技叢集城市排名第14位。
浙大早在1978年建立計算機系時,將“研究人工智慧理論、設計新型計算機”列為建設方案第一條,為AI研究奠定了基礎。成立於2017年的之江實驗室聚焦人工智慧和網路資訊兩大領域,西湖大學致力於探索AI與各學科交叉融合,在最尖端的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培養最優秀的青年人才,目前已成功釋出“AI科學家”Nova。
同時以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水平大學和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等省實驗室為錨機構,杭州提出構建環大學、環科創平臺創新生態圈,引導創新資源在區域內高濃度聚集、高頻次交流,形成“學科+平臺+產業”的杭州模式。今年1月,浙江大學校友企業總部經濟園全面建成,浙江大學成果轉化基地同步啟用,計劃打造成集科研、創投、產業於一體的創新轉化平臺。
目前,杭州新一輪經濟政策包已經陸續落地。統籌現有產業政策資金的15%,集中投向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推動環大學大科創平臺創新生態圈建設,市級科技重大專案企業牽頭或參與的比例不低於80%。根據《杭州市未來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6年)》,杭州計劃到2026年底,培育建成未來產業創新聯合體10個左右,打造企業技術中心100家左右,攻關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和高階產品100個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馮雷認為,雖然目前杭州的人形機器人、腦機介面等產業發展較好,但仍需解決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海外市場準入標準等問題;部分新興產業(如元宇宙)仍處碎片化階段,需強化跨領域協作。另外,馮雷還提到,雖然杭州有浙大等頂尖高校,但也面臨人才結構性短缺,缺乏頂尖AI科學家、複合型工程師,部分企業依賴高薪搶人,可持續性存疑。


責編 | 秦李欣


